《长物志》中文人的思维与物的表达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er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物志》作为我国晚明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百科全书,以花木、服饰、器具等“物”为视角,建构了一个融微观叙事和审美情趣为一体的特殊书写范式,其具有系统化、完整性以及生活化等特点,堪称古代的“百科全书”。细细品味下来,《长物志》中对物的表达,反映了文人们对“物”特有的关心和重视,并以此为视角抒情达意,蕴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长物志》不单单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范式,融情、融心于“物”,还代表着晚明文人们对“物”的哲学思考,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奇观,同时成就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尚。从“物”的视角,解读《长物志》,便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解读晚明文人的思维,是解开历史神秘面纱的重要路径。
  一、奇
  古语有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传统文人的思维格局下,人们十分注重对精神层面的塑造,而常常忽视器物层面的追求。但是在晚明时期,文人们的这种思想思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不同维度对“玩物”“长物”等行为进行辩解。自此,“物”不仅仅再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形态,融合了真情、真才,表达了对其前所未有的深度思考,受此时代语境的影响,《长物志》成为写“物”的典型代表之作。在《长物志》的相关描绘中,曾多次提及市镇市场“物”的丰盈,单是盆景中的石头就多达数种,包括灵璧石、西山石、英石等。在当时相对成熟的消费市场,“物”作为一类特殊的商品,实现了便利、平等的交换,并广布人们的生活视野,引领了社会时尚。《长物志》中,文人对于“物”的衡量标准,无外乎甚贵、价低、难求等。综合来讲,《长物志》中并未过多地提及当时的经济发展,却言语之间流露出了蛛丝马迹,对“物”的表达可视为商品经济逻辑下的结果,并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雅
  在古代文人的思维模式下,“美”与“雅”息息相关,并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审美精神。通读下来不难发现,《长物志》中处处描绘着对“古”“雅”的表达,是文人们追求和崇尚的直接体现。具体而言,《长物志》对“雅”的追求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即“古雅”和“清雅”。文震亨以“物”为中心,建构了一套富有个性气息的审美气息,最常用“物”的评价标准有“古”“最古”以及“古朴”等。由《长物志》可知,古代文人们的思维认知中,“古”作为一个永恒的时间概念,赋予了“物”无尽的“古雅”韵味。例如,梅花为和靖化身,象征着清高,菊花则为渊明出世,代表着高尚。
  《长物志》中对物的表达,亦善于利用典故尽善尽美地诠释“古雅”意味,营造了独特的审美境界。同时,“清雅”的核心要义在于“净”,既是外在环境的直观视觉感受,又是内在心神境界的表达。《长物志》中对物的表达,通过引入禅、道之境来塑造一种“清雅”的环境氛围,体现了“物”与“心”的相融相合,迈入了忘我的境界,借此超脱
  世俗。
  三、适
  在相对开放的晚明政治时局下,人文们的思想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十分注重个人内思与内省,从器物玩好、品茗游赏中体味闲情逸致。《长物志》中尤其强调“物”与“身”的和谐,以满足身体器官的需求,实现了体舒、清福的追求。在此时期,文人的思维闲趣更倾向于身体测度。不同以往,《長物志》在满足“物欲”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世隐逸,映射了当时“尊身”的说法。本质意义上讲,所谓“尊身”即是文人们平衡自我、心理、物质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手段,受此思维观念影响,“物”自然而然地成为其纾解压力及内心情绪的有效载体。
  《长物志》中对物“适”的表达,反射出了其既追求闲情雅趣的生活格调,同时又不肯舍弃世俗便捷生活的矛盾思维。据有关文献记载,由文震亨主导设计和建造的“水嬉堂”“碧浪园”等,皆位于城镇郊区,在远离政治喧嚣的同时,又可享受城镇生活的便利。再深度分析下来,《长物志》中对“闲趣”思维的呈现,最终指向则是“物”与“心”的和谐,文人们不单单满足于感官层面的“欲望”,更加注重审美品味的追求,其根本意义在于内化于心的“闲适”。
  四、喻
  在明朝主宰的时政格局下,政府所给予士人们的政治才能施展空间是十分狭小的,相比之下生活的天地则是无限广阔的。《长物志》中文人的思维尚未完全跳脱出政治影响,其对物表达中渗透出的审美意境,有着一定的隐喻功能。在晚明黑暗的政治生态下,文人们寄情于“物”,借“物”所思,隐含着其入世于出世、政治礼制与日常生活选择的矛盾心理。客观维度上讲,《长物志》明面上折射出文人们消极避世、隐居深林的思维个性,但是其深层次下所暴露出的是对当时政治生态的不满,“长物”风气的形成还受商品消费逻辑的影响。
  事实上,《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并非个例,晚明时期还有很多文人借助园林、书画、器物等长物实践,在保持自身自由、独立生活情趣的同时,还处处透露着对社会及文化的关心。晚明时期的文人借“物”隐喻,“长物”之风的形成不仅仅是审美情趣变化的释然,实际上还隐喻着公共礼制与个人生活之间相互转换中审美的纠结,表达了传统文化认同与背离过程中的痛苦。
  五、结语
  《长物志》中对物的表达,从多个层面入手,呈现了奇、雅、适、喻的景观,其所反射出的文人思维,既有政治体制与个人生活的矛盾,又有闲情逸致的审美,至今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启示意义。笔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从不同角度着手,深度解析《长物志》中对“物”的表达,并借此分析文人的思维。
  (沧州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人的‘雅’与‘赏’物对构建校园文化的价值”(项目编号:SZ18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动画产业从诞生到崛起,虽然仅仅经历了百年时间,却取得了丰收的成果。我国的动画产业也在这种大潮中逐渐崛起,因此,面对日、韩、美等动画制作大国,我国的动画产业如何突破自我,引领动画发展的风向,将是值得我国动画制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以我国原创的具有中国风的水墨动画为例,试分析水墨动画在当代发展中的困境,并结合自身所学,谈谈其未来的发展出路,以期给予国产动画制作者些许启迪。  提及水墨动画,或许对于
期刊
著名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查密莉雅》与乌拉孜汗·阿合买提的《婚礼之夜》都讴歌了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艾特马托夫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自己的故乡——吉尔吉斯大草原,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以故乡为背景,怀着对故乡无限的热爱,采用神话、传说、民歌和民谣来深化文章的主旨,使作品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染力;通过浓郁民族风情的劳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形象。艾特马托夫于1958年发表了他的开山之作《查密莉雅》,这部爱
期刊
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来分析美国女作家瓦莱丽·马丁的代表作品《财产》,小说中制度给人类内心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制度对自然与人性的摧残使人性扭曲。小说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探讨,揭示了作者对当时被制度压制的一切的忧思以及对目前人类生存环境的考量与关怀。  美国著名小说家瓦莱丽·马丁的小说《财产》在2003年荣获桔子奖,2012年又被《观察者》杂志列入“2012
期刊
人性有优点,更有弱点。电影《一出好戏》中三个主人公的心性变化演绎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折射了人性的悲哀与凄凉,让人在观赏中体会真善美,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人性有优点,更有弱点。人处在社会中,生活在群体间,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的渲染,或者保持初心,或者灵魂扭曲,或者知足常乐,或者随波逐流。但是这也恰恰反映出人的本性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连接。电影《一出好戏》就折射了这种人性的悲哀与凄凉,让人在观赏中
期刊
为弥补儿时因摔毁风筝对弟弟造成的伤害,深感负疚的“我”企图通过向弟弟反省以获得宽恕从而实现自赎。但是,弟弟以“忘却”的方式使“我”看到“我”与他之间早已形成一层难以消除的隔膜,并令“我”永远陷于自赎与落空、故乡与他乡的生命困境中难以脱身。  《风筝》创作于1925年,后收录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之中。鲁迅曾形容《野草》大多数篇目恰似“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相比起《过客》《墓碣
期刊
据说,善是恶的粮食,它一口一口喂养恶,直到把恶喂大,消灭自己。那么,如果没有恶,这世间是否也便没有了善。   老三反复听取他年少的故事,支离破碎,絮絮叨叨,从母亲口中以唠叨或争吵的形式。那许许多多的故事就像素描一般,渐渐在一张白纸上勾勒出轮廓,再由铅色一层一层呈现出真相的阴晴明暗来。   故事里的他,与老三尚且互不相干,甚至与母亲也互不相识。他当时不过只是承担着人子身份,是这个丢弃一切,赤裸裸
期刊
隐元隆琦禅师是明清之交闽地禅僧,俗名林曾昺,1592年农历十一月初四出生于福建省福清东林村,29岁从福清黄檗山鉴源禅师剃度出家之后,先参临济宗密云圆悟禅师,后嗣法于费隐通融禅师。从崇祯十年(1637)年开始,隐元先后两度主持黄檗法席,跨越明清两朝历时十六载,“南明永历八年(1654)应请至日本长崎兴福寺,后至摄津(今大阪)普门寺。谒德川家纲将军,住麟祥院。在京都宇治建黄檗山万福寺为基地广传禅法,开
期刊
产生于10世纪初的日本物语文学实现了口传文学到创作文学的飞跃,同时真实地反映出当时日本绚丽多彩的人文社会生活。集“悲情”与“美”为一体的《源氏物语》至今仍被视为日本文学最高美的理念。  进入平安时代后,盛唐文化滋养下的日本羽翼渐丰,开始逐渐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尤其这一时期假名文字的产生推动了日本本土化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本文以物语这一文学形式为主,分析其产生及发展状况等。  一、物语文学的产生  
期刊
严歌苓和张爱玲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女性作家,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环境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严歌苓的代表作《陆犯焉识》和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中,人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某些相同处。本文将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中的恩娘和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婚姻、人性、人物形象塑造三个角度来分析她们之间的异同点。  一  从婚姻来看,二者都有不幸的婚姻。《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
期刊
诗意是儿童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切入角度,在提升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家三三的儿童小说作品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表达,都如同她本人如水般纯净、柔美的气质一般,富有诗意之美,并且体现出她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坚守与改变。  三三,本名王丽莹,70后儿童文学作家,其儿童小说创作至今虽说数量不算丰富,却不乏良作,譬如长篇小说《舞蹈课》《骑单车的少女》、中短篇小说集《三十三只黑山羊》等。三三儿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