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制度的过程治理:再分配、政府质量与政治信任

来源 :行政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x2009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生产主义福利”到“民生导向”适度普惠性福利制度的转型.福利制度通过国家实施的再分配重塑国家与社会关系,为公众提供了理解政治过程的机会窗口,福利制度的过程治理是国家再分配能力的基础来源.福利制度的过程治理要求福利制度从制度设计、制度运行到社会反馈的全过程体现代表性、程序公正和廉洁性等政府质量要素.本文基于实证研究,通过考察政府质量对国家再分配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发现政府质量在福利制度生成政治信任时发挥着关键调节作用,代表性、程序公正和廉洁性均显著地影响着再分配项目对政治信任的强化效应,政府质量的中介作用在选择性福利和普惠性福利之间存在异质性效应.总之,共同富裕的政治逻辑要求构建具有代表性、回应性的福利制度决策过程和程序公正、廉洁高效的制度运行过程.
其他文献
我国对具体行政行为撤销一直坚持"有错必纠"的原则,但时间限度不确定的行政撤销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实质确定力规则相抵牾.因此,行政机关应当从"有错必纠"走向"依法纠错",依照撤销期间规则行使行政撤销权.撤销期间以法的安定性利益为制度基础,同时具有保护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价值,并发挥着控制行政撤销权和提升行政执法效率的功能.我国行政撤销期间应当分别构设为期2年的通常期间和20年的最长期间,任一期间经过都会使行政撤销权消灭,最终使相对人既得利益得以正当化.具体而言,通常期间自行政机关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算,当撤
新的司法政策将公司在债务产生后延长股东出资期限认定为恶意,允许债权人此时在公司正常情形下请求加速股东出资义务.其对公司恶意的认定不够全面,对适用加速出资制度应具备的其他构成要件亦未明确,恐会引起未来司法实践的困惑与混乱.加速出资制度的法律构造应包括公司恶意的认定标准、债权人的适格条件、适用的股东范围以及应遵循的程序要件.认定公司恶意应综合考量决议时间、延长期限、所涉金额等因素.无担保的债权人到期未获清偿时,有权请求延期出资的股东在尚未出资的范围内承担补充清偿责任,在股东(大)会决议中表示同意的股东应承担连
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孰优孰劣是绩效测量中的关键议题,二者之间的争论持续多年.在厘清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的概念与内涵、适用性及局限性的基础上,围绕焦点议题梳理有关文献,呈现了绩效评估方式研究的学术争论.国内外学者重点围绕主客观评估的契合度、效度与选择等议题展开争鸣,但这些问题尚未形成定论,甚至产生相反的结论.目前,主流的研究倾向于采用实证研究的逻辑分析范式,倡导以定量研究的形式展开,较少关注中层理论的延展.在未来研究中,公共部门绩效测量应该从“低质量”向“高质量”转变、从“实证单行”向“理论与实证并行”转变、从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宝贵经验“十个坚持”之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内在要求、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和国家砥砺前行的根本.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重在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完善和发展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制度体系;持续通过党的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当在解决时代课题中、在深化规律性认识中、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在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发挥党
轻罪化的立法主张有其合理性,但受制于现存的前科制度,“轻罪不轻”现象客观存在,且导致出现犯罪的直接后果与间接后果轻重“倒挂”的不正常现象.新近积极的刑法立法实践,亟须相关的前科消灭制度作为配套措施.当下一些前科规定明显缺乏正义价值的内在支撑,具体体现为:背离罪刑法定原则“罚由\'法\'定”的本意,违背罪责自负的基本法治精神,且与惩罚犯罪的报应与预防根据存在较大程度的脱靶.针对这种内在弊病,前科制度理应归入制定法律的事项,应全面清理具有牵连色彩的前科规定,应谨慎设置终身制的前科规定.惩罚与犯罪具有基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保护法益是双层法益,即阻挡层法益与背后层法益,二者是手段与目的之关系.野生动物管理秩序是阻挡层法益,人类中心法益论、生态中心法益论以及二元折中法益论都是在西方"主客二元"思维范式下二元利益法益观的框架内对阻挡层法益作循环解释,导致司法实践中面临人类利益与该类犯罪核心法益抵牾时利益衡量失灵之情况频发.因此,提倡与发展基于中华传统生态环境法文化基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下形成的一体关系法益观,在此基础上结合双层法益结构塑造双层秩序法益论,主张背后层法益是生态秩序即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生关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