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剑川地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来源 :华南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中鹤庆-剑川地区碳酸盐岩岩溶极为发育,其空间展布广,以连续纯碳酸盐岩型岩溶层组类型为主,岩溶形态多样,包括溶蚀平原、溶丘谷地、溶丘洼地等类型。滇中鹤庆-剑川岩溶系统具有沿断裂走向展布的显著特点,同时沿断层、褶皱轴部和构造裂隙岩溶发育程度明显较大。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研究认为鹤庆-剑川地区岩溶系统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物质基础(可溶性岩石)和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连续纯碳酸盐岩型岩溶层组为区域性的岩溶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构造活动对岩溶系统的影响,一方面包括构造活动产生的一系列断层及褶皱,包括同期的构造裂缝
其他文献
根据钢筋混凝土梁、柱、剪力墙的构件变形指标限值,建立了一套构件变形层次的地震损失评估方法,并给出了地震损失的计算方法和评估流程,基于PERFORM-3D开发了后处理程序实现该评估流程。利用该方法对不同设防烈度的常规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评估,并分析了地震动强度、构件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对比评估结果后发现:文中的评估方法能够有效计算单体建筑物在各强度地震作用下构件和结构的期望损失;结构的抗倒塌安全储备系数CMR随着设防烈度的提高而降低,高设防结构承担的倒塌风险比低设防结构高;7.5度、8度和8.5度设防地区结构
干旱是世界上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在监测与评估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工作中,选取合理的干旱指数显得尤为重要。干旱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到农业、生态、林业、水文等行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干旱指数,而气象干旱指数是其他行业干旱指数的基础。气象干旱指数分早期干旱指数,Palmer干旱指数,标准化的干旱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农业干旱指数分为土壤水分指数类、作物生理生态指数类和卫星遥感干旱指数。气象干旱指数关注的是水分偏离常态的程度,而农业干旱更强调土壤水分满足农田蒸散的程度
电阻率对沉积物组成和微观结构具有极高敏感性,是反映水合物生成分解过程物性演化的重要参数。然而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人们对电阻率随CH4水合物生成分解的演化规律仍不清楚。对含CH4水合物沉积物的电阻率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电阻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纯水、盐水、非饱和水等不同体系中水合物生成分解过程电阻率演化规律。研究认为,在纯水沉积物中,电阻率随着水合物的生成不断增大;在盐水沉积物中,成核阶段的排盐效应以及生长阶段的重结晶或Ostwald熟化现象都会导致沉积物电阻率的降低;对非饱和水沉积物,气体和水在
降雨入渗模型对于降雨型滑坡稳定性的评价是相当重要的,目前常用的降雨入渗模型是Mein-Larson入渗模型,但该模型假定了土体初始含水率沿深度方向为一定值,而实际上土体初始含水率沿深度方向为非线性分布的。考虑到实际的土体初始含水率分布情况,提出了描述土体初始含水率的分布的反比例函数,对Mein-Larson入渗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改进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降雨入渗在小于2.5 m时,改进模型理论解和数值解存在一定的误差,当降雨入渗在2.5~5 m时,改进模型理论解和数值解基本一
为提升紫外线预报和服务能力,探索长春市紫外线指数的精细化预报方法,以实际业务中易于获取的大气参数为依据,采用易实现的统计预报方法,建立了逐小时的长春市紫外线指数预报模型。建模过程中,针对20122014年长春市紫外线逐小时实况数据,采用以NCEP/FNL资料为初始场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进行模拟,在常规气象要素基础上,增加输出与辐射相关的物理量,分别采用以气象要素为因子及以气象要素和辐射要素为因子的两种方式进行建模并对比。结果发现,综合辐射因子和气象因子后得到的模型预报效果更好。因此,以综合气象因子和辐射
沙溪滑坡是一处典型的顺层岩质滑坡。介绍了该滑坡的地质条件、工程治理情况、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分析,对治理工程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通过滑坡现场调查和监测数据分析显示,该滑坡的变形是长期蠕变到突然滑动的过程,滑坡发生的原因由内外因素组成。根据计算结果,认为已采取的削方减载措施和挡土墙支挡工程并未显著改变滑坡的受力状态,滑坡仍沿原滑动面破坏。对该滑坡的后续处置提出了建议,可为类似滑坡的工程治理有效性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通过对福建永安井自数字化观测以来的水位、水温资料分析,认为该井水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和上游水库泄洪的影响;水温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主要为水位变化、降雨及上游水库泄洪的影响,但影响水温变化的机理不同。水位的趋势变化对水温的影响是由于随着水位的上升或下降,会引起含水层中孔隙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水温梯度的变化;降雨对水温的影响变化是由于冷水的渗入,在含水层水头不变的情况下,低温水比例增大,高温水比例
为探讨关中地区霾及沙尘过程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基于颗粒物浓度监测资料、气象观测资料及ECMWF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12月2629日陕西关中地区一次霾转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具有区域同步性,宝鸡、咸阳、西安、渭南PM2.5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四级标准累计时间多于50 h,且出现AQI爆表现象,铜川受山谷风影响PM2.5浓度有明显日变化;前期霾过程500 hPa无明显冷空气,地面关中位于高压底部、高压后部或者倒槽中,低层的弱偏北风或东北风
基于贵州8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相对湿润度指数、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5年贵州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贵州相对湿润度指数多年平均值为77.8%,属于湿润区;近55年相对湿润度指数呈不显著的递减趋势,递减趋势为1.8%/10a,并在1979年发生突变;季节变化差异显著,春季和秋季气候呈显著由湿变干的趋势,冬季有明显的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影响贵州气候干湿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
镇江地区的下蜀土常作为路基填料,然而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其变形特性如何还缺少系统研究。以镇江南徐大道附近的下蜀土为试样,开展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的固结压缩试验,研究下蜀土的变形特性与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干湿循环对下蜀土路基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镇江下蜀土的压缩系数逐渐增大,经历5次干湿循环后,下蜀土的压缩系数趋于稳定;干湿循环对下蜀土路基沉降的影响较大,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下蜀土路基变形的影响区域从较深层逐渐向干湿循环影响层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