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歌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d_l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大同,一座千年“煤都”,军事重镇,更有一处闻名世界的文化遗址——云冈石窟,穿越无边的历史风云,傲然伫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从大同的犄角旮旯那些最普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中,倏忽间崛起一位商海女杰,她的名字叫王喜云;
  10多年之后,大同市的民营企业中,横空出世一个向跨省,跨行业,多经营方向迅猛发展的集团化企业,王喜云为这个集团取名为“云鼎”……
  鬼斧神工的云冈,先民用铁器与岩石激烈碰撞出了世间奇观;高远的蓝天上,彩云缭绕,云蒸霞蔚。那么,属于王喜云的那朵美丽的祥云,从大同的上空升腾,该会是怎样的气象万千?
  
  创业是一首无声的歌一坚强的长媳妇不忍看婆婆因穷困而受气的境况,毅然把一副沉重的家庭重担扛在柔弱的肩膀上
  
  其实,王喜云并非大同人,她只是大同的媳妇。
  1960年,王喜云出生在内蒙古丰镇县一个曾经的军人家庭。父亲是当年刘邓大军中的一员,因战争年代多次负伤,很早就离开部队,作为“伤残革命军人”转业到地方了。由于兄弟姐妹多,母亲又长期没工作,王喜云一家人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生活。
  生活是拮据而清贫的。但清贫的生活往往是人生的一部大书,它能使人很早读懂人世间的一切,更能催生出达观坚韧的人格操守。在王喜云的内心中,童年和少女时代的她,是永远值得珍藏的温馨记忆。因为,15岁就参加革命的父亲,给了她自信和荣耀;一辈子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母亲,给了她善良与坚韧;而从小就知道生活不易的岁月磨砺,更成了她日后性格中的那些诸如刚强,果敢,洞察入微,不甘人后等等这种种特质的源流。
  21岁,读完高中的王喜云该寻婆家嫁人了。似乎也只能这样,尽管王喜云从小绝顶聪明,书念得好不说,在家里还有一绝一一特别能帮妈妈操持家务理财过日子,可在当时那个刚从动乱中挣脱出来百废待兴的年代,整个中国都在为了不再凋零衰败而“摸着石头过河”,何况地处穷乡僻壤毫无人生际遇的王喜云们?不嫁人,又能去干嘛?
  经人介绍,王喜云跨省嫁到了山西大同。
  丈夫也是个复转军人,在大同当着煤矿工人。夫唱妇随,结婚后的王喜云跟丈夫一样也走进煤矿在一家国营小矿上了班。结婚——生子——侍候丈夫——孝敬公婆……日复一日过日子一一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传统妇女亘古不变的生活法则。如果不是王喜云不愿随波逐流的性格使然,如果不是不忍看自己的婆婆因为家穷而饱受外人欺侮,如果不是……或许,王喜云就不会是今天的王喜云了!
  与自己的娘家相比,婆家的生活更是穷得叮当响。丈夫下面还有4个尚未自食其力的弟弟,再加上一个老实巴交只会围着锅台转的婆婆,一大家子人就指靠着王喜云和丈夫那一成不变的工资生活。有一次王喜云下班回来,还未进家门,就听见屋内人声鼎沸,吵吵嚷嚷,骂声不绝,王喜云赶紧推开家门一看,原来是一帮债主找上门来,围着婆婆闭着她立马还钱!可怜年迈的婆婆,任凭着那帮人恶言冷语,却丝毫不敢还嘴,眼眶里饱含着泪水,一个劲地作揖求情……
  这一幕情景,如刀子一样深深刺痛了王喜云的心。
  那晚,王喜云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事情明摆着,丈夫、婆婆都是老实巴交的人,4个小叔子眼看着一个个要长大成人,全都指望不上,俗话说长嫂如母,作为家里唯一的有文化又有责任感的长媳妇,自己必须挺身而出站出来,要当这个家,要改变这个家的命运!
  一副沉重的家庭重担,被王喜云义无反顾地扛在了自己柔弱的肩膀上。从这一刻开始,王喜云成了没有自我的王喜云,每天起五更,睡半夜,忙完外面忙家里,大事小情,里里外外,全家七八口人的吃喝拉撤,几个小叔子的抚养照顾,全以她为轴心开始艰难的运转。凭着自己打小就会算账理财的特点,凭着自己心底无私的善良天性,王喜云把一个穷困潦倒的家,逐渐打理得井井有条。
  1982年,王喜云的大儿子出生后,她找朋友借钱开了个小店——自产自销服装,自此开始了最初的商海扑腾。
  没有资金周转,就采取“赊”的办法,从人家那儿赊来布匹原料,做成服装。服装卖出去了,然后还人家的钱,再“赊”新的布料……王喜云带着10来个农村姐妹,熬更守夜不停顿地踩着缝纫机,王喜云带头自己给自己定任务:每天必须“扎”裤子30件、衣服13件,雷打不动。饿了,啃口干窝头;渴了,喝口白开水。年幼的孩子被她用布兜在自己的背上,一边紧张操作着缝纫机,一边还得提防着孩子的动静,时刻准备换尿布,可常常是一忙就过了头,直到孩子的尿浸湿了她后背……整整8年,王喜云从没有凌晨3点前睡过觉!这苦,是一般人能吃的么?
  缝纫机彻夜不停唱着欢快的歌,密密的针眼,纵横交错编织起王喜云满怀希望的生活之梦,在她忘我付出的辛劳中,婆婆终于过上了舒心的日子,丈夫的几个弟弟们也各得其所,自立成人,家里日子越来越好了……
  而更重要的是,有了这种手工作坊式的艰难创业的历练,经过了市场雨雪风霜的洗礼,她的眼光,胆识,魄力,她的意识,决断和审时度势的把握能力,都在这缝纫机不停歇的运转中发生着悄然的嬗变——既改变着生活,也改变着她自己。
  
  拼搏是一首奋进的歌——面对关山重重,一个女人在男人的世界里闪展腾挪,怎一个“难”字了得
  
  有了初步资金积累的王喜云,已不满足于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小打小闹了,她必须要再找项目,再开始一次更大的创业!
  人常说天道酬勤,也常说好人有好报,这些话竟都能结伴儿似地应验在王喜云身上。1988年,铁道部老干部局的几位领导慕名找到了王喜云,此前,王喜云根本不认识他们,而他们,却是早就悄悄注意起她了。原来,为着给退下来的老同志开展活动提供一些资金支持,他们拟办个类似“第三产业”的公司,可让谁来经营成了问题,他们自己肯定不能干茫茫市场中要找个人品,信誉都好且还有一定能力的人来当这个“老板”,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好的可能没能力,能力太强的人又不大靠得住,再说人家还不见得愿意来呢!不知怎么鬼使神差,人家就认定了这事非王喜云莫属。
  经过几番实地接触考察,对方确信他们找准了人。于是很快商定由他们与王喜云共同出资组建一家新的公司,并由王喜云任“法人”,首先扩大她的服装生产规模,提高技术上档次,有了更好的效益后再拓展其它经营项目,让公司发展得更快更强。
  有了资金支持,她的服装生意很快大有起色,她那个不起眼的“小作坊”,也终于脱胎换骨,昂首挺进有一定规模效益的行列。
  然而,在这个偏远西部城市,服装生意再怎么做,也只是个跟着别人走的大路货色的低效能行当,一味上规模不切实际,规模大意味着风险也大,因为做这行的商家太多,市场淘汰率相当高。
  一次,王喜云因事走过一个煤厂偶然发现那高高的煤堆竟冒出了滚滚白 烟——煤自燃了!这么好的煤,不卖出去真是可惜了!王喜云瞬间脑子里一激灵:对呀,我就在“煤都”生活,抬眼一望到处是煤,我为什么不也在煤上面做点文章呢?
  “倒(腾)煤(霉)?!”
  王喜云脑海里倏地闪过这个诡异而尴尬的字眼。
  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后,在山西,内蒙等煤炭大省,雨后春笋般崛起了一群靠挖煤,运煤,或卖煤的大大小小的“煤老板”,他们中鱼龙混杂,成就各异,但其共同的一点就是都在捣腾“煤”上面赚到了钱,且大多富得流油,曾几何时,上面这个字眼便成了这群人的指代词。而现在,作为一个娇小女人的王喜云,难道也要走进这个以男人为主的“倒煤(霉)”队伍中去么?
  深思熟虑后的王喜云,认准了——我就不信女人做不好煤生意!一番调查研究,王喜云以自己公司有铁道部老干局这个背景为契机,决定先从煤炭运输生意干起,并舍近求远,别辟蹊径,远走内蒙古去开始第二次全新的创业——这实际等于是一次自断后路式地从头再来,因为她选择的是一项完全陌生的行业,来到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接触的更是素不相识的人。这且不说,做煤生意一要大资金,二要有关系资源,三要有客户,这是最起码的条件,而王喜云呢?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这个中之关山重重,怎一个“难”字了得!
  王喜云就是这样的性格,再难也难不住她。资金少,找亲戚,找朋友帮忙,东拼西凑;没有关系,没有用户,她不怕看脸色,不怕多跑路,用最原始的办法跑遍了内蒙地区的所有煤矿和电厂跑遍了所有铁路货运站室,从中熟悉了煤炭购、销及发运的各个环节;同时,还不怕磨破嘴,不怕碰钉子,像战士攻占山头,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攻”,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硬是靠一个女人的执著与诚恳,赤手空拳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也赢得了煤炭经营的初战告捷——先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集宁等地建立起煤炭运输基地,企业利润也迅捷地从一碗水摇身变为了一桶水!
  只有王喜云自己知道,在这种迎难而上的拼搏过程中,她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更承受了远超过一个女人所能承受的如山一样的重压与责任!
  但凡涉及“煤”的领域,无不是男人占绝对统治权的世界。有人说,聪明的男人征服世界,而聪明的女人征服男人。在世俗眼里,王喜云能在男人林立的“煤”世界里分得一杯羹,做出一番事业,可见这个女人不简单,她肯定有独特的魅力……这话或许不假,不然,为什么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总会伴随一些无聊的非议和“八卦”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女人要想做成点事更难!然而,行得正站得稳的王喜云对此不屑一顾,不错,她的确是“不简单”,简单就不是她王喜云了;她也的确有“独特的魅力”,但这魅力绝非来自旁门左道,而是来自于她冰清玉洁的人格操守,来自她对人对事的执著与诚信!这,才是王喜云赢得男人世界普遍尊重的秘诀所在。
  王喜云的好名声随着她事业的成功而远播四方,而好名声也成了王喜云拼搏征途中一笔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于此,北京有两家单位找到王喜云,毅然决然地要把分别在内蒙和山西的两家煤炭企业交给她经营,王喜云如虎添翼,更加努力地工作,短短几年,就将其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煤炭经销企业,频频创造了一个女“煤老板”大获成功的神话!
  2002年,带着满身的劳累,也带着二次创业成功的辉煌,王喜云从内蒙“杀”回山西,承包出任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煤矿煤炭经销站站长。结果,企业刚刚起步,就碰上百年不遇的“非典”肆虐。按说。对这种不可抗力的天灾,别说履行合同,能保全平安就算不错了。可此时的王喜云,早已是个成熟的民营企业家,对她来说,诚信远比保命更重要!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照样四处奔波,无数次往返于天津和大同之间;为了保证所销煤的质量和数量,她曾在一天之内马不停蹄地走过两个省三个县的十几家煤矿;每次给窖户发货,从选矿化验,筛选直到装车,启运,环环节节,她无不亲自把关……这样的诚心和付出,怎不令市场与客户们为之深深折服?一个只有50来人的小型企业,在她手里几经“倒饬”,跃然发展成为拥有400多名职工,上缴利税达数百万元的知名企业!
  2007年,王喜云又一次抓住机遇,承包了大同煤矿集团大同煤炭运销落里湾集运站。对这个虽是“国”字号但却濒临破产的企业,王喜云以独到的眼光和非凡的决断力,出手就是大手笔——拿出巨资进行改扩建,一下子将其集运能力提高达二万吨,使其年发运量达到600万吨以上,成为大秦铁路上的一个大型集运站,从而迅速扭转了企业的颓势,逐步走上正轨,成为一个纳税大户,同时也成功解决了1500多名职工的生活就业问题……
  顽强拼搏,不断进取,使王喜云事业成功的主旋律。从2002年开始,她就深思远虑,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租赁等方式,一步步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到2009年4月,云鼎集团公司正式成立,一家以煤炭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大型民营企业,横空出世,下属子公司10个,职工1000多人。仅2008年就销售煤炭400多万吨,上缴利税1.7亿多元!
  
  追求是一首悠长的歌——拼搏无止境,追求更无止境。善良的女人,心中装着大海一样的深情
  
  从1982年到现在,27载春秋更迭,王喜云的巾帼商途历经三次创业三次跨越,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辉煌!
  2009年8月和11月,王喜云在北京先后获得“中华之魂”十大杰出企业家和“建国60年中华商杰”的光荣称号,这极高的荣誉是对她拼搏商海27年的肯定和褒奖!回望来路,王喜云似乎该歇歇脚了,该躺在鲜花和掌声中安详地休息一阵了。然而,创业无止境,追求更无止境。王喜云心里从来没有停止对企业前景的谋划,也从来没有淡然对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善良的女人,心胸像大海一样广阔,既装着自己的婆婆,丈夫,孩子和家族,也装得下国家,社会和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老百姓。
  从27年前没日没夜脚踩缝纫机的那一刻起,王喜云心里就始终装着别人,当家庭境遇好转了,几个小叔子自立成人了,随着事业的扩大,生活的富裕,王喜云的目光又开始转向家族以外更为广阔的群体,
  当她听到大同市新荣区的一些特困生因考上大学无钱上学的困难后,便毅然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她动情地说:“没钱念不起学的滋味我尝过,我现在有这个能力,就一定帮这些孩子解决困难。”6年中,她先后资助了50多名贫困生上了大学,现在有的已走上了工作单位。
  2008年,王喜云又出资200多万元,为新荣区草咀梁,李三窖,刘新庄等6个村的506农户打深井204眼,一举解决了当地农村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当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整个大同市,王喜云又是第一个慷慨捐款15.5万元。
  王喜云深知农村妇女没文化的窘境,她精心选择了部分贫困地区,自掏腰包为这里的妇女订阅报纸或书刊,分赠给她们,以便让她们了解国情,增长知识,提高摆脱贫困的能力。她这种送文化扶贫的善举,一做就是多少年不变。至于逢年过节,王喜云亲自为许多特困户送慰问金,送生活物资,更成了她年复一年坚持始终的惯例。
  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海啸也波及到王喜云所在的企业,煤炭资源受到影响,销量锐减,资金周转一度困难。面对此情,王喜云首先想到的是公司里职工的利益。绝不能让他们的生活受影响——这是王喜云自己给自己下的死命令!当别的企业纷纷以裁员,减薪或干脆宣布“破产”来转嫁企业危机时,王喜云却在全公司庄严承诺:职工一个不减,工资一分不少!她鼓励职工坚定售心,克服困难,拧成一股绳,共度难关。在她的感召下,1000多名员工不抱怨,不离岗、不上访,上下团结一心,终于平安度过风险,企业重新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多少年以来,王喜云向社会回馈捐助的公益性资金累计已达数千万元,而随着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和整合,所产生的效益中还将有更多用于社会公益事业——这仍然是王喜云不变的信念和追求!
  大同,是中华民族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王喜云,这朵从大同上空冉冉升起的五彩祥云,不正是在用不断变换的千姿百态,诠释并印证着这一理想吗?
  一首“云”之歌,王喜云唱得如此和谐动听,豪迈高亢!可以想见,在又一个春天到来之际,她还将唱出更加曼妙的旋律……
其他文献
2001年11月12日,多哈会场。身着深色西装,系着红色领带的石广生在协议书上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会场上响起热烈掌声,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在此刻定格,这也标志着中国历时15年的“复关”和“入世”马拉松终于胜利地抵达了终点。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可能”    1986年7月10日,中国向关贸总协定递交了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申请书,向艰难的复关,八世之路迈出了第一
期刊
他是一名村庄驻区民警,辖区包括9个自然村面积近16平方公里。8年多来,他和辖区村民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做群众工作的秘诀就是“三不”,即“不摆架子、不添麻烦、不想当然”。  2012年3月,服刑17年的释放人员回到村里,却发现自己成了黑户,他上下奔走,自费往返找到这名村民原来在陕西宝鸡的老部队,为其开具了退伍证明,最终成功落户。  他就是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长子营派出所驻区民警张军。
期刊
白致瑶,作为少数民族(满族)青年军旅歌手,现师从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从2006年进入解放军最高文艺团体总政歌剧团,三年来白致瑶以一颗新星的姿态孜孜以求,冉冉上升。名字致瑶,意为“不断追求美好”,父辈寄予的美好愿望,正被这个年轻的爱唱歌的女孩子放在心里,一路追随。    慢板——唱三叹的歌唱之路    白致瑶天生一副好嗓子,偏巧又生长在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白致瑶学会说话的同时学会了唱歌。儿时的记忆里,
期刊
身材矫健,声音洪亮,神采飞扬,如果不是看过李一建老师的相关材料,一点也想不到她已年逾五十了。  “2007年我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退休了,不过,退而不休,现在正在忙着‘李一建工作室’的事情。学校领导挺重视,我也希望能再继续做点事情。”李一建说,爽朗的笑溢满了整个书房。阳光自窗台倾泻而下,洒在李一建微笑的脸庞上,她坐在电脑前忙着看自己做的教学课件,没有一点退休后常有的慵懒闲散。  “我喜欢琢磨,喜欢新
期刊
时间的波涛不息,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历史的雨量丰沛,宏澜壮阔,足以有浪,掠过惊世时局。2012年冬寒岁暮,著名作家都梁创作历时最久、投入心血最多、着墨篇幅最长的历史小说《大崩溃》问世,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与广泛关注。提起都梁这个名字,电视剧《亮剑》和《血色浪漫》的重复热播为他带来很高的知名度。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在干部大院长大,少年参军曾服役于坦克部队,复员回京后做过教师、公务员、公司经理和石油勘
期刊
求吉寺附近的藏民,在播种青稞的时候,有时能从土地中翻耕出许多破碎的弹壳。那些弹壳与一些人的命运有关。他们中有些死掉了。那次战斗结束后,红军掩埋了牺牲的战友和敌人的尸首,翻越雪山,向北走了。有的受伤留了下来,变成村民中的一员,从此与自己的队伍失去了联系。现在我们知道红军是在朝黄土高原上一个名叫延安的县城走,但在当时,他们不知道红军要往哪里走,连红军官兵自己也不知道,他们不知道那支精疲力尽的队伍还会走
期刊
知道“止庵”是因为张爱玲的《小团圆》。2009年,内地出版《小团圆》,他是校订者。原稿复印件中遗漏了一个字,他给补了出来。  止庵写的《周作人传》,也在同年出版。此书“容有空白,却无造作”,明显有别于国内其他周氏研究者所作的传记,出版不久就重印了两次。  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多年,止庵看过所有关于周作人和张爱玲的公开资料。而部分尚未出版的最新资料,此刻正躺在他的书房里。  他当过医生、记者,还当过
期刊
众所周知,一般人谈“艾”色变;而他,却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在中缅边境一个远近闻名的“艾滋村”驻守了1200个日日夜夜;他,也因禁毒防艾,成绩斐然,被调至另一个边防派出所任副所长;三年后,魂牵梦绕,他割舍不下这里的“亲人”,主动请辞“所长”职务,悄然回到离别了三年的法帕村。  他叫孟黎明,35岁,是云南边防总队芒市边防大队的一名驻村民警。一米七的个子,平头,黝黑的脸上不乏乐观、镇定。此前,他是潞西边
期刊
边陲锁钥古韵留嘉宾祁连纵笔神姿引高朋。万里长城,中华标志。嘉峪关长城的西起点。这里,有名载青史,影立大漠的西北雄关,这里,也有碧波荡漾的湖泊和绿树摇曳的林带。走进今日嘉峪关市,这座在戈壁上崛起的新城,美不胜收。  2008年12月21日,嘉峪关被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国际旅游名城”称号,成为甘肃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继10月被评为“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之后,获得的又一张“名片”,对
期刊
记者(以下简称“记”):对于新中国外经贸工作60多年取得的巨大发展和成果,您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石广生(以下简称“石”):我记得在我刚刚参加工作到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日本等外贸大国的贸易数字在我们看来就像天文数字,不可想象的,我们的“一五”、“二五”计划甚至没有提到对外贸易的数字,只是说增长百分之多少,因为数字太小了。1964年,现汇贸易才10亿美元,1978年达到206亿美元,而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