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在发酵(散文)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土到底是什么?是诞生我们生命的那片地,还是心上的一块绿洲。在一生中的岁月,你与故土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是睁眼可见,还是默念时朦朦胧胧的远方。
  我们终其一生的行走,其实都是在寻找一处栖息的故土,安放精神深处的一个家园。
  1
  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地方,才能够稳稳安放对故乡的寄托与想念,这也是我一直迷惑的一件事情。作家苏童有一篇回忆故乡的文章叫做《八百米故乡》,大意是怀念他童年苏州的城北地段,方圆不过八百米开外,塑造了他精神世界的最初脉络。
  其实我出生的那一片乡土,就在距离我所住城市的八千米之外,从我而今家的窗前,如果不是雾天,可以隐约窥见我故土的山梁。故土于我,就是随时贴在窗前的一枚邮票。
  我的故土,实在是离我太近了,太近了的东西,实在是缺乏深沉的想念。比如跟我朝朝暮暮相处二十多年的妻,我对她的模样,也时常陷入深深的恍惚里,我不时翻看当年她在县城里的老照片,是豆蔻年华的少女时代,身体里发出勾魂的麝香,而今成为慰藉我内心的沉香。或许我也在爱着她而今的皱纹,由丝绸到棉布的肌肤,眼神浑浊中也偶尔泛起热烈的依恋,这一生中身心的相随缠绵,其实真的就只有她了,一把老骨头到最后的燃烧,哧哧哧声中,感叹着岁月上空冷酷的呼啸风声。
  家住东北辽河边的诗人老柏,离开故乡已经四十多年了,这些年腊月里常坐火车回去过年,父母早不在人世了,但故土的山山岭岭还在一声声喊着他的乳名回家,辽河边起伏如浪的芦苇丛中,还有野鸭子下的温热的蛋在等他拾起。老柏的诗里有一句,他说在而今距离遥遥故土的城市,深夜里遼河边伸出一个万里之外的鱼钩,他鱼一样咬钩了。或许是读了他的诗,我被这种情绪浸染,我对故土的虚构,也建构在东北大地,那里的茫茫黑土,旷野蓝天,是我奔跑的渺渺故乡。
  有一年秋天漫游东北大地,肥沃黑土如凝固的油,庄稼如浪,我看到一处竹篱笆四围的土墙小院,我几乎是扑过去,抱住油烟风尘中已是黑黢黢的老墙,一瞬间把它在心里认领成了我的故土老宅,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我气血中的熟悉气味,或许,我的前世就降临在这里。
  今年春天来得似乎有点缓慢,因为疫情,好多人对春天的气息嗷嗷待哺着。一场夜雨中的春雷声,让我父亲早早地醒来了。四十多天没有下过楼的父亲,一大早给我打来电话,说想回老家看一看。这个老头子啊,病痛折磨时嚷嚷着不如死了解脱,可一旦真的面对那个字眼,他还是拼命躲闪和厌恶的。我告诉过他,这个新冠病毒,是非常残酷的,有的人没戴口罩就因为和病毒携带者近距离多望了一眼就染上了。这些日子来,父亲一直很听话没有下楼,与母亲在屋子里沉默地相守。或许是想出门好好透上一口气,父亲想下一下楼了。我严肃地告诉父亲,疫情还没有解除,现在还不能回老家看看。父亲叹了一口气说,哎,那好吧,我等着。
  五年前的春天,父亲病后出院,也是我带着他回老家看一看的。那次父亲站在山梁望着老家土地上郁郁葱葱的植物,微微张口,感觉是在把故土山地里的气息一口一口认认真真地吸入。
  父亲二十二岁那年离开故土,成为村子里第一名专科生到县城工作,却一直在故土老家里来来回回,我母亲还是一个地道农民,父亲四个兜的中山装里插着写文件的笔,老家的责任田地里也有锄头镰刀在那里等着他。父亲退休后,母亲进城,故土老家成为父亲紧紧攥在手里的一张情感老“存折”,他一次一次地在心里攒着对老家乡土的沉沉感情。比如念叨着乡土人事,某老汉生日了不忘随一份礼,某大爷亡故了送上一个花圈,某大娘家孙子娶亲,还要亲自去吃上一顿喜酒,一一和老家乡亲们握手感叹“见一面少一面了”,某年老家干旱了,还慌慌张张联系一个在气象局工作的后辈,让他找几门高射炮把雨打下来,甚是傻气天真。最深刻的记忆是机场建设那年,老家的土地被征用,父亲望着那棵皂荚树被连根拔起,硕大根须如牙齿的呼喊,我看见父亲的双腿直颤,他用力扶在一棵树上,身子已经站不稳了。
  
  2
  《文学的故乡》,这是中央电视台为作家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拍摄的记录片,讲述作家与故乡的故事,在他们浩瀚的文学世界里,构建了一个精神上的故乡,故乡,也成了他们的文学根据地。一个精神上失去故乡的作家,或许在文学上的书写,是苍白的,好比我们在这个世界的行走,支撑我们内心的,还是爱。
  作家的书写,涌流的源头在故乡。那么,作为拥有故乡的普通人,故乡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呢?
  前年腊月我回老家,在腊月的最后几天里,看到这样的情景:山梁下,一群人打着火把缓缓移动着,夜雾紧裹着大地,仿佛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感。那是从远方打工回来的乡人,刚从火车或者是飞机上下来,便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
  除夕那天,我那刚从外省打工回家的三叔和三婶,便忙碌着杀鸡宰鱼,从一个1996年的泡菜坛子里抓起泡菜做作料,做着宴请亲友宾客的饭菜,柴火灶里的老树疙瘩燃烧时发出劈劈啪啪声,熊熊火光中,三叔和三婶浮现在老墙上的影子,皮影戏一般跳跃。农历大年初一上午,看见三叔和三婶长跪在祖宗坟墓前祭拜,我忽然懂得了,像我三叔这样的乡人,在异乡一步步挪动着的脚步里,牵扯着他们生命的根须,其实还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在故土里,也还有着他们对先人生命密码的记忆。
  我在老家的土房子,因为一座山顶机场的修建,19年前便灰飞烟灭了。而今我在城里的母亲,还保存着当年大门上的一把老钥匙,几度锈迹斑斑,又被母亲反反复复地摩挲着擦亮。有一天我问母亲:“妈,老屋早就没了,您还保留着钥匙干啥?”母亲转过身,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直到有一天,我陪母亲回到老家,看见母亲掏出那把钥匙,她拿在手上,怔怔地望着已经杂草乱窜的老屋基。母亲那神情,是在想象中旋转着钥匙,打开那把沉沉的铜锁,咿呀一声中开了门,关于过去岁月的记忆,全部储存在那老屋里。母亲这把保存着的老钥匙,原来也是对老家记忆的收藏。
  想起我母亲进城的那年春天,一条眼泪汪汪的大黄狗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土路上,跌跌撞撞追赶着一辆小货车。小货车上,是我那已有了白发的母亲,那年她五十七岁了,在我父亲几乎是几次怒吼下,我妈终于同意来城里居住。小货车快冲出了乡间土路,我妈突然喊:“停车,停车!”母亲从小货车上蹦跳下来,唤住大黄狗:“狗子,跟我走,跟我走!”母亲转身回到山梁下老屋前,用锄头挖了一大钵土,她把装满了土的钵子带到了城里。我妈就用这老家的土,在城里阳台上种上了花草。
其他文献
生命中的正蓝旗  在一首诗里行走  是你的自由  在一部诗集中行走  是你给我的自由  那天,天很蓝  对应着正蓝旗的蓝  所有的风也是蓝的  生命中少有的天籁入境  仿佛置身在云端  随着云卷云舒虚无  蓝色的背景下,从此  白云自由地行走  一只蝴蝶与三条拖地的长裙  漂移沉迷低语  混合着青涩的气息  感觉不到久远的陌生  只是把现实带进了  超现实的油画  芬芳开始弥漫  诗歌的加入想入非
期刊
西藏,是我心中的天国。独闯西藏,是我一生的梦想。从2013年到2018年的5年间,我三次进藏,终于将梦想变作现实。相比飞机,我更愿意乘坐火车进藏,一则可以从容饱览青藏高原的壮美风光,再则也是想通过火车在海拔逐渐升高的行进过程中,自然解决高原反应。  1  2013年7月,我第一次进藏。本来打算乘坐北京到拉萨的列车,当时可以提前20天网上购票,早7:00点开网,6点30分我就坐在电脑前等着,结果连续
期刊
女,现居湖北孝感。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文学院签约作家,《槐荫文学》编辑。小说作品散见于《长江文艺》《芳草》《滇池》《延河》《朔方》《创作与评论》等刊。出版散文集《水蓝风清》、中短篇小说集《两地分居》。其中,小说集《两地分居》获第十届屈原文艺奖。  1  不是精神分裂,更不是吸毒者,当花洒里的水顺着鲜嫩的身体流到地砖上时,云晓月突然出现了幻听:晓月,晓月!  她的心拧成一团,下意识关掉花洒,打开
期刊
她是滑雪场的“炸雪人”  为迎接阿尔卑斯世界滑雪锦标赛的到来,2016年11月3日,圣莫里茨要为参赛者们举办一场预热赛。  江衍宋被教练从房间里拉出来透气,说要缓解赛前焦虑。  他们走着走着看见一座小木屋,上面挂着两盏红灯笼,灯笼上用毛笔字写着大大的“茶”字。  进门时,他撞倒了一个女孩,她身穿一件不起眼的灰色羽绒服,裤子十分臃肿,除了头上那顶比头大了许多的帽子十分扎眼外,没有任何特别。她头垂得很
期刊
1  工厂是有表情的。但是,我发现,我除了自己之外,根本看不清工厂其他人。  这些年,有很多写工厂而出名的人。他们到工厂蹲点、采风,扮成工人的形象参与工作或者与工人交流,要么喝酒吃饭,有蜻蜓点水式的,有的暂时寄居式的,一两年都在工厂流水线工作的也有。所见所闻所得,非常有限,而从写作者出发的写作,本身就已经与工厂的现实背道而驰。他们写工厂的噪音、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生而为人又不能完全活得像人的遭遇等等
期刊
二宝,当然是行二,他上面有个哥哥,不知其名,按习惯,应该叫大宝,这个也许叫大宝的哥哥大二宝好几岁,极少在家里出现,听说是上山下乡到东北当了知青,即使春节回家住几天,大宝也很少在小街上露面,几乎不与外人接触,悄无声息,行踪莫测,像是家里没有这个人一样,邻居们对他都没有什么印象。  二宝似乎成了獨生子,和姥姥两个人生活。这就很奇怪,他的父母呢?为什么从来没见过?人们传说的版本不一样,有的说死了,有的说
期刊
1  春日的午后,我被家里人叫到伯父家的院子里。院子中间的大椿树已枝繁叶茂,在微醺的春风里摆弄着枝梢上的嫩叶,花牛则安静卧在小猪圈边的桑树下。  大椿树底下端端正正摆着一张小板凳,一块说不清楚是什么颜色的围巾软搭搭地趴在上面,板凳四周是一圈零乱的碎发,离板凳不远的地方则是一群头顶着“西瓜壳”或“茶壶盖”发型的哥哥、弟弟或大侄子,板凳的后面是理发师之泰伯伯。  听老人们说之泰伯伯大概五六岁时被一阵阴
期刊
1  小时候顶渴望串的一家亲戚就是住在大庙的二姨家。  逢到正月初七八的样子,母亲会骑车子到市区称两包点心回来吊在凉房屋顶,找一把锁子把走风漏气的凉房门咔嚓锁上。那时,我的心就紧张忐忑起来,说不上哪一天清晨睁开眼后,母亲和四弟便不在了,她们撇下我偷着去了二姨家。吃过两次亏后,精了,逢到母亲买了点心,睡觉都睁着半只眼睛。  家里弟兄四个,母亲去二姨家不可能都带上,即便是她想带,也做不到。从我们家到大
期刊
我写作的开始,是青少年时代,一首变成铅印的小诗,为立志,也为迷惘和质疑。实际上,我知道,那不是写作。写作,那时对于我,还远远没有开始,分行的句子,只是为了说一种隐喻的心里话。四十岁时,我回到农村老家,沐在泥土里,一住4个月,写下了大量带有泥土气息的诗歌和小说。我以为我的写作开始了。我想说,我自己所谓写作的开始,只是刚刚嗅到一点点儿文学的气味。这世界上,热衷于写作的人太多了,然而太多的写作的人,写作
期刊
父亲脸色依然是那么凝重。父親是来看我的。他每次来不多说话,点着烟坐在我对面。他头发半白,过早地进入了苍老,声音、动作如同吐出的烟圈般那样缓慢。命运的捉弄,使他的脸上也难免闪现泪花。  我知道,是我做女儿的痴迷不悟,让他操碎了心……  我喜好音乐,嗓子好爱唱,小的时候很引人注意,人们猜测我今后可能走声乐之路,但是错了,我当时没什么打算,上课时全神贯注。麻烦的是,同班的男生罗大明对我套近乎。  罗大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