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国学者眼中的新疆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a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繁荣非但不会成为威胁,还将给亚洲、欧亚大陆乃至全世界带来益处;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两千多年来新疆一直扮演着各种文化交流平台的角色。‘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还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机会。”这是西班牙《对外政策》双月刊2009年5月至6月号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新疆与丝绸之路的复兴》中的一段文字。2009年10月31日,笔者有幸在乌鲁木齐接触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中欧论坛创办人、国际关系专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法籍教授高大伟(David Gosset),并与其进行了深入交流。
  
  越了解新疆,就越喜欢新疆
  
  自从1994年以来,高大伟几乎每年都来新疆,并结交了许多新疆朋友,近日,他又受聘为新疆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我一直对新疆非常有兴趣,特别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丝绸之路,对我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我对新疆有着特别的感情,我对乌鲁木齐也很有感情,我越了解新疆,就越喜欢新疆,我常对我国内国外的朋友说,大家都应该来新疆看看,新疆是一个好地方。”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高大伟请求来疆访问,并先后去了乌鲁木齐、喀什、库尔勒等地。高大伟说,那几天,他在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市与维吾尔族、汉族朋友谈起“7·5”事件,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悲哀、愤怒。他认为,“7·5”事件对新疆各族人民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改变不了新疆发展的大趋势,可以想一想,50年前的新疆是什么样?30年前的新疆是什么样?5年前的新疆是什么样?现在的新疆又是什么样?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新疆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和平的日子和富裕的生活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这也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心声。他说,中国新疆和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很相似,都是能源的富集地,多年发展使德州成为美国经济的第二大州。新疆以前是中国的古丝绸之路,现在是“石油管道之路”、“天然气之路”。高大伟说他正在写一本关于新疆的书,名字叫做《新疆——21世纪的新丝绸之路》。
  
  西方国家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新疆,了解新疆
  
  高大伟是研究国际关系的专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文化事务负责人多年来他始终关注新疆的发展,坚持客观、公正地向西方介绍新疆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面对的问题。高大伟说:“‘7·5’事件之后,世界更加关注新疆,西方国家对新疆仍有很多误解和偏见。这些偏见主要集中在关于少数民族的问题上,他们简单地认为当地政府不保护维吾尔族的文化。我认为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喀什老城区改造,有的西方人认为破坏了当地文化,实际上这反而是一种保护,当地的卫生情况确实需要改善,应该改变,改造同时也保护了原有的风貌。很多专家,包括伊斯兰建筑专家都认为是保护了当地的文化。喀什老城区的改造是很好的,批评的人自己没有看,只会听别人说。还有‘双语’教育。我在库车去看了一所‘双语’中学,它的硬件设施一流,我试着同一个班的学生交流,50多个学生都是维吾尔族,他们的汉语都很好,维吾尔语也很好,我们一起用汉语交流,当然他们说得比我要好。在这个班级教室的墙上,我还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这说明新疆对外开放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西方国家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新疆,了解新疆。”
  
  新疆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
  
  高大伟说,中国新疆的稳定对整个中亚地区的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新疆。他发现在他下塌的乌鲁木齐喜来登酒店旁边新开张了一家“美美购物中心”,各种世界品牌汇集其中,其中包含了世界箱包行业的顶级品牌“路易·威登”,这位法国老板如果不是对新疆充满信心,他怎么会将品牌店开在乌鲁木齐呢?
  当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新疆各族人民惊讶地发现,世维会的头面人物热比娅频繁窜访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高大伟说,在西方国家确实存在一股反华势力,有的是害怕中国强大,总希望中国分裂了,弱小了,他们就不害怕了;有的是意识形态成见作祟;有的是对中国不了解,认识还停留在30年前的中国,认为中国还在搞文化大革命。但是,总体而言,反华势力在西方国家只是少数人,不能代表社会主流。中国新疆需要加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团结一批热爱中国、支持中国发展的友好人士,就能很好地回击反华势力的攻击。
  高大伟认为,新疆有必要创办“中国新疆21世纪丝绸之路论坛”,将论坛作为平台来辐射中亚国家,扩大中国新疆在中亚文化交流领域中的话语权。新疆这几年在欧美国家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对传播新疆文化,对外界了解新疆、认知新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项很重要的政策,就是对外开放,让全世界的媒体都来报道新疆的真实情况,这样的努力是积极的,为中国赢得了尊重和理解。
  
  短讯 “走近中国图片展”在以色列校园举办
  
  2010年3月3日晚,“走近中国图片展”开幕式在位于以色列南部城市贝尔谢巴的雷德曼国际学院分校举办。开幕式由该学院副院长萨莉‘雷德曼女士主持。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赵军、贝尔谢巴市副市长塔尔·埃拉尔先生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埃拉尔先生说“感谢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支持以色列的教育事业,谢谢你们给我市带来了介绍中国的图片展,这给我市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中国人民,以增进彼此的友谊。”赵军大使说:“雷德曼医学院是以色列著名专业院校之一,每年招收来自以色列各地的近千名学生。该校的中医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部门,在向当地学生传授中医基本知识方面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于雪德曼医学院积极推广中华文化而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过去的六十一年里,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图片反映了中国的城乡建设、人民生活、传统文化和北京奥运等方面的情况。这一展览表示了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邀请以色列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来源文化部网站
其他文献
“人人都是记者”,是网络传播时代广为人知的口号。的确,网络赋予了普通公民一种崭新的角色:新闻报道者。  2004年夏天我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美国做项目研究时,发现当时美国新闻界一直在讨论一件新鲜事:2003年3月,一个曾经做过《纽约时报》记者的美国人开设了一个个人网站,域名就是“回到伊拉克”(www.back-to-iraq.com),向对伊战感兴趣的网民出售独家新闻报道。他从342位新闻订购者那
期刊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慢,民族宗教问题突出,文化特色鲜明。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效,重点城市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民族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东中西互动,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对外宣传西
期刊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的聚光灯前,世界对于中国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高估与捧杀之声骤起,出于善意或是别有用心的过高赞誉一同抛向中国,世界需要中国这个“领袖者”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于是,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升值以及气候问题上的争议与压力纷至沓来。  2010年1月27日,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拉开帷幕。在为期4天的达沃斯论
期刊
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了十年,这是改写中国社会面貌、创造华夏历史奇迹的十年。十年的大开发,为青海省拓展了百年未遇的开放与传播空间,也为青海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样,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也将青海的对外宣传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近几年,青海省相继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质的重大经济、文化和体育活动,充分显示了青海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围绕这些活动,对外宣传统
期刊
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构成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四个领域中,“食”最能抵制全球化的影响。在中国,情况尤为如此。在衣着、居住条件和出行工具方面,中西方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中国人也穿牛仔裤、T恤衫,也住公寓或别墅,出门有小汽车、高速铁路和飞机。但只有在“吃”这个领域,人们还保留着传统的饮食习惯。或许稍微有些现代化的变革,但毕竟与西方烹饪相比,仍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    越来越中国化
期刊
为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加强面向在杭驻杭外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宣传,杭州市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刊物等开设了lO个外宣媒体窗口,在杭州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指导下,经过几年运作,这些对外宣传专栏、专版、专刊成为宣传杭州发展变化巨大成就和“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形象的重要阵地,在全市对外宣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杭州市外宣媒体 阵地建设的现状    多语种、全媒体、广覆盖,搭建对外传播平台。经过6年
期刊
加强对外宣传效果的研究,积极构建对外宣传效果评估机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宣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应考虑的要素和指标    (一)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主要是指组织和参与重大活动对外宣传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重大活动宣传效果如何,与传播主体有着重要的关系,人永远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对传播主体的评估应重点考核四个方面:一是机构组建的科学性,二是人员组成的合理性,三是工作运转的协调性,四是队伍表
期刊
在中国,人们对“寡妇年不宜结婚”这一说法并不陌生,于是特意赶在虎年之前结婚的做法就不奇怪了,但该怎样把这样一个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现象写成国外读者感兴趣的报道却并不简单。英国《卫报》的这篇报道,就对虎年春节前中国人扎堆结婚的现象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笔者认为,其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各种报道技巧对这一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还原。    情景还原    《卫报》这篇报道写道:“42岁的赵硕新(音)紧握着自
期刊
随着中印关系不断发展,中国媒体转述印度媒体对华报道的文章越来越多,人们已经很习惯地认为这就是印度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其实,印度媒体市场远不是中国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正因为多语言的存在,印度媒体市场主要被两大官方语言印地语、英语以及其他被印度宪法认可的马拉地、泰米尔、孟加拉、泰卢固等十几种民族语言所瓜分。换句话说,无论报纸、杂志、电视或是因特网,无论懂何种语言,印度老百姓
期刊
最近几年中印关系一直保持平稳发展,两国高层间的各种接触与对话之频繁程度均超过以往。然而,印度媒体上的中印关系却总是给人以“紧张和摩擦不断”的印象,特别是在2009年秋季印度媒体“集体对反华歇斯底里”之后,更让人感觉中印关系出了大问题,难怪一些西方媒体据此得出“中印之间冷战已经开始”的荒谬结论。其实,以国大党为主的印度政府在对华问题上的友好立场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印度对中国的敌对情绪主要来自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