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当全面、正确地分析图书库存问题。单从数字上看,近几年来,图书库存的确在逐年增加。据《全国新闻出版基本情况》披露的数字,2005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42.48亿(册张份盒)、482.92亿元,到2011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55.86亿册(张、份、盒)、804.05亿元,与2005年相比,册数增长了31.5%,金额增长了66.5%。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一方面是图书品种、印数和定价总金额逐年增长,2005年全国图书品种只有22万种,总印数65亿册,定价总金额632亿元,到2011年全国图书品种达到了37万种,总印数达到了77亿册,定价总金额达到了1063亿元。品种和定价总金额都增长了68.2%,印数增长了18.5%。在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出版社、书店要保证市场供应,就必须储备更多的图书,所以,库存中也有大量的“活书”,这是合理的库存。另一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的确有大量的图书只是完成了从印刷厂到出版社(书店)的库房再到废品回收站的旅行,完成了从增加单位的总资产再到核销不良资产的数字游戏后,没有与读者见面的机会便化为纸浆,成为名副其实的“死书”。这部分图书在生产过程中就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在处理过程中还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还会污染环境,除了增加GDP外,没有什么价值,是需要大力减少的。当然,图书库存中,合理的备货与不合理的“死书”各占多少,目前尚没有统计数据。
出现“死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图书的内容质量不高,读者不喜欢,印多印少都没有人买;比如图书的内容质量很高,但是读者群很小,印的多买的少;再比如图书的质量不错,也有一定的读者群,但是由于信息不畅,渠道不通,想买书的人不知道也买不到,等等。总而言之,“死书”要么是内容不合读者的口味,要么没有送到合口味的读者手上。
减少“死书”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首先,减少“死书”要从减少“死的内容”人手,必须有活的、新鲜的、有用的内容。相当多“死书”的创作者仅仅是从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或完成任务出发,而没有考虑读者需求、社会的需求,最终只能被读者抛弃。其次,出版单位的决策很重要。一本图书有没有读者需求,有多少需求,应当有认真的市场调研,有科学的决策,不能因为作者给钱,就不管图书的销售,不能因为有各种资助,就不考虑市场需求。最后,图书的销售环节非常关键。相当多的“死书”不是“真死”而是“假死”,是因为信息不畅、渠道不通、网点不够等原因,只能躺在库房“等死”。目前的图书市场分割、封锁的现象很严重,A省的图书难以进入B省,C省的书店也会对D省的图书设置某种限制,本来可以在全国市场销售的图书只能在区域市场销售,本来可以卖几千本的书只能卖几百。如果市场再开放一些,如果市场再统一一些,如果图书发行网点能够遍布城乡,如果网上书店的服务能够更加的到位,“死书”的数量一定会大大减少。
彻底消灭“死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到目前为止,不仅中国没有,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没有消灭“死书”。但是,随着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数字阅读的快速发展,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按需印刷的普及,库存就会有根本性的减少,“死书”也会大大减少。再进一步,也许有一天,读者不再喜欢读纸质图书了,所有的图书都是数字化存储、数字化阅读,图书的“库存”由纸就变成比特,“死书”也就彻底消灭了。当然,在数字环境下,没有人关注,没有人阅读,没有人下载的“死书”可能更多,但因其大象无形,再也不会有人关注罢了。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一方面是图书品种、印数和定价总金额逐年增长,2005年全国图书品种只有22万种,总印数65亿册,定价总金额632亿元,到2011年全国图书品种达到了37万种,总印数达到了77亿册,定价总金额达到了1063亿元。品种和定价总金额都增长了68.2%,印数增长了18.5%。在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出版社、书店要保证市场供应,就必须储备更多的图书,所以,库存中也有大量的“活书”,这是合理的库存。另一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的确有大量的图书只是完成了从印刷厂到出版社(书店)的库房再到废品回收站的旅行,完成了从增加单位的总资产再到核销不良资产的数字游戏后,没有与读者见面的机会便化为纸浆,成为名副其实的“死书”。这部分图书在生产过程中就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在处理过程中还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还会污染环境,除了增加GDP外,没有什么价值,是需要大力减少的。当然,图书库存中,合理的备货与不合理的“死书”各占多少,目前尚没有统计数据。
出现“死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图书的内容质量不高,读者不喜欢,印多印少都没有人买;比如图书的内容质量很高,但是读者群很小,印的多买的少;再比如图书的质量不错,也有一定的读者群,但是由于信息不畅,渠道不通,想买书的人不知道也买不到,等等。总而言之,“死书”要么是内容不合读者的口味,要么没有送到合口味的读者手上。
减少“死书”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首先,减少“死书”要从减少“死的内容”人手,必须有活的、新鲜的、有用的内容。相当多“死书”的创作者仅仅是从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或完成任务出发,而没有考虑读者需求、社会的需求,最终只能被读者抛弃。其次,出版单位的决策很重要。一本图书有没有读者需求,有多少需求,应当有认真的市场调研,有科学的决策,不能因为作者给钱,就不管图书的销售,不能因为有各种资助,就不考虑市场需求。最后,图书的销售环节非常关键。相当多的“死书”不是“真死”而是“假死”,是因为信息不畅、渠道不通、网点不够等原因,只能躺在库房“等死”。目前的图书市场分割、封锁的现象很严重,A省的图书难以进入B省,C省的书店也会对D省的图书设置某种限制,本来可以在全国市场销售的图书只能在区域市场销售,本来可以卖几千本的书只能卖几百。如果市场再开放一些,如果市场再统一一些,如果图书发行网点能够遍布城乡,如果网上书店的服务能够更加的到位,“死书”的数量一定会大大减少。
彻底消灭“死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到目前为止,不仅中国没有,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没有消灭“死书”。但是,随着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数字阅读的快速发展,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按需印刷的普及,库存就会有根本性的减少,“死书”也会大大减少。再进一步,也许有一天,读者不再喜欢读纸质图书了,所有的图书都是数字化存储、数字化阅读,图书的“库存”由纸就变成比特,“死书”也就彻底消灭了。当然,在数字环境下,没有人关注,没有人阅读,没有人下载的“死书”可能更多,但因其大象无形,再也不会有人关注罢了。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