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石城遭遇克林顿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hao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阿肯色州,不是你有没有机会见到克林顿,而是你有没有机会躲开他。
  
  很多人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知道阿肯色州。他的美国梦就是从阿肯色的小石城开始的。
  阿肯色州是密西西比河飞流而下冲积形成的平原,与密苏里的南部接壤。早先只产棉花,在辽阔的田野上极目望去,昔日黑人在烈日下躬着腰为大庄园主摘棉花的情景就会浮现在眼前。1957年,举世瞩目的小石城事件即发生在这里。当时的州长无视美国最高法院关于黑白学生同校的决定,下令让州国民警卫队阻止9名黑人学生入校,酿成种族冲突。之后艾森豪威尔总统毅然动用飞机派去伞兵部队,每天护送黑人学生强行入校读书。一年以后,联邦军队才撤出小石城。
  6月9日,第一次出洲活动,大家异口同声:到阿肯色去。
  周五下课后,Gary带着我们十几个人,开车向小石城方向驶去。这是一条与高速公路平行的乡间路。路面不宽,两面是丘陵,茂密的植被青翠欲滴,绿得让人眼晕。路上车辆很少,很多小动物如野兔、松鼠等毫无顾忌地在公路上穿行。
  大家都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纷纷举起相机不停地拍照。这时Gary提醒我们从这起伏的公路中能看出点什么。在他的提示下,我们果然看出些门道。这条公路有三个车道,上坡时因为速度慢是两车道,下坡时速度快,就变为一个车道。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感叹,美国人真是用心,就是这样一条山路,他们也顺应自然,因势而宜,其细致、务实可见一斑。
  第二天一早,进入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当地人说:“在阿肯色州,不是你有没有机会见到克林顿,而是你有没有机会避开他。”进入市区的一条必经之路叫克林顿大街;到了市中心,看到一所培养公共行政人才的研究生院“克林顿公共管理学院”,然后到了克林顿图书馆。
  按照美国的惯例,每位卸职总统都将拥有一个图书馆暨博物馆。克林顿图书馆是美国建造的第12座总统图书馆,也是藏品最多的图书馆,共收藏了8000万份文件,2100万封电子邮件,200万张照片和近8万件物品。
  从外形看,克林顿图书馆非常壮观,其雄伟的悬臂横跨阿肯色河,象征着克林顿总统8年任期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桥梁”。建筑采用钢筋玻璃结构,阳光通过玻璃射入馆内,与阿肯色河上古老的铁桥相对映,形成历史与未来鲜明的反差。这个地方原先是受到污染的废地,现在建成城市公园。
  这座图书馆是节能型的,是唯一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环境奖的总统图书馆。图书馆的主大厅,高度达12米,由14.3万磅玻璃打造,通透明亮,充分利用自然光。游客们踩着的黑地板,来自于废旧的橡胶轮胎,天花板来自于汽水罐, 而木地板则是用可再生的竹子制作。图书馆的收藏品涵盖了克林顿总统从孩提时代到总统时所有资料和物品,从中可以看到白宫总统办公室和内阁会议室大小一样的复制品。“办公室”里还摆着克林顿工作时喜欢欣赏的一块月球岩石和他使用过的笔。
  走进克林顿图书馆,你可以领略世界最先进的馆场布展技术和声光电等先进科技手段。《不要停止考虑明天》是一首克林顿十分喜爱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在不断地播放。克林顿竞选就职等画面通过大型显示屏不停地滚动播出,电子触摸屏遍及各处,可以随时查阅克林顿任期内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相关文件。
  我随手触摸阿肯色劳动部,立刻就找到了克林顿任州长期间阿肯色州劳动就业的许多法律政策和资料。三楼展示白宫圣诞party的盛大场面,配有克林顿声情并茂的演讲录音,最后一句话:Are you hungry?(你们饿了吧?)下面一片欢笑,如置身于现场。在图书馆小影院里,滚动播放介绍克林顿一生故事的影片,整个影片用第一人称,在克林顿极富感染力的演说中,说得最多的就是“美国梦”。没有一个美国人不知道“美国梦”。
  用克林顿这位一无财产,二无家庭背景,全凭自己的能力,在32岁作州长,46岁成为美国总统的成功故事,来诠释阿肯色州是一个“机会之州”(阿肯色的别名),来诠释美国梦,激励美国公民,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实行自己的梦想,图书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图书馆出来,游客们乘上黄色旅游车,几分钟后来到一条旅游商品街,这里的纪念品琳琅满目,一切都是围绕克林顿开发的。哈,克林顿成了阿肯色人的财神呢。
  中午找到了一家中餐馆,打发了每个人的中国胃。我们开着车,慢慢走,慢慢看,慢慢体味。一所建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靠近一看,是美国著名将军迈克·阿瑟的故居。
  大家都为这意外发现而惊喜,纷纷下车。这是一幢二层小楼,旧式建筑。午后的小石城,骄阳似火,进到里面阴凉宜人。参观迈克·阿瑟故居是免费的。
  迈克·阿瑟是惟一完全参加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战争的人:他参加了1914年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参加了一战、二战,直到七十岁的高龄,还指挥了著名的仁川登陆。他是世界大战中获勋章最多的美国军人,西点最年轻的校长,被后人称为“西点之父”。
  1951年4月11日,迈克·阿瑟被解除"联合国军"总司令职务,回国后受到"万人空巷"的欢迎。4月20日,迈克·阿瑟一家前往准备定居的纽约,那里各条大街装饰得五彩缤纷。警方估计有750万人参加了游行和观看,是有史以来在曼哈顿所见到的最大人群。当迈克·阿瑟的轿车经过时,人们向他疯狂地欢呼,远处的汽车、火车疯狂鸣叫,抛掷的彩带和纸屑共有2850吨。之后,迈克·阿瑟便归于沉寂,犹如这沉寂的故居。
  故居前一片空旷,唯有将军持枪的塑像孤独地站立在那儿。这与克林顿图书馆前的拥挤和火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了防止韩国人反美情绪酿成事端,在仁川登陆纪念馆迈克·阿瑟的塑像前,几名驻韩美军士兵全副武装守卫着他昔日的辉煌。
  望着眼前稀稀拉拉的房舍,露出的黄土地和年久失修的水泥路面,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是一种没有被城市化、保持原生态的自然和与之相伴的落后荒凉的意象,这情景让我想起改革开放初期到过的许多中小城市……
  阿肯色之行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南部,知道美国并不都是高楼耸立和绿树成荫。
  zhaozhen1996@sina.com
  (编辑:赵真)
其他文献
高三那一年,班主任给我们介绍了他,清华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师兄。  也许是当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也许是小城的教育太不发达,总之,对于素未谋面的他,我是极虔诚地等着他来讲授高考经验的。  不是想象中明星般的俊朗,他穿白色的纯棉T恤,鼻梁上没有眼镜,这在高学历男生中比较罕见,眼神清亮,目光温和。两个小时的讲座,他几乎没有喝水,讲话的速度不快,吐字清晰。先是讲他的大学生活,话题渐渐转到北京,最后不经意地谈到了
期刊
[英]丽莎·史密斯  编译/张若愚    男人恰如奔流的大河,水面看似平静,底下激流汹涌……    女友流产他竟自顾去酒馆喝酒  35岁的丽莎·史密斯住在英国的汉姆郡,已经有了个女儿,叫阿莉娅。可此后便连续三次流产,再没要上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她哭着,心都碎了,向27岁的男友约尼·史密斯泣诉着,“是不是因为我年龄太大了?”但约尼只是耸耸肩,叹息了一声。接下来几天里他很少说话,最后他张口说的
期刊
肺癌晚期的老父,自知来日不多,留下遗嘱,要家人准备两副棺材:一副自己用,另一副却要送给当时的市卫生局局长、身体健康、官运亨通的大儿子汪子舟。    寒门出局长,老父心中忧大于喜    1992年11月的一天清晨,河南省汤阴县城107国道上,一辆农用四轮车开足马力狂奔。  车上74岁的老汉汪思荣却仍嫌慢,催促开车的小儿子快些再快些。  这一天,是他的大儿子汪子舟荣升为安阳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兼局长,起程
期刊
别告诉我那傻老妈    父亲40岁那年,中年的枝桠抽出了嫩叶,开始了第二春。  我的第一感觉,是老爸变得清爽了。他每半个月理一次头发,皮鞋擦得贼亮,早晨洗脸还和我抢洗面奶。老妈是个大大咧咧的傻女人,对此一无察觉,还每天乐不可支地去公园跳健身操。  我把老妈堵在厨房,批评她穿衣服没有档次,赶紧去商场多置备几套行头。老妈马上警觉:上个月不是刚给你买过衣服吗,又想骗我去给你买衣服?  真晕,老女人的迟钝
期刊
复读一年后他终于考上了大学。大学是普通的大学,但他很知足。他长长舒了口气,感觉天很蓝,心情很好,日子不再昏天昏地难以维持。  复读的那一年,家徒四壁,母亲走亲戚,忙了一个假期,才把复读费筹措好,他不知道,身体瘦弱的母亲为他卖了一次血。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很苦,很累。母亲没有再嫁人,不是母亲守旧不愿意改嫁,而是别人一听说,有个比他大三岁的傻哥哥,便激流勇退。母亲说,可以不要房子,可以到
期刊
她决定和他分手。  消息传出,朋友圈里炸开了锅。在别人眼里,他们那么般配,分手,哪来的理由?听说是她提出的,大家更不解,因为她爱他似乎更深一些。是他有外遇?她?  都不是。  他们恋爱有两年了吧,相处得不错,只一件事让她疙疙瘩瘩的——每次一起吃饭,每当她兴致正浓时,他总会盯着她的牙齿或怒目而视或愁眉苦脸,不管是他们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很多人一起的时候。  两年的了解,默契自然,她知道她的牙齿缝里又塞
期刊
有一天,一位母亲向我谈起她的女儿,说女儿不够体贴她,对她很冷漠,她伤心透了。  我安慰她说:“我觉得她很记挂你呢,每次出差,好像她都给您买这买那,我对自己母亲都没有做到这样。”  想不到阿姨竟然说:“她那是内疚,就用东西来打发我,就像有些所谓成功的父母,不花时间和心思好好陪伴孩子,把孩子送到昂贵的寄宿学校,给孩子买各种奢侈品,孩子其实需要真正的爱。老人也一样,我有钱,我什么都不缺,就缺女儿心里对我
期刊
他能给的,很多,但专一的爱情与恒久的婚姻不能给。    心底忽然涌上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嘴里稀里哗啦泛上粘稠剔透的口水……我随手扯过一件T恤,奔到楼下的小卖铺。  哈,三十岁的我像个抓狂的孩子。  眼珠子咕噜噜地在杂货铺里探寻:薯片、爽歪歪、小小酥、QQ糖……还有一种很欠扁的叫做“挑逗”的食物。  见我半天没有动静,老板娘打了个大大的哈欠,懒洋洋地问:“买啥?”  “有……有罐头吗?”我抻着脖子,
期刊
婚龄超过五年的男人,婚姻的甜蜜已经被平淡取代,曾经恨不得24小时抱在怀里的那个女人也成了壁上花。我就是那种越来越不爱回家的男人,下班以后约上几个朋友,喝酒打牌。   妻总是卡着我的下班时间给我打电话,问我回不回家吃饭,如果我说要加班,她会哦一声,然后开始每隔一个小时就打电话:多久可以结束工作?什么时候可以回家?  接二连三的电话让我心烦,我开始关机。面对妻的诘问,我会理直气壮,手机没电了。有时候也
期刊
我今年26岁,跟现在的男友交往半年了。  男友36岁,是台湾出生,美国长大的华人,去年5月去香港工作,8月来北京,12月我们认识,1个月后就恋爱了。  交往后,他讲了很多他以前女朋友的故事。而且,当时他还同时在香港、上海都有着暧昧关系的女人。但是他跟我主动交代后就让我放心,他会跟她们划清界线。  他的前女友是一个在美国工作的广州人,正在申请绿卡,已经3年没回国了。他们交往大概1年,后来因为他来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