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体育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家庭体育的概念、背景、功能等方面综合论述我国有关家庭体育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家庭体育;体育功能
  
  作者简介:杨晓辉(1983—),男,江苏淮安人,现为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体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活动。21世纪,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人们受到因生活方式而引起的生理、心理疾病的困扰,独生子女、老龄化、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由家庭婚姻观念改变引起的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造成了家庭观念的淡化以及家庭稳定性的减弱,如何既能增强身体健康,又能增强家庭成员的凝聚力,促进家庭的和睦,家庭体育就日益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家庭体育的界定
  家庭体育属于社会体育概念范畴。目前有关家庭体育概念的论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叶展红等人为代表的,从家庭的概念引申出来,认为健身活动的对象、场所、时间、内容、目标等5个要素构成家庭体育的内涵,即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境田间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时间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以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一种是以刘江南等人为代表的,认为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活动,家庭体育广泛涉及到活动的动机、频数、内容、空间、组织形式和消费等,并涉及到人们生活层次,享受层次和发展层次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
  在家庭体育概念的界定上,笔者认为两者都有有待商榷之处。首先前者称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成员作为受体就体现不了其参加体育活动的主体性,同时也忽略了家庭体育的自助性,其次前者把活动地点限定在居室环境下,实有待商榷。后者弱化了家庭体育的目的性,同时作为一种补充,在家庭规模逐渐缩小的今天,亲友在参与家庭体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2.中国家庭体育发展的背景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要层次在提高,体育意识在不断地增强,特别是体育的参与意识,在各种社会宣传手段的强化下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中,这样将有力的促进家庭体育的发展。
  2.1家庭经济收入增加,余暇时间增多
  经济因素是一切社会因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家庭体育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持续稳定的轨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向广度和深度高速发展,将给人们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家庭体育的发展必将得到更大的社会支持。有调查表明: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已超过工作时间,成为仅次于满足生理需要时间的生活活动,居民平均每天用于体育锻炼和室外散步的时间为20.40分钟,占一天全部休闲时间的6.05%。
  2.2现在家庭结构的变化
  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首先带来的影响是核心家庭增多,独生子女群体扩大。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时,户均人口已经下降到3.4人,且家庭子女多为独生子女。计划生育又加速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02年底,全國65岁以上的人口总量已达到9377万人,占总人口的7.3%,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6%左右。而独生子女时代和老龄化社会的同时到来必然导致家庭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另外,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家庭、婚姻观念也在发身变化。单身主义、单亲家庭增多,家庭内部关系也有传统的重亲子关系(注重家庭中父子、母子关系)向重夫妻关系转变,并导致以主动不生育孩子为特征的“丁克”家庭的增加。现在社会的人们把着眼点放在经济利益,淡化了家庭观念,家庭的许多功能被淡化,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等,也使家庭的稳定面临着挑战。
  2.3各种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是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体育则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家庭体育参与的行动必然受生活方式的影响,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任何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有传统的、有现在的、有东方式的也有西方式的,有多变的也有固定的。现在社会越来越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人们要有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迎接各种挑战;另一方面人们要充实自己的闲暇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这些都对家庭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4“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的构想
  家庭体育能从小培养孩子对体育的积极态度,对学校体育起到基础和引导作用。学校体育则能够在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以及锻炼方法手段的掌握等方面为家庭体育服务。
  社会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补充,没有社会体育教育参与的学校体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学校体育只有融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并参与体育教育的社会风气,才能建立起社会参与体育教育管理的机制。
   3.家庭体育的功能
  3.1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
  现在家庭体育的教育意义不仅在于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技能,更在于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念。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功能,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早期性、连续性、亲情性等优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时,家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感情关系,彼此之间的感化作用也较大。所以,家庭体育的开展对传承家庭文化和培养青少年儿童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有着特殊的作用。
  3.2家庭体育休闲娱乐的功能
  家庭体育的娱乐功能在家庭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家庭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一般是安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消费不高,运动量适中,如“三代五人拔河比赛”,“独生子女家庭三人钻袋接力”,“婆孙带圈跑”等,体现家庭中尊老爱幼、互敬互爱、邻里和睦的气氛,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另外全家一起外出散步、旅游、登山、参观、观赏电视体育表演和比赛,还能调节情感,缓解现在生活的压抑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家庭体育竞赛或游戏的欢乐愉悦氛围中得到乐趣。
  3.3家庭体育的社交功能
  资料调查表明,个体参加体育锻炼与家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有着一定的差异。与家人一起参加锻炼时,交往动机占据主导地位,参加者考虑更多的是与家人团聚,改善关系,和睦相处,增进交流,而健康的动机——增强体质降为次要的地位。从吕树庭等在《社会体育概念管窥》一文对社会体育做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社区体育属于地缘层范畴,在社会体育中居于最高层次,它包含了单位体育和家庭体育;家庭体育属于血缘、亲缘范畴,在社会体育中居于元层次。因此,家庭体育是社区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家庭体育发展的程度。所以家庭体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有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另外,家庭的稳定与发展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家庭体育不仅带来身体健康,也给家庭成员带来新鲜感,有助于家庭团结和社会稳定。
  3.4家庭体育的保健功能
  现在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文明病,最好的医治办法不是药物而是运动,通过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带来身体上的强壮,同时带来人们心理上的健康与快乐,达到强健身心的功效。健美的体魄不仅带给人们充沛的工作精力,还可增强人们的自信心,这也是人们在未来社会中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4.家庭体育的内容
  据曹士云等人的抽样调查表明,以家庭成员为主经常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其排列顺序10年来3次调查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从事操、拳、功、舞、剑等健身活动的人数直线上升,但参加“体力型”和“力量型”运动的人数有所下降……其中参加走跑、太极拳(剑)、舞蹈类和气功类的人数最多,约占调查总人数的80%以上。据陈海燕的调查,安徽省家庭体育的主要内容为散步、跑步、球类、棋牌类,但是在刘江南等人在对穗、深、港三地的家庭体育调查中指出,他们在体育活动项目选择上有共同点,羽毛球和游泳占前两位。
  从文献的研究地域分布上来看,全国进行家庭体育调查的区域多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大部分省市没有进行家庭体育调查。在所调查的区域,家庭体育的内容没有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跑步、散步、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舞蹈、游泳、滑冰、太极拳(剑)、篮球、保龄球等活动方面。家庭体育消费支出主要体现在: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图书光盘,观看体育比赛,参加体育培训、旅游等方面。
   5.家庭体育的指导要点
  5.1增强对家庭体育的研究
  在家庭体育日趋重要的今天,以往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应该加强对家庭体育的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以使家庭体育更快的普及和发展,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
  5.2加大对体育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
  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的调查结果,公共的体育设施资源匮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锻炼需要。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大部分家庭不能购置家庭健身器材,因此,要加大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并引导家庭利用家庭器具进行简单化的健身。
  5.3构建多元化家庭体育服务体系
  家庭体育健身服务是随着社区体育服务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体育学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的社会服务职能已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家庭。构建多元化家庭体育服务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家庭和个人健身锻炼的科学化程度,冲破旧的习俗和传统观念意识,促进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同时还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5.4加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结合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正处于向深层发展的时期,要加深对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内在联系的理论研究,并以此指导实践活动,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不断丰富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活动形式,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产生良好的衔接,使家庭体育成为学校体育的扩展和延续。
  5.5政府部门为家庭体育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加强正确的宣传导向
  群众体育主管部门与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部门协调,把家庭体育的开展情况作为评定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的一个重要条件,把从事家庭体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现在生活方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家庭体育节或家庭体育日,把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的家庭体育活动作为社区体育的重要内容,为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优惠和补贴。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开展家庭體育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宛霞.21世纪中国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史.1999,(6):48-49.
  [2]叶展红.关于开展家庭体育的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9(6):45-48.
  [3]刘江南,周在平,刘永东.穗、深、港家庭体育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7):77-80,84.
  [4]沈建华,肖焕禹,龚文浩.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2):6-8.
  [5]车建平.中国城市家庭网与家庭体育初探[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0):19-21.
  [6]袁益民.城市家庭体育活动形式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10):125-126.
  [7]周传志,冯奇荣.我国家庭体育发展探析[J].体育学刊.2002,9(7):40-41.
  [8]袁铁民,刘勇,马景卫.我国现在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7):156-157,163.
  [9]周传志.我国新时期家庭体育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58-160.
  [10]郭戈,刘静霞,王耀文.我国家庭体育及其研究进展[J].体育学刊.2005,12(9):139-141.
  [11]操伊芬.试论影响我国21世纪家庭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10):524-525,528.
  [12]曲天敏.家庭体育研究现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9):94-96.
  [1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简单的生活任务,例如计算数量等等,新课改的施行更加突出生活化教学,将教
【摘 要】机械制图教学关系着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很多相关课程的学习,如果学生无法好好掌握制图这门专业课程,也会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困难,以后的工作岗位恐怕无法胜任。因此本文就有效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的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机械制图这一门学科顾名思义,是用图样精确的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制造加工的指令、设计人员的思想和设计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党中央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改革创新精神对加强和改革党的建设作出的重要部署。扎实开展这项活动,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何适应时代变化与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效机制,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持久化,直到完全地融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永葆
【摘 要】《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机械专业的“语言”。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并掌握制图原理、技术标准和熟练的绘图技巧及对图纸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以后能更好的生产实习的一个重要保证。   【关键词】兴趣;空间想象力;分层教学;多媒体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工程界通用的技术语言。对于技工学校机械专业的学生学好这门
【摘 要】所谓同形词,就是在中日语言中都存在的,互相借用的,基本上由两个字构成的词语。其实,即使不懂日语的人都知道中国和日本同属汉字国家,日语中有大量的词语来源于汉语。汉语的引进,大大的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化生活,扩大了日本人的知识领域,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在这种汉字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有的词还保持着原来的意思,而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就此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同形词;汉语;日语;汉字
【摘 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内涵,进一步探讨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结构模型。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郝彦琴(1974—),女,湖南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材料成型。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办学定位、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关键之一是未形成较完善的教学模式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