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嫁女”的人神恋书写意蕴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y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關键词:王母嫁女;人神恋;魏晋志怪
  牛郎织女、董永遇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演绎出了许多版本,也拥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现代的电影、电视剧等等,足见这两个故事传播的广泛和深远。人们之所以对这两个故事津津乐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个爱情故事不仅充满正能量,而且还极为梦幻动人:董永家境贫寒却善良孝顺,因此得到了天上仙女的垂青……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传说则足够凄美;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女主角的身份乃是天上仙女——一个存在于幻想中,凝聚了人类对女性无数美好想象的形象。试想如果这两个故事的主角换做两个凡人,那就完全失去了它的魅力。这样一个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女性——神女,她下凡嫁给凡人才是人们乐于谈论的故事;而且在演绎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给仙女罗织高贵的出身,使得男女双方的身份相差更为悬殊。在这一点上,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仙女二代身份的建构出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将其写作王母之女;牛郎织女和董永遇仙这两个最著名的仙凡配故事中下嫁的女性都是仙二代;织女的身份是天帝之女。《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有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但是现代流传的诸多故事版本里则说她是王母的女儿。在七仙女的故事流传过程中,虽然并没有说明她的身份,但是明代之后一些戏曲传说认为七仙女是西王母的女儿。无独有偶,中国古代其他神女下嫁的文本故事中也有许多思凡的女性身份为西王母之女,比如魏晋时期的何参军女和杜兰香等等。这样普遍出现的现象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西王母的女儿这么喜欢下凡?

一、王母嫁女的书写现象


  首先来看看几个西王母之女下嫁的故事。《搜神后记》卷五记载了何参军女下嫁刘广之事:
  豫章人刘广,年少未婚,至田舍,见一女子云:‘我是何参军女,年十四而夭,为西王母所养,使与下土人交。’广与之缠绵。[1]
  豫章,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北部,有一个年轻未婚的男子叫刘广,某天来到了田边的屋子,可见这个刘广应该是一个农夫。他在田舍忽然就遇见一个女子,这个女子自白说是何参军的女儿,14岁就已过世,被西王母收养后给派遣下凡与凡人结合,于是刘广就与她成就了一段姻缘。这个故事叙述起来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相当怪诞虚妄:这个女子是已死之人,竟然在死后被西王母收养,又被遣下凡间嫁人。女子称刘广为“下土”人,可见她原来是居于“上”,表明其来自于与下界相对的上界;后来刘广还从她那里得到了神奇的火浣布,由此可以印证何参军女是名副其实的神女。
  第二个是杜兰香的故事,比起何参军女的故事,其内容和情节要丰富得多,《搜神记》卷一是这样记载的:
  汉时有杜兰香者,自称南康人氏。以建业四年春,数诣张传。传年十七,望见其车在门外,婢通言:“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可不敬从?”传,先名改硕,硕呼女前,视,可十六七,说事邈然久远。有婢子二人:大者萱支,小者松支。钿车青牛,上饮食皆备。作诗曰:“阿母处灵岳,时游云霄际。众女侍羽仪,不出墉宫外。飘轮送我来,岂复耻尘秽。从我与祸俱,嫌我与祸会。”至其年八月旦,复来,作诗曰:“逍遥云汉间,呼吸发九嶷。流汝不稽路,弱水何不之。”出薯蓣子三枚,大如鸡子,云:“食此,令君不畏风波,辟寒温。”硕食二枚,欲留一,不肯,令硕食尽。言:“本为君作妻。情无旷远,以年命未合,其小乖。大岁东方卯,当还求君。”兰香降时,硕问:“祷祀何如?”香曰:“消魔自可愈疾,淫祀无益。”香以药为消魔。[2]
  这里讲,汉代有一个叫杜兰香的女子,自称南康人,几次拜访张硕。她的婢女说杜兰香是阿母的女儿,受遣嫁给张硕。张硕跟杜兰香交谈后发现她看上去只有十六七岁,却知道非常久远的事,这暗示着杜兰香不是凡人。后来杜兰香果然给张硕带来了能使人不畏风波,辟寒温的薯蓣子,坐实了她的神女身份,《搜神记》这段文字没有说“阿母”是谁,但是东晋曹毗所作《神女杜兰香传》道破了杜兰香的来历:


张大千作品

  神女姓杜,字兰香。自云:家昔在青草湖,风溺,大小尽没;香时年三岁,西王母接而养之于昆仑之山,于今千岁矣。[3]
  杜兰香曾是凡间中人,家在青草湖,即今湖南省岳阳县西南,全家人遇风溺亡。当时杜兰香才3岁,被西王母收养,到东晋时已经过去千年。《搜神记》中虽然没有明确出现西王母之名,但其实也已经点明杜兰香母亲的身份。杜兰香诗云:
  阿母处灵岳,时游云霄际。
  众女侍羽仪,不出墉宫外。
  墉宫乃是西王母居所,这是在汉代就已形成的说法。《汉武内传》开篇说汉孝武好长生之术,常祭名山大泽以求神仙,元封元年甲子,在嵩山祭祀,四月戊辰夜间,在承华殿忽见一女子着青衣,美丽非常,“帝愕然问之,女对曰:‘我墉宫玉女王子登也,向为王母所使,从昆山来。’”[4]汉武帝问众人王母是谁,东方朔回答说是西王母。昆山其实就是昆仑山,而阿母其实就是西王母。如此看来,杜兰香也是西王母的女儿,也同样是受遣下凡嫁人。
  第三个是成公知琼的故事,《搜神记》卷一记载如下:
  魏济北郡从事掾弦超,字义起,以嘉平中夜独宿,梦有神女来从之。自称天上玉女,东郡人,姓成公,字知琼,早失父母,天帝哀其孤苦,遣令下嫁从夫。超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如此三四夕。……
其他文献
摘要:周宏伟先生认为古蜀历史只有13王两百多年,“成都”是得名于成都附近有700平方千米的“滇池”。学术研究不能想当然,必须有严谨态度和史料证明。“巴蜀文化和楚文化”乃中华文明起源六大板块之一块。从古地理学、考古学角度考察,成都平原不可能有达700平方千米的“滇池”。“成都”与“郫”“临邛”,是秦征服古蜀国后最早建立的三个城三个县,它们的得名都没有古蜀文化的因素而只有中原文化的因素。  关键词:成
期刊
陆游《老学庵笔记》有则关于教官出题考学生的趣事。由于其中牵扯到版本问题,很多文献学教材都引用了这个例子:  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诸生乃怀监本《易》至帘前请云:“题有疑,请问。”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诸生徐出监本,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教授皇恐,乃谢曰:“某
期刊
《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献,它载录距今大约4000年至2600年间大量弥足珍贵的关于先秦的政治形态、思想观念、历史事件及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是我们考察上古社会,研究先秦历史极为重要的珍贵典籍。本文拟就其《虞夏书》之《皋陶谟》入手,就此篇所载的内容来探讨当时政治形态及大禹治国理念,以就教于高明之士。  一  皋陶是舜的大臣,是掌管刑法与狱讼的重臣,《史记·五帝本纪》云:“皋陶为大理,平,民
期刊
2018年3月20日,在美国纽约佳士得举行的亚洲艺术展拍卖会上,张大千手书的菜单让人大跌眼镜。随槌而落,21张菜单拍出百万美金(含佣金),每张均价34.6万元人民币。一时,对张大千的天价手书菜单,海内外热议纷纷。其实,这不足为怪。以张大千的艺术才情,绝非仅仅在诗、书、画、印和鉴定方面,亦绝非仅仅在园艺、建筑、戏剧、摄影、敦煌学研究等方面。只是其画名太重,遮掩了他在诸多艺术领域中的成就与影响,包括烹
期刊
史式先生(坐者)生前留影  予,皖人也,原籍桐城,寄籍全椒。桐城为方、姚故里,桐城派发源之地;全椒乃敬梓先生桑梓,亦人文荟萃之区。予不幸生于乱世,迭遭兵燹,幼年失学,书剑无成,一生碌碌,无足述者,言及桑梓,深感愧对先贤耳!  临沧僻处西南边疆,与皖中相去万里,予何以称之为“我乡”,其中盖有因缘。1978年夏,内子培玉返乡探亲,虽仅小别半月,朝思暮想,不能自已,乃赋七律赠之,曰:  昨夜月光照我床,
期刊
弁 言  虽然《辞海》(商务印书馆,1978年)有“数词”“量词”词条,也就是说官方认定了“数词”与“量词”在汉语词类分类学上的成立;但这一认定似乎并非“铁定”。之前,《语法修辞讲话》(吕叔湘、朱德熙著,1952年)把数词归入形容词类,没有量词条。后来,通过20世纪50年代汉语语法的讨论、研究、推广、普及,语文界在第一部(依英语语法为蓝本的)具有现代汉语语法意义的《马氏文通》(1898年)的基础上
期刊
赵丹(1915—1980)  1980年10月9日,赵丹胰腺癌已到晚期。临终前3小时,阳翰笙来到赵丹床边,犹如在过去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是出现在他面前那样。赵丹激动不已,虽已不能说话,还是紧紧握住翰老的手……3个小时后,即10月10日凌晨,赵丹带着一丝笑容走向天国。噩耗传来,阳翰笙不禁老泪纵横,写下《悼赵丹同志二首》:  床头执手默无言,死别生离旦夕间。  天下都乐君却去,互流热泪湿胸前。  战斗情
期刊
关键词:秦二世;两诏铜版;秦的速亡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展厅中陈列着这样一件特殊的展品——两诏铜版。铜版原来是嵌在度量衡器上的,上面刻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父子的两份诏书,故名两诏铜版。两份诏书大意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事业,老百姓得到了安定,因此就确立了皇帝的称号,下诏书给丞相隗状和王绾,把全国不统一而混乱不清的法律、度量和各种制度都明确统一起来。
期刊
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塑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文学形象的作品,即《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自问世以来即受到文学爱好者普遍喜爱,传诵不衰。作品对李白的兴趣爱好、个性气质有准确把握,对李白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史、文化史的巨大影响有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展现了辉煌的浪漫豪放诗人的重要事迹。一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并非全然虚构。所述李白事迹,循之于李白生平行实,大体相符
期刊
罗文谟先生  敢冒烽烟振艺坛,笔走龙蛇灿大千。  馆兴桑梓梅竹挺,双清劲节垂万年。  我父亲罗公名忠烈,字文谟,号静盦,别号双清馆主;1902年(壬寅年)12月12日出生在荣县五宝镇涂家嘴(今属自贡市贡井区)医儒世家。受家乡“辛亥首义”民主革命思潮孕育、影响,他早年就远赴民主革命烽火的前沿上海求学,积极投身学运,任职学联常委兼宣传部主任,参与组织了反击日英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差点牺牲于帝国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