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

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介入取栓组,每组25例。介入组患者予以常规介入取栓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血管通畅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后疼痛情况(VAS评分)。

结果

联合治疗组较介入取栓组患者血管通畅率[96%(24/25)比68%(17/25),P < 0.05]和治疗有效率[96%(24/25)比64%(16/25),P < 0.05]明显改善,治疗后1、3、5 d疼痛均明显减轻(均P < 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8%(2/25)比32%(8/25),P < 0.05]。

结论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可显著提高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治疗疗效。

其他文献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套利用人体的自然开口通过腔内途径直达目标器官进行操作的单孔内镜外科系统,其在结直肠外科的应用已超过30年。相对根治性手术而言,TEM具有手术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以及更少并发症的优势。完善的TEM手术系统是规范开展TEM的基础,其主要由特殊的手术用直肠镜、专用手术器械和显像系统三部分组成。准确的术前评估和分期是TEM技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除了直肠指
目的介绍一种自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拨肝装置,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4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为解决因肝叶的遮挡导致胃小弯侧和结肠肝曲术野暴露困难的问题,采用自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拨肝装置拨开肝脏。拨肝装置的制作:根据肝左叶大小,剪取两段合适长度的等长红橡胶导尿管;将带线荷包缝合针贯穿两段红橡胶导尿管,并
目的探讨尾侧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手术组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16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对这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6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男性96例,女性70例;术前肠镜、增强CT等检查并经病理诊断为右半结肠腺癌,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气囊双套管粪便导流装置预防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直肠前切除手术的16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放置自制气囊双套管粪便导流装置分为粪便导流组(71例)和未导流组(98例)。粪便导流装置放置方法:吻合完成后,由助手置入粪便导流装置,主管远端超过吻合口15 cm以上,给气囊充气,以肠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下Heller肌切开加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均在双镜联合下行Heller肌切开加改良Dor胃底折叠术:在食管前壁切开并剥离食管肌层,使食管黏膜完全膨出;将胃底向右折叠180°覆盖被暴露的食管黏膜外,将右侧膈肌脚与胃底缝合固定3~5针。疗效判定采用Ec
背景和研究目的:尽管维也纳分级推荐对重度异型增生(HGD)进行内镜切除,但是经内镜切除后,很多切除的病灶被诊断为胃癌。本研究旨在评估经内镜钳活检诊断为HGD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临床结果,以及差异结果的相关因素。患者和方法:2008年12月至2015年7月,本研究一共入组427个经内镜钳活检诊断为HGD病灶,统计ESD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比例,分析诊断升级的预测因素。结果:中位肿瘤大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