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飞弘禹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28日,我从平顶山专程赶往许昌“荷韵文学社”,去聆听大禹故事传承人刘月霞的历史文化名人讲座。
  她款款登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突然觉得像一片彩霞飘落在讲堂上。细看刘月霞的衣着,一身黑灰色基调套装,朴素淡雅,一条红色的纱巾有点抢眼。散发的强大气场,吸引了满堂嘉宾的眼球。
  刘月霞对历史人物非常熟,且有独到见解。她在讲堂上从不看稿,自上台伊始,就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像说评书一样,声情并茂,有人戏称其为“许昌刘兰芳”。
  刘月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述非遗故事,数十年如一日。她任“夏禹文化研究会”秘书时,负责文案整理。夏禹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夏禹文化丛书”,其中大部分专著,如《走近大禹》《禹王大帝》《夏朝演义》等,都是经她之手整理出的。她在大讲堂上讲“夏禹文化”,每周一课,许多退休老干部都会去听,这一讲就是好几年。后来,刘月霞也面向社会讲“夏禹文化”,几年下来,讲了上百场。她将多年来的演讲稿整理成《禹州先贤》,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或许这就是刘月霞谈古论今、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正能量的底气所在吧?
  劉月霞就像一团火,时刻“燃烧”着自己。外出讲课,不管远近,不辞劳苦,她都自己开车,不要接送。有时赶时间,她顾不上做饭,早上喝上一碗鸡蛋茶就赶路,中午条件不允许错过了饭点,她就喝一瓶矿泉水或者吃一块随身带的巧克力充饥。
  2017年夏禹文化研究会奉命改制换届。刘月霞受老会长和众多副会长推戴,被选为夏禹文化研究会会长,千斤重担压在了一个柔弱女子的肩上。
  新时期新思维,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更受重视了,主管部门却把夏禹文化研究会的财政补贴取消了。原本满腔热情、红红火火为弘扬夏禹文化努力工作的理事、会长、副会长们因此全部退出。补贴没了,人员散了,办公地点也没了。刘月霞这个刚上任的会长,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刘月霞钟爱夏禹文化,又争强好胜。她凭借原来做研究会秘书时积攒的人脉,凭借认识一些大禹遗迹“守护人”,依靠多年听她讲夏禹文化故事的粉丝,重新组织起了一支几十人的团队,到社团主管部门重新注册登记。登记条件需要有人员、资金、办公地点,还要建立党支部。刘月霞想,人员有,逐人登记即可;资金,大家凑几千块钱也不难。可是办公地点没有,牌子挂哪儿呢?
  刘月霞去山林学校讲“大禹故事”时,很受师生欢迎。他们希望刘老师把山林学校当成文化传承基地,每学期定时给他们讲课。刘月霞一听,好事!办公地点有着落了。
  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协议,“禹州夏禹文化研究会”的牌子挂上了,可党支部怎么办?研究会只有一个副会长是党员,按党章规定建不了党支部。刘月霞听说经请示党支部可以挂靠,于是与山林学校沟通,将党支部挂靠在其下。
  就像唐僧西天取经,经过诸多磨难,重新组建的禹州夏禹文化研究会终于可以继续开展工作了。
  近几年来,刘月霞的讲座被放到“中国禹州网”上,产生的影响很大。许多与大禹文化有关的地方及研究夏禹文化的单位,都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前来参观、学习、交流、弘扬夏禹文化。
  刘月霞的脉搏始终与时代一起跳动,她顺应潮流,追求创新;与时俱进,勤奋好学。从最初的“夏禹文化大讲堂”,到后来学习制作抖音、微视频等新媒体,她积极将夏禹文化与时代创新融合。
  禹州方岗镇和文殊镇相接的地方有一座山,因为大禹治理颍水和吕梁江时曾在此驻扎过,遂得名“禹山”。山上有许多大禹留下的遗迹和传说,刘月霞经常带领她的小团队爬上山去,在遗迹前讲夏禹文化,并拍成视频发到抖音上,点击率非常高,刘月霞因此成了“网红”。应网友邀请,她打算把这些受欢迎的遗迹故事整理出来,编成一本通俗读物。
  最近,刘月霞赴郑州为蓝粉公社策划的电影《禹》的摄制组相关成员讲解“禹王大帝”的故事,夏禹文化研究会被聘请为摄制组顾问单位,刘月霞被聘请为摄制组顾问。
  这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刘月霞坚定地说:“我将同一切有志于弘扬大禹精神、弘扬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朋友们一道,持之以恒,勇往直前。我们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孙燕丽)
其他文献
一  一个冬阳向暖的上午,在鲁山一家酒店,我见到了歌唱艺术家曹怡然。  她是应鲁山县电视台的邀请,匆忙从京城赶来,参加县电视台春晚演出的。她在鲁山扶贫九年,这是她的第二故乡,她是鲁山县的荣誉市民。  她刚洗漱完毕,着一身浅青色的闲适长裙,素颜淡雅,清澈的双眸里,流动着中年女性成熟的气韵。寒暄中,她温婉亲切,脸上充溢着真诚,举止言谈,大方得体,没有丝毫光环笼罩下的虚假。她善良慈爱,质朴静美,极似一位
期刊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黄泛区人对这首无题诗可谓是耳熟能详。在需要描述黄泛区当年灾难情景的时候,无论是基层领导的讲话稿,还是中学生的演讲词;无论是新闻媒体的记者,还是文学爱好者,都喜欢引用这几句诗。笔者作为黄泛区的一个文史工作者,也曾多次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引用此诗。但这首诗的原作者是谁,却一直不甚清楚。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期刊
无题诗  百里不见炊烟起,  唯有黄沙扑空城,  无径荒草狐兔跑,  泽国芦苇蛤蟆鸣。  ——写于1978年秋  黄泛区的历史背景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国民党部队为保卫大武汉阻挡日军南下,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混浊的河水向东南方向迅猛推进,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最终形成了跨越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泛区。  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黄河水下泄后,
期刊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这一工作思路为共产党人锻造了锐利的武器,关键时刻成为解决问题的善策良方。共产党人办事是求真务实的,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思动破茧  黄堂,在20世纪80年代是国家级优质“泡桐种植基地”,河南省典型的“苹果种植基地”“银杏茶产业基地”,是睢县第一处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家家用沼气,县域内第一个拥有拖拉机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村庄……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
期刊
“郭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没有郭书记我们哪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啊。”2020年6月30日,记者走进罗山县孙岗村贫困户包胜安的家中,在这遇见了正在入户走访的驻村第一书记郭东兴。  2017年11月,45岁的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总工程师、副院长郭东兴来到省级贫困村——罗山县孙岗村任第一书记。  用真心精准扶贫  孙岗村位于罗山县青山镇东南部,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全村共有21个村
期刊
从1938年黄河决堤到1946年黄河封堤,这条大河在5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泛滥了8年。8年间,黄河不再拍岸、平岸、涨岸或裂岸,而是成了一条无岸的河。  “黄泛区”,这个苦难的名词让人们不忍提起。提起,豫东大地那黄沙弥漫、连年饥荒与饿殍遍野的情景,仿佛又重现眼前。但是,明明满目惨象,却无处可话凄凉。对此,作家南豫见有诗为证:“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首
期刊
每一个人都有一口气,一口气后面是家族关系的盘根错节,是生活中的密密麻麻。  读邵丽的小说总能感受到她丰沛的情感,在她小说的叙述中你能够体味出复杂的“人味”,这种“人味”是一种特殊的气味,它代表着微小的尘埃世界。  她的新作《黄河故事》叙写的是一个家族的秘史,而这个秘史在追溯父亲死亡真相的过程中渐次清晰。这是一个关于逃离和回归的故事,是一个残忍和温暖的故事,也是一个弥合伤疤和精神溯游的故事。  在这
期刊
“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培育良种、生产良种、推广良种,让更多农民致富增收。”2020年12月6日,曾先后连续三年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农业部、省政府表彰,领航河南杞县20多年粮食育种生产行业发展的杞县裴村店乡农民许国志饱含深情地说。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育良种、提质量、创品牌,不断培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新品种是种业的发展基础。好的品种、好的技术推广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
期刊
近年来,作家秦勇创作了大量以自然为书写对象的生态散文,这些散文分别被收入了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留在心中的时光》《岁月细语》两部散文集中,还有他近期发表在《绿叶》《散文选刊》《中国报告文学》《西部散文选刊》《黑龙江日报》等报纸期刊上的作品。  我读了他生态散文最鲜明的印象是,这个作家之所以在生态散文的写作上表现优异,主要应该归因于他与自然生态有着牵系很深的根脉,可以说这就是一个从生态中走出来的作家
期刊
他将艺术根植于乡土,用诗歌记录农民工的生活百态;他情深义重,秉持一颗孝贤之心行走中原。“九曲银泓天上落,回肠化作母亲河”表达了他对中原大地的北风之恋,“赏心唯有诗书画,闲把金樽对月明”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走过的艺术历程。《农民工之歌》是他对劳苦大众的关怀备至,《与娘荡秋千》是他对父母双亲的乌鸟私情。他,就是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院长,被誉为“中原孝贤士,百姓艺术家”的刘迅甫。  刘迅甫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