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内部评级系统改善信用风险管理(下)

来源 :新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5年10月开始,来自日本最大金融集团,包括瑞穗、三井住友、三菱银行以及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在内的20余位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所组成的研究团队,就如何使用内部评级系统、采取不同方法以改善信用风险管理进行了系列讨论。拥有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外资银行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国外的研究成果亦被纳入讨论议题之中。
  讨论至今已举办了5次,该研究团队的秘书处——日本央行金融机构局的高级金融技术中心总结了5次讨论的要点、形成报告,在日本金融界公布,使金融机构能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有所借鉴。本报告只涉及信用风险管理,所发表观点仅代表专家个人,不代表专家所在机构。
  本刊得到日本银行金融机构局的同意,翻译节选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本期刊载后半部分。
  关键词:内部评级法违约率违约损失率
  中图分类号:F860.4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1-016-04
  
  六、如何将前瞻性因素(forward—lookingcomponents)融入风险因素评估
  
  1 存在问题
  对风险因素的评估往往会非常依赖历史数据以保证客观性。同时,前瞻性因素在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业务战略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只遵循历史模式,假设风险将在未来某一点落实,那么分别基于历史数据和前瞻性因素所做的评估之间将不会存在很大差异。但是,这种风险假设并没有考虑经济在承受长期结构性压力的情况,此时金融机构会激进调整其业务模式如贷款追溯政策和评级核定(rating approval)标准,或者创建一个新的资产组合。在这些情况下,仅仅基于历史数据的评估就会阻碍金融创新并降低改善评级核定过程的动力。
  如果用于风险管理的数据(主要是基于历史数据的评估)和用于计划中长期业务战略(主要是基于前瞻性因素的评估)的数据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金融机构必需能够合理解释这些差异。
  2参与者观点
  金融机构在评估风险因素时可以选择涵盖前瞻性因素(如业务模式的激进调整)的模式,这种模式区别于上文提到的历史模式。
  但是只有在风险管理部门能够令人信服地、客观地向管理层和外部第三方给出解释基于历史数据与基于前瞻性因素在风险因素方面存在差异的理由时,这种模式才能被接受。客观理由包括,用于调整某个特定因素(该因素引起历史模式变化)的历史数据、市场信息和市场调查的结果、领先指标(leadingindicatiors)的发展和宏观经济模型的结果。
  如果风险管理和业务战略的风险因素对前瞻性因素使用了不同的权重,那么也需要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理由。
  
  七、外部数据和模型
  
  1.存在问题
  在建立内评模型、评估违约率和其他风险因素时,使用外部数据和模型可能在以下情况很有效,例如:(1)内部数据的样本数量有限,(2)必需购买外部公司的技术和方法;(3)需要降低内部模型的建立成本,(4)将金融集团内关键机构所发展的数据和模型应用于集团内其他机构。
  如果使用外部数据时没有保证和内部数据的一致性,就会导致对风险组合的不准确理解。同样,如果所使用的外部模型还未在市场中树立声誉,由于合同原因或者因为在公司内部缺少熟悉这种模型的专家而使该模型变成“黑箱”,那么也会阻碍金融机构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检验工作。同样,基于外部数据的外部模型可能并不适用于使用它们的金融机构所处的商业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司的风险管理框架取决于外部公司情况以及销售合同细节,外部数据和模型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该框架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化。
  2.参与者观点
  使用外部数据的目的各不相同,包括评估风险要素、收集建模的样本数据和检验内部评级。金融机构必须认清自己的目的。通常,外部数据对风险因素的评估越重要,对数据充分性的验证就要越准确。
  在确认外部和内部数据的一致性时,必须了解两者在各个特质(attributions)上的差异。例如,如果对违约概念和借款人特点(如规模、行业和地区)存在很大差异,必须检验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匹配过程的充分性,而且在匹配过程中,应该突出强调保持内外部数据一致性的重要特质。即使基于某个特质所提取的内外部数据能够显示一致性,最好使用内部模型以外的模型来验证一致性,因为验证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型结果和内部模型的结构。如果内外部数据对违约的定义不同,对定义进行严格的调整可能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这种不完美的调整,对外部数据的调整应该有所保留。
  使用外部数据所建立的内评法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得到检验。首先,选择同时包含在内部和外部数据内的借款人。然后比较其在内部模型和其他模型的评级结果。如果两个结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那么就要分析其背后的因素。比较外部数据和内部数据输入内部模型后得到的不同的违约分布(distribution)也是有效的方法。
  如果市场约束得以广泛运用,外部数据的质量,比如评级机构做出的评级,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保证。但是,外部评级所使用的标准可能和每个金融机构评价业务模型的标准不一样。比如,评级机构可能从长期角度评价一个公司,而金融机构业务模型的评价周期可能相对较短。在使用外部数据时,应尽量考虑这样的差异。对这个差异性问题应该采取多大程度上的关注取决于使用外部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评估风险因素还是检验内部评级)。
  


  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系统,使上述评估在组织内部的实施无论涉及哪个部门、经历多长时间都保持一贯性。对差异性的解决要求再次取决于外部数据的使用目的。举例来说,当外部数据用于评估违约率这样的风险要素时,必须严格分析内部和外部数据的一致性,因为这样的评估将直接影响必需资本的数量。
  谈到外部数据,外部模型应该有清晰的使用目的。比如,外部模型究竟是用作内部评级的主要模型还是用于检验主模型。
  建模的数据或者关于模型逻辑的信息对风险管理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对有些模型来说,这些信息并不为模型的使用者所知,换言之,就成了“黑箱”。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模型尚未在市场上树立声誉时,原则上,金融机构应该尽量向销售公司或者建立模型的外部机构提出信息披露要求。有些模型的“黑箱”是有道理的,因为卖方想要保护其知识产权以及保持进一步发展模型的商业优势。但同时,外部模型的使用者也应注意到卖方不披露信息也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为了隐藏该模型的缺点。
  如果在金融机构提出信息披露的要求后,有些信息仍然保持“黑箱”,金融机构就应该弄清哪些信息是未知的、明确这些信息是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将导致模型验证产生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下面给出“黑箱”、引起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措施。
  如果“黑箱”引起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那么所采取的方法取决于外部模型的使用目的。如果外部模型是作为主模型使用,问题就会严重得多,应该采取相应措施。
  
  八、违约损失率(LGD)的评估
  
  1 存在问题
  违约率是说明损失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指标,违约损失率是对每一个损失事件而言,表明本金损失严重程度的指标。因此.违约损失率以及违约率是在评级和总和(pooling)基础上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量化的重要指标。但是,对违约损失率的定义和评估方法并没有形成共识,这部分是由于缺少数据和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如果由于数据匮乏和概念不清晰造成违约损失率的准确度很低,又没有对此进行保守调整或者对风险因素进行保守评估,那么每家机构所计算出的必需资本就会大相径庭。
  之所以在收集违约率和评估违约损失率面临困难的原因总结如下。(见下表)
  违约损失率的评估
  2.参与者观点
  在收集违约损失率数据时,金融机构需要明确下列要点。
  金融机构应该尽可能地明确以上这些要点,并且持续收集违约损失率的数据。更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能够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自动发现异常价值的系统。
  在违约损失率评估和机构(facilty)评级中,应该考虑影响违约损失率的因素(见上表)、这些因素和违约损失率的关系以及违约损失率对这些因素的敏感度。为此,可以考虑对以下过程建模:(1)违约资产转向非违约资产的过程,(2)违约资产的担保资产的收集过程:(3)由于时间和行业特点未被担保资产覆盖的资产部分的收集过程。
  金融机构同样应该考虑以下事项:(1)对每个评级分类或资产池(p∞I)从违约损失率角度,保证充分的风险同质性(如果每个评级的违约损失率分布并不遵循正常分布,金融机构需要解释原因)的方法:(2)用后期检测(backtesting)或者其他工具检验违约损失率(在违约损失率非正常分布时,专家意见也可以被用于评价模型表现)。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上新的资产支持证券品种抵押债务债券(CDO)的起源,抵押债务债券与一般资产支持证券(ABS)的区别,抵押债务债券的主要类型;对抵押债务债券的结构以及不同系列的风险-收益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国外抵押债务债券市场发展状况,深入分析了抵押债务债券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抵押债务债券 资产证券化 结构 风险-收益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以NIM为核心,同时辅助参考ROA指标,来考察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效果。结果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实现了快速提升。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造成利差持续缩小,对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总体上看,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国内银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效能方面开始接近于国际水平。本文对国内银行业未来NIM走势进行
期刊
内容提要: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对金融创新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最近上海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金融创新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本文试图全面介绍信用衍生品的运作原理及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信用衍生品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为我国推行金融创新、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 机金融创 新信用衍生品 CDO CDS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期刊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促进消费、平衡经济增长。尽管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但消费在总支出中的占比很低、且不断下降,对此普遍的解释是:由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养老、医疗和教育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了中国居高不下的居民储蓄率。本文发现,储蓄率的增加只是消费占比下降的次要原因,重要的原因是国民收入中的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包括工资、投资收益和政府转移支付在内全面减少。金融业的不发达又限制了企业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区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探析不同频率的美元汇率决定要素,在此基础上就美元汇率的未来走势进行分阶段分析。本文认为,短期内,汇率是国际外汇市场的货币价格,由买方和卖方的市场行为所共同决定;中期内,汇率将是宏观基本面相对强弱的真实货币反映;长期内,货币地位的变化决定着美元汇率的长期命运。本文对于美元汇率走势的核心预测将是“短期贬值、中期相对强势有微弱潜力和长期贬值”。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提要: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家经济萧条,金融机构纷纷破产。本文通过分析指出,经济萧条期反而是银行并购的最佳时期。通过选取在日本经济萧条的严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的并购成长历程进行分析,引入营销学中的SWOT模型来分析其并购战略目标的选取,运用“股权收益率”模型分析其并购整合绩效,试图为处于经济萧条期的银行找出一条成长的道路。  关键词:经
期刊
内容提要:在对四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6年年度报告的财务、经营质量和业务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信息披露、综合化经营、产品自主创新、防范汇率等风险、实施全面成本管理、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 年度报告 评析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6-034-04    自2005年以来,交通
期刊
2006年10月18日,交行和汇丰技术支持与协助协议(Technical Support and Assistance Agreement,以下简称TSA)实施两周年的双边恳谈会上,两行高管、交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以及汇丰的技术支持专家济济一堂,共同回顾TSA实施两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展望未来的合作空间。    战略合作引智为先    2004年8月18日,汇丰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购入交通银行19.9
期刊
编者按:依法合规是交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保障,法律服务和合规管理是交行改革创新、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交行在法律合规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商业银行同业的前列。本刊记者近期专访了交行法律合规部总经理李永祥,请其就交行法律合规工作的开展情况、重要意义以及具体措施进行相关介绍。以飨读者。  关键词:合规风险 法律服务 银行  中图分类号:F850.4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 006-1
期刊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汇丰银行中国策略部    背景回顾    交通银行与汇丰银行于2004年正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汇丰购入交行19.9%股权,创下当时外资银行参股中国内地银行的单笔最大宗交易,交行成为首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随后,交通银行于2005年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2005年全球金额位居第二的公开发行。从此两行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合作拉开了序幕。  期望通过长期战略合作,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