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扇记》传奇对《风流配》小说的改编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汪柱的《诗扇记》传奇是根据《风流配》小说改编而成,将原本只有八回的白话小说扩充为一部三十二出的戏曲传奇。《诗扇记》在保留小说主题的前提下,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使之更加符合戏曲的审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风流配:诗扇记:戏曲改编:作家心态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之戏曲改编研究”(2020XKT670)研究成果。
  《风流配》是小说集《人中画》五篇作品中的一篇,其主要故事梗概如下:四川解元司马玄进京会试,偶然识得年逾不惑的举子吕柯,听闻他中年丧妻,只有高中进士才能再娶,但吕在考场却文思枯竭,一字未发,正在懊恼烦闷之时,司马玄侠义相助,将其已草书写好的七篇文字送给了他,自己则称病离去。吕柯高中进士,入选翰林,为报恩情,为司马玄寻找才女。恩师华岳六十大寿,凭诗扇识得其女华峰莲,便有意为司马玄作伐。华太师设宴试才,心悦司马玄才华横溢,定下亲事。春日,司马玄在长安街游玩,又因诗扇识得红菟村才女尹荇烟,由吕柯出面说亲,定下姻缘。却在途中被小人刘言识破天机,刘言想为王翰林说亲迎娶华小姐为续弦,将司马玄暗中与尹荇烟定亲之事说与其知,华太师定下计策让女儿华峰莲女扮男装骗娶尹荇烟。然而两女惺惺相惜,在洞房夜说出实情,并结为姐妹,约定同嫁司马玄。尹老倌前来索女,司马玄知其已被骗娶,不知踪迹。春闱中举后,想与华峰莲完姻,华岳又以他私与尹荇烟定亲为由拒绝,说女儿已经有佳偶。司马玄知晓后痛不欲生,但仍不死心,决心与新婿比试诗才,此次,尹荇烟扮男装与之相较。司马玄对华岳表明心迹,华岳当即原谅司马玄,说出实情,解开心结,两女最终共嫁一夫。
  关于《诗扇记》传奇的创作,作者汪柱在《诗扇记·自序》中写明了创作来由:“长夏炎气蒸人,不耐静坐,偶阅人中画小说,见其抒写司马君赘华府游戏故事,笔意生动,颇能脱离合悲欢旧套,因遵谱调,演成是剧。”[1]213将原本只有四卷八回的章回体小说扩充成三十二出的戏曲传奇,内容的扩充为更细致的刻画人物、更复杂的情节发展提供了空间。对原小说的改编也多从这两点出发,完成传奇的创作。
  一、人物塑造的戏剧化
  《风流配》小说原本共八回,两万多字,以全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不把重心放在人物的塑造上。《诗扇记》传奇的成功之处就是它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汪柱在创作中并未对原本小说做太大改动,只是“稍更名姓,亦多另为润饰处”[1]214。原本中有司马玄、华峰莲、尹荇烟三位主角,汪柱将其中的两位更名为庞英、华青莲,尹荇烟保留原名。我们以三位主角人物为例,具体探讨传奇对人物的刻画。
  庞英是《诗扇记》中的男主角,原本中对男主角司马玄的才华抱负虽有叙述,却没有具体刻画。而在《诗扇记》传奇中,汪柱通过多处具体的事例展现了庞英的诗才,对庞英这一人物有了具体的、新的刻画。第二折《旅遘》,作者安排庞英出场便自报家门,连用“破齐阵”“鹧鸪天”两支曲子来表现庞英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才子形象,又通过吕奎之口说明庞英才名远播。第七折《知才》中通过华太师识破赠文之事来称赞庞英的诗才:“你既是个老举人,为何文字那等英挺可爱。”[1]263除了才华,庞英还是一位痴情的公子,他与尹荇烟在船上虽然只是遥遥相望,便不能忘怀,经过《换扇》定情后更是情根深重。第十九折《雨梦》写庞英与尹荇烟梦中相会,用“柳稍青”“榴花泣”来表现庞英对尹荇烟的思念。第二十七折《泣扇》中作者连用六支曲子“小桃红”“下山虎”“五般宜”“蛮牌令”“山麻稽”“五韵美”来表达庞英对尹荇烟的思念和对其被骗娶的怨愤无奈。庞英在被华太师许婚的前提下,又私自与尹荇烟定亲,此举虽有失理,却合乎人情。在看到庞英相思落泪、手足无措之后,观者对其更多的是同情和喜爱。较之于原本,汪柱笔下的庞英多了几分读书人的气节和坚守。他是书生,在金榜题名和助吕奎(原本中的吕柯,下同)完姻之间,他选择了义。比起前途,他更想要的是有佳人陪伴的眷侣生活。华太师慧眼独具,识破庞英赠文之事,心中也想见见这位有才的年轻人,然而庞英却不愿攀附权贵,以外出游玩为由委婉拒绝。当吕奎拿出华小姐所作的诗,他担心华小姐有才无貌,当端午观渡见到了尹小姐的貌,他又担心有貌无才,他所求的是一位才貌双全的佳人,而不是为了经济仕途的联姻。庞英这一人物相比原本更加丰满、有深度,他不慕权贵,少了世俗读书人的迂腐和功利,更加可爱、可敬。
  对于两位女性主角,作者不仅花费了大量笔墨来具体表现她们的聪慧和才华,还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华青莲第一次出场是第三折《华寿》,把原本中出现在吕柯叙述中的一句话单独写成了一出。华小姐登场,为父亲祝寿,不仅写出了具体的祝寿过程,还通过“三投子”细致地刻画了华小姐作诗前的心理状态——不愿落入前人窠臼以及独出心裁的巧妙心思。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第六折《闺课》,李阁老来向尹荇烟辞行,给了尹荇烟出场的机会。此处通过李阁老之口讲述他收了一个女学生,天资聪颖,机灵可爱,并以“莺梭诗”“燕剪诗”赞誉了尹荇烟的才华。这在原文中是没有的内容,传奇的创作使尹荇烟这一人物有了和华青莲一样的重量。第十折《兰兆》给了华青莲单独出场的空间,当窗理云鬓,对镜巧梳妆,尽显女儿家最美的姿态,就连丫鬟都忍不住赞叹华青莲容貌娇美:“好一似出水芙蓉正含娇,日下初看韵更饶,芳情耿耿寄眉梢,闺中少个张京兆,翠黛何妨且白描。”[1]284华小姐有才有貌更有不让须眉之志,她感叹女子身处幽闺,不能像男子那样建功立业。当被小芸问及心事,她巧妙支走丫鬟,诉说女子的思春情怀:“这妮子说话倒也可人,只是我为处女,那怀春私语怎好出口。”[1]288同样,在第十六折《换扇》的过程中,将尹荇烟的心理过程描写得也较为细腻,既担心来换扇的是轻狂之辈,又深知自己的处境,想为自己的终身找一个才子。同时,尹荇烟也把其内心的纠结和渴望展露了出来:“他便是个司马相如,我也不肯做那卓文君,琴心便邀司马听,文君怎应当虚命。”[1]347第二十折《巧泄》增加了华青莲在听到庞英私自定亲时的触动与怨愤。第三十折《再计》增加了尹荇烟知晓庞英不知内情,对心上人的担忧。两位女性主角相较原本,性格更加鲜明,也更加聪明机智,果敢有主见。第一次势均力敌的较量当数第二十三折《戏娶》,众家丁一番装扮,来迎娶尹荇烟,聪明的荇烟要新郎亲自迎娶,并要求对方写下催妆诗,试探新郎才华真假,方肯上轿。无奈之下,华青莲女扮男装,迎娶尹荇烟。在刻画女主角的形象时,一方面是她们的貌若天仙、才思敏捷,另一方面,也更为加重了人物的內心塑造,她们不仅有才华有容貌,而且还有如花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克制,对心上人的担忧与牵挂。   二、情节设置的戏剧化
  小说作为全知视角的叙事文学,其时间、地点、人物都可以不受限制,通过观众的想象来完成故事。而戏剧作为舞台演出的场上之曲,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有集中的矛盾冲突,紧凑的故事情节。汪柱作为一位著名戏剧家,深知戏剧的重要性,《诗扇记》传奇主要就是通过增加和删改故事情节来实现其戏剧性的。
  传奇中有几个增加的情节,这些情节使戏剧的剧情更加丰满,故事更加曲折。第八折《观渡》讲述了庞英端午节外出游玩的情节,展现了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以端午为中介,尹荇烟外出游玩,这是庞英第一次见尹荇烟并因貌生情,也为后文见到尹荇烟的诗扇,叹其才情而情根深重以致相思成疾埋下了伏笔。第十折《兰兆》华青莲带丫鬟小芸出场,少女思春,深夜独拜兰花,使剧情更有看点。此时借华青莲之口,描绘了两朵并蒂兰花,暗示这是两位女主角,此处设下伏笔,两女将来会共嫁一夫。第十一折《送亲》描绘的是吕奎中举后,王司马带女儿入京前来与他完婚,将原本中只有一句的叙述“一时荣耀,着人接取家小,王司馬的女儿已亲送至京,与吕柯做亲”[2],扩充为一折戏曲,增加了传奇的篇幅和内容,这一出为后文吕奎结亲使庞英入华府又晚一日、增加戏曲的曲折性做了铺垫。第十八折《约丁》写吕奎因怕梅老儿在街上卖花被华府知道玄机,将他安排到华府别院去种植花木,为后文梅老儿泄密埋下伏笔。第二十折《巧泄》借梅老儿之口,将庞英与尹荇烟定亲之事告诉华青莲,通过梅老儿将华青莲和尹荇烟两条线连在一起。汪柱将小说中的泄密小人刘言改成了大字不识的梅老儿,这一安排,删去了刘言,减少了人物,更加符合戏曲的表现形式,同时,让尹荇烟和庞英牵线的当事人来泄密使剧情也更为合情合理。此外,作者将泄密的对象由华太师改成了华小姐,这一改动,可以增加庞英暗中定亲对另一当事人华青莲的心灵冲击,也使华小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第十九折《雨梦》增加了庞英因害相思与尹荇烟梦中相见的场景,这一场景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为庞英在与华府有婚约的前提下又与尹荇烟定亲找到了情感支撑,即便不合理却合乎情。同时,《雨梦》一折尹荇烟上场,增加了她与庞英的互动,使这一女主的戏份不至于太弱。第二十七折《泣扇》讲述庞英在知道尹荇烟被骗娶以后伤心难过,在房间睹物思人的场景。这在小说中是没有的情节,这一情节增加了男主角的戏份,同时又合情合理地表现了庞英对尹荇烟被骗的伤怀与怨愤。此外,在原本中叙述出来的一句话在传奇中也有了具体的内容。如第三折《华寿》写华岳六十大寿,华小姐第一次出场,为父亲写寿诗,这在原本中是华太师口述的情节。再如第六折《闺课》讲述了尹荇烟拜师李雅南的过程,而这在原本中是通过张老儿的口叙述出来的。总之,通过作者对篇幅的增加,使原本只有骨架的叙事变得血肉丰满,丰富了传奇剧本的内容。
  《诗扇记》传奇是一本32出的戏曲本,除对原本小说增加了合理的剧情,扩充了其篇幅之外,还对一些情节进行了删改,使剧情更为合情合理。《风流配》第一出是“司马玄感义气赠功名 吕翰林报恩私窃柯斧”,讲述司马玄在考场上听到吕柯长吁短叹,经过交谈得知内情的情节。吕柯的艰难处境让司马玄顿生侠义心肠,故赠文称病而去。《诗扇记》传奇中,作者设计了第二折《旅遘》,让庞英和吕奎在旅店相遇,同住一屋,两人互诉衷肠。吕奎中年丧妻,为续姻缘,前来应试,这为后文吕奎在考场紧张、闭塞文路、庞英赠文埋下了伏笔。同时,将二人的互相了解挪到考场之外,这样的剧情处理也更加合情合理。在原本中,小人刘言这一人物至关重要。通过他的通风报信,华太师知道了司马玄私定尹荇烟为妻,把尹荇烟和华峰连两条线索连在一起,同时进行了下面改装戏娶的情节,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在《诗扇记》传奇中,刘言此人被删除,而他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被梅老儿取代。在小说中,刘言的出现只是为了完成通风报信的任务,后文中他并没有再次出场。这一人物在传奇中的改动使得剧情结构更加缜密。梅老儿本就是庞英和尹荇烟爱情的见证人,而且梅老儿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村汉,从他口中无意说出真相,无疑更为增加了戏剧性。同时,戏剧角色行当对人数有一定的限制,少一个人物的出现也符合戏曲的表演形式。第十四折《许婚》将小说中三天的对诗情节,改为了一天,地点也定在了华府,使剧情更加紧凑,增加了戏剧舞台的可看性。总之,通过汪柱的改编,戏剧的矛盾更加突出,剧情也更加合情合理。
  从作者的生平来看,汪柱八岁跟随吴佺学习诗书,十五岁开始作诗,爱好学问,致力于科举,却屡试不中,后来捐栗得了一个小官,年逾四十才中举子,可以说半生都在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中度过。他笔下所刻画的庞英,才华横溢,人物风流,无论是仕途还是姻缘都带有完美的理想主义色彩。有良友的鼎力相助,有高官的青眼赏识,还有才女的痴情相许,连原本中唯一一个反面人物刘言都被作者删去,剪去了才子佳人剧中常见的小人离乱的戏码,描绘着尽善尽美的人生。可以看出,作者在戏剧中所表达的并不只是对情爱的推崇,而是为自己描绘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完美的人生蓝图,来慰藉内心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中所说:“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得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3]而作者正是在书中做着自己的白日梦。
  总之,戏剧家汪柱对原本小说进行的改编,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故事也更加曲折生动,让《风流配》这部篇幅短小的小说换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同时,在遵循才子佳人剧对“情”的追求和歌颂爱情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完美人生的羡慕之情,慰藉了自己半生沉郁的苦闷。
  参考文献:
  [1]汪柱.诗扇记 [C]//王文章.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39).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2]《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李之仪与米芾同为北宋著名文人,且都对书法有所偏好。考察吴芾《姑溪居士全集·序》和周紫芝《太仓米集》,笔者发现,所谓《姑溪居士全集》的体量只是李之仪诗词、文章、题记屡遭战火,焚毁散佚后硕果仅存的冰山一角。透过这些仅有的记载可以发现,李之仪与米芾在各自所生活的年代有所交际,而这在相关研究中几无涉及。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二人的交往轨迹,还原李米之间友谊的桥梁。
《心迷宫》运用非线性叙事技法、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交错使用的方法,通过营造各种悬念,让观众在参与到故事的建构过程中,在娴熟的叙事技法下隐藏着人物的功能化和故事内容的
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2010年至2021年3月期间的有关少先队研究的480篇文献的发文现状展开分析,并采用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当前研究的热点
卡西尔在其40年代著作《国家的神话》以及同时期一系列演讲和文章中明确表达了对政治神话的反对,这与其20年代神话观存在着明显的态度转变.通过梳理、比对和分析卡西尔在20年
从《儿童权利公约》起,儿童参与的法律框架已经构成,但一系列的儿童福利政策将儿童视为弱势群体,过度强化了儿童的脆弱和依赖性,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决策能力与话语权。成人观念上的“轻视”导致儿童未能真正参与决策,错失参与机会。由此,以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有关儿童权利保护的规定为指引,从儿童参与权利实现的应然样态出发,揭示现实中儿童参与遇到的实然困境,构建提高儿童参与行为的推进路径,期望弥补与保障儿童参与权利的实现。
关于景观美之共同性的起因,阿瑟·丹托和丹尼斯·达顿给出完全不同的解释.由此,艺术和美学的进化观点浮现在我们面前,并且呈现出日益繁多的流派倾向,对之进行梳理和辨析是开
摘要:诗性是对具体情境的形而上之思在艺术中的凝结,也是艺术的本源精神。当下,一些优秀的中国写意雕塑艺术不仅以实践驾驭雕塑的本体语言进入当代,而且凝练出具有哲学气质的诗性表达。诗性之美在中西美学传统中均有重要地位,形而上的诗性之美和现当代艺术观念以物质性的雕塑语言密切结合,以系统的方法探讨东西方美学传统与当代艺术创造的内在逻辑,联系形而下的规律和方法,有利于我们对现当代艺术创造重新进行解读。  关键
摘要:在小说《文博士》中,老舍继承了鲁迅的讽刺基调,并延续讽刺中含带幽默的一贯笔法,淋漓刻画了文博士此类留洋派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深刻批判了济南上流社会成员“钱本位官本位”的腐朽思想。小说巧妙设置了唐振华和杨家六小姐、文博士与唐先生两组对比,在深刻的对比中达成讽刺效果,表达了老舍的善恶价值评判。叙事上,隐含作者的态度与叙述者相对立,使叙述者及他所叙述的对象都成为隐含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叙述者“文博
摘要:原始主义的概念与文化人类学有密切的关联。叶广芩在创作中多次书写了质朴民风民俗、具有神话色彩的非理性情节,对原始质朴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都表露了她的原始主义倾向。叶广芩对原始质朴的张扬并不是为了否定现代文明,她关心的始终是人的内心与生存状态以及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关键词:叶广芩;原始主义;反思现代  历史、民族与文化是叶广芩创作内容的三个坐标轴,坐标系的原点是人性。
摘要:主题性美术作为一种主旋律的艺术创作形式,具有塑造国家形象、传递民族精神、构建民众身心和谐等重要社会功能,因此“当下性”是其典型的本质属性。这种“当下性”首先具有时间维度上的内涵,需要创作者不断突破题材选择的时间限制。更重要的是,它是文化意义上的“当下性”,需要结合当时当下国家文化事业建设需求与人民群众情感和谐需求来激活各类题材的文化内涵。此外,这种当下性需要创作者在主题性美术的形式与风格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