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bug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渴望生活:梵高传》的故事
  我们都看过梵高的画,但却少有人知道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度过的。
  梵高在11岁前,一直被母亲关在家里,一直很难适应世界,这使得他成长后始终孤僻而神经质,渴望交友却很难和别人相处,在他选择以一片赤诚之心面对世界,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艺术后,在当时人的眼里,他依然是一个神经质的艺术家,与父母兄弟不和,与牧师学校不和,与画商叔叔们不和,与画家们闹崩,与妓女克莉丝汀同居又分离,与高更吵架,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穷困潦倒中死去……他的种种遭遇被我们读着,他的苦难也被我们感受着。
  在写给他最依赖的人,弟弟提奥的信中,梵高说:
  “行了,我说什么好呢?我们内心的思想曾经暴露出来吗?在我们心里或许都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边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一缕青烟,不去理会,现在让我看一看你,应该干什么呢?人必须守护那把心里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大概会停下来吧?心里多么着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激情之火,不同于很多人藏起了心中那团火,梵高要让它尽情燃烧,把一切变成画。这位二十七八岁才开始画画的天才,十分勤奋,到他37岁死前,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留下了800多幅油画作品、1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水彩画。画才是他真正的救赎。在浓烈得刺眼的色彩里,你会看到他的迷惘、痛苦和对生活的爱。
  这本书的名字叫《渴望生活》,而“渴望生活”正是梵高内心的写照,他活得艰难困窘,内心总是在挣扎和崩溃的边缘,笔下的作品却充满了生命力,就算不懂艺术的人,也能体会到充盈饱满的情绪。你能深深地体会到那隐藏在他每一笔间的感情,而他那种亢奋的艺术激情也在油画中燃烧。他顶着普罗旺斯灼烈的日光像疯子一样在田野上作画。难怪你看他画中的那些太阳啊、金色麦田还有钴蓝色天空,都透射着热烈耀眼的光芒,把一切的阴霾都驱散了,留下的是金灿灿仿若蜜糖一样醇厚的光辉填满你的整个身躯。
  在世俗的眼里,梵高的一生是凄惨的。他名利皆空,爱情悲惨,饥苦交加。但是,他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生命的真实。在他去世多年后的今天,其作品无疑是世界上最珍贵最著名的艺术品。正如他自己预言的那样:“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
   ●写作缘起
  欧文·斯通是美国著名的传记小说作家,一生创作出二十五部传记小说,为杰克·倫敦、米开朗基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都写过传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本《梵高传》。他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他借助梵高与弟弟提奥的700多封书信,追随梵高生前在荷兰、比利时、法国和英国的足迹,然后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本书,用小说的形式再现了梵高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其生动、细腻的描写震撼了无数的读者。有人甚至说,没有欧文·斯通 ,梵高的迷人之处也许会少很多。
   ●片段摘录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平庸是一条铺好的路,走起来很舒服,沿途长不出花。
  ·一切真实的东西,不管其表面看起来多么丑,都是美。我们接受大自然的一切,不得有任何的否定;我们相信,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泥土之中比巴黎所有的沙龙中有更多的富于诗意的东西;我们认为痛苦是有益的,因为在一切人类的情感中它是最为深刻的;我们把性格看得比丑陋更重要,把痛苦看得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现实看得比国家全部财富的价值更高。我们全盘接受生活,无需在道德上加以批断。因为它符合自然的要求,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精彩解读
  我敢断言,在梵高内心中,并不存在这样一套现成的体制。他的潦倒、贫苦,均是个人担当的自主选择。其实他家境不错,随时可以退回体制内,做个老老实实的画商,继承丰富的遗产,稳定并且体面地生活。退路如此宽敞明亮,他的选择依然是,不回去——不回到那人人羡慕的境地,他选择了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并单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度过一生。读完这本书,我总有一种感觉:并非梵高的天赋成就了梵高,而是梵高的勇敢坚韧成就了梵高。绚烂的向日葵,以及静谧的星空,并非天才的一蹴而就,是梵高在每一次饥饿、挫折后煎熬的产物,是和着泪水的高歌,味道浓烈,饱含苦涩。他的伟大,除了画作之外,还在于他一生的抉择,都证明了:他并非一个轻易妥协的懦夫。这,已经值得无数人的脱帽致敬。
  ——朱小蒂
其他文献
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的“交通诗歌运动”上,出现了第一首中国现代诗《我学的语文有时没有用》,让人惊讶的是它竟出自十五岁女孩姜馨贺之手:在路过沙漠的/火车上/我加了一个/维吾尔族哥哥的微信/回到深圳互相问候/结果我不懂维文/他不懂汉文/语音也听不懂/就只好发表情……这项有着30年历史的诗歌运动每年发布两次,每次只有四五首从世界各国精心遴选出的诗歌能获展出,此前展出的中国作品只有唐诗和老子的名言。  姜馨贺
期刊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童话《烧火工》里,主人公萨沙来到世界尽头,向负责点燃太阳的烧火工求助,请他“救救自己心爱的冰儿”,由此引发一个温暖的故事。  烧火工必须日复一日地捕鲸、炼鲸油,用鲸油点燃太阳,以这种笨拙而孤独的方式给世界带来光明。造火箭、登天、擦星星、捕鲸、下矿井、炼鲸油……这些用文字描写出来的视觉奇观,应该如何用画面来呈现呢?这是插画师BUTU反复思考的问题。她受邀为《烧火工》创作绘本,遇到
期刊
看完《灌篮高手》这部热血动漫以后,我觉得樱木花道和流川枫简直是地球的南北两极。  樱木花道的性格大大咧咧、不修边幅,他属于不良少年,但充满青春热血,敢爱敢恨。如果我们以平常的眼光来看,他无疑是一个失败者,至少与流川枫相比确实如此。流川枫虽然比樱木花道矮,但1.87米的身高也满足了作为“高富帅”的其中一个条件——高。其次,帅不帅?许多女生说,认真做一件事的男生最有魅力,那么流川枫偏执又努力的性格,加
期刊
少年时期,我曾经在老师严格督教下,长期练习读谱:从辨认音高、节拍,理解旋律、调性和拍号的意义,到学习和声的各声部如何在乐谱上混合起来。  读谱练习中,老师常常讲起一些知名指挥家的神奇轶事。他们读谱一读不忘,再复杂、再难的管弦乐总谱都能牢记在心。我后来也曾在电影里看到镜头上莫扎特拿起乐谱,背后镜外声马上响起丰沛厚实的交响乐曲,仿佛莫扎特视觉里的乐谱,直接就转化成听觉上实现了的音乐。  我一直困扰了许
期刊
从维熙,1933年生于河北,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北国草》《走向混沌》等。从维熙一生坚持“以真为魂,以史为镜”的创作风格,注重描写当代中国的历史曲折,呈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悲情中蕴藏着多彩的人生,被誉为“共和国历史的活化石”。近日,这位享誉文坛的老作家因病去世,享年86岁。  ● 热爱文学的偏科生  从维熙从小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在老家河北玉田上中学时,从
期刊
一个女病人住院,四十多岁,女儿在陪床。我打量了几天,从没见到她老公,还以为这男的不会出现。没想到刚查房的时候,一个送外卖的匆匆进来,给女病人送了热乎乎的粥,说不好意思来晚了。  我心想外卖这年头不好做啊,早饭都要送了。  然后就聽着外卖员解释他今天送了这家医院十几单,中间抽空下了单给送过来,让老婆安心养病,挣钱还有他。  我愣了一下,突然反应过来!  这个外卖员是女病人的老公!  他自己点了单,然
期刊
2019年7月,在挪威举办的跳绳世界杯上,赖宣治带领的广州花都跳绳队 17 名中小学生,在 26 個国家近千名参赛者的角逐中,斩获 85 金 23 银 15 铜,刷新了七项世界纪录。被称为“光速小子”的岑小林用三分钟 1141 次的成绩刷新了自己之前创造的世界纪录……不到五年时间,在七星小学任体育老师的赖宣治,带出了二十多名世界跳绳冠军。七星小学成了名副其实的跳绳“梦之队”。  但九年前的赖宣治并
期刊
修行多年的禅僧举止都非常美,就连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姿态也让人感到很美。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禅僧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冗余的动作。  他们的衣服和食器等日常用品,都有固定放置的地方,用完之后一定会放回原处。这一点他们执行得非常彻底。  因为同样的东西总在同样的地方,所以用不着去找。这个没有,那个去哪儿了?禅僧们没有这样的烦恼。  据说普通人每年花在找东西上面的时间是150个小时,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若
期刊
古龙小说《天涯·明月·刀》里有个人叫杜雷,他每天都一定在同样的时间起居饮食,比如说中午同样的时间到会宾楼,然后点同样的四样菜和两碗饭、一壶酒,吃完在同样的时间离开。  他希望别人都认为他是个准确而有效率的人,人们会敬畏这样的人。可我们凭直觉就知道,像这样以循规蹈矩为荣的角色不太可能是英雄小说的主人公——所谓英雄,就应该专门打破常规,做一些一般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换句话说,杜雷刻意避免不确定性,
期刊
小时候,我很讨厌香樟树,因为它既没有栀子花的芬芳洁白,也没有桃花的娇艳,甚至都没有路边的野花清丽,它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并且,一到秋天,它就开始掉果子,那是一种黑色的小果子,如果一不小心破了,还会喷出奇怪的液体。这种果子往往会覆盖我回家的路,因此,防不胜防。我宁愿在秋天绕道走,也不愿在回家的路上遇见它。  我对香樟树的改观,是在五年级时。我和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闹了矛盾,进入冷战。以前快要溢出来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