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皮性肿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0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细胞癌是在临床行为、组织结构和细胞遗传学改变均不相同的一组肿瘤.肾细胞癌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特性已有了详尽的研究,并且也发现了若干与肾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联的基因,但是由于肾细胞癌遗传学改变的高度复杂性和肿瘤间差异,迄今尚无确切的肾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模型.WHO(2004)肾脏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已将肿瘤类型与特定遗传学改变相联系,标志着病理界对肾脏肿瘤的认识与了解进入了更深层次[1]。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初,分子生物学、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将这些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应用到人类疾病的研究,从而诞生了病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分子病理学.核酸分子杂交、比较基因组杂交(CGH)、荧光原位杂交(FISH)、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其衍生技术(如RT-PCR、定量PCR等)和DNA测序等技术逐渐渗入到外科病理学,并已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和分型、肿瘤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感染
期刊
大多数膀胱肿瘤起源于尿路上皮,其中最常见的是尿路上皮癌.有关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亚型已有介绍,而对于膀胱软组织肿瘤的病理学诊断国内介绍甚少.本文主要介绍膀胱软组织良性肿瘤的类型及其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
期刊
患者女,76岁.因发现左腹股沟肿物2个月,于2007年9月来本院就诊.门诊B超检查:左腹股沟多个肿大淋巴结,不融合,考虑为淋巴瘤.门诊手术取左腹股沟淋巴结1枚。
期刊
患者女,63岁.因绝经后11年阴道不规则流血2次于2007年10月入院.阴道B超示:子宫腔内低回声团62 mm×47 mm,回声欠均匀,考虑子宫内膜癌可能.血清CA125为68.44 U/ml,CA19-9为38.74 U/ml.入院后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4疗程TP(紫杉醇+顺铂)方案辅助化疗。
期刊
Friedrich Daniel von Recklinghausen于1833年12月2日生于德国GUtersloh的Wesffalen.1852-1855年在波恩,随后到Wurzburg和柏林学医.22岁时获医学博士学位。
期刊
患者女,36岁.因便血1个半月于2007年12月10日入院.体检: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下唇见10数枚点状黑斑,肠鸣音3~5次/min.结肠镜发现直肠至升结肠内多发性息肉样新生物,最大径为0.5~3.0 cm,于最大息肉处活检,病理示绒毛状管状腺瘤。
期刊
1.病例简介:患者女,35岁.因头痛并逐渐加重3个月,近1个月有时恶心呕吐,于2006年2月18日收住院.体检:意识清楚,痛苦面容.面部无肿胀,眼球无外突,无复视。
期刊
我们曾采用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技术结合蛋白质组学技术,获得了人类自然临产与未临产子宫体部与子宫下段的关异基因表达谱和差异性蛋白表达谱,为子宫收缩相关药物靶点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1]
期刊
胶质瘤足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也是最难根治的原发性肿瘤.国内外资料表明,原发性胶质瘤发生率为(7.8~12.5)/10万人,脑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5.3%~61.0%.由于胶质瘤具有侵袭性生长、不能全切、术后易复发、复发后恶性程度增高等生物学特性,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期刊
目的 探讨室管膜瘤基因组DNA失衡与其组织学类型、分级和部位及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关系.方法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了16例室管膜瘤的染色体基因组DNA获得和丢失.结果 16例室管膜瘤的基因组DNA获得和丢失检出率分别为15/16和13/16,共发现24个有DNA获得和19个有DNA丢失的染色体区带.黏液乳头状型(WHO Ⅰ级)的获得和丢失区带数均最多,而富于细胞型(WHOⅡ级)和伸长细胞型(WHOⅡ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