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新课程的持续推进下逐渐以多种多样的面貌出现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 困境 对策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语文学科就产生了语文选修的概念,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语文选修作为一个亮点逐渐凸显出来,并将课程实践的难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及设计者面前。虽然部分学校的语文选修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些许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高中语文选修的优势及重要性,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语文选修对高中生的教育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困境
1.1 教学内容存在选择性缺失
高中语文课程的标准中明确说明语文选修在具有基础性的先决条件下,要重点把握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及发展需要进行自主选择,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自主选择选修内容的权力。最终的选择都是由老师根据相关文件下达的考试范围来决定的。这就使得学生的选择权及自主权被扼杀,在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 教学方式存在开放式缺失
选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耐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找准发展的目标,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审美、运用及探究能力,使得学生各方面能力能够均衡提升。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整齐归一,造成教学方式存在很强的单一性,而教师也因为考试等方面的限制不敢放开手脚,只一味地追求知识完整性及系统性的训练,确保学生的考试万无一失。于是诸如《史记》一类的选修课就等同于必修课程来教授。
此外,将应试作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既费时费力,还会在教学时间及内容上产生冲突。为了赶进度,学生一切的自主、探究及合作权力逐步归零,教材中所富含的文化、情感及思想严重流失,使得语文选修最根本的基础性都无法得到保障。
1.3 评价机制存在多样性缺失
抓好语文课程评价能够在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质的同时指引语文改革走向正确的方向。然而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语文选修课依旧采用必修课程的评价方式,没有适合自身特色发展的评价制度。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变成了一切,学生的成绩、教师的业绩、领导的政绩等等全部都是用数字来诠释。这种存在严重片面性及主观性的评价机制潜藏着很大的不公平、不公正性,所以缺乏实效性,无法透彻反应学生学习选修的实际情况。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对策
2.1 改善课程评价机制
改变评价机制是帮助语文选修教学走出困境的关键,需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有关部门可充分利用高考“指挥棒”效应宏观调控语文选修课程评价机制。例如:采用“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进一步细化每个教学模块的学分,使得过程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此外,实行差异化评价,增加评价的标尺,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及个性进行充分考虑,并重视学生的特长评价,充分肯定其特长,增强其自信心及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现代化评价理念,将必修课的“选拔及甄选”转换为“鼓励和肯定”,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获得鼓励与成功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传统的功利评价必须要转换为问题诊断评价,使得教师从问题中获得教学反馈的信息,并以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其中的不足做出及时调整。此外,还要加强师生交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上的学习障碍。
2.2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首先,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实现与语文课程的同步发展。在执教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传授及技能训练上面,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促进者,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用耐心及责任心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道路。
其次,教师要对自身能力及知识水平进行不断提升。在这个信息强大的社会,知识的获取途径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通过相关培训或结合实际案例掌握灵活的教学技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选修的兴趣,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
2.3 强化课程教材建设
新课程标准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同的价值。虽然必须要确保选修课的开放性,但是选修课在体现个性的同时也要体现出共性,即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首先,进行教材编制的时候,重点突出编制教材的意图,准确说明选修与必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不同,引导学生找准提升能力及构建知识的目标。其次,编制的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严谨性。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编写制度,对编写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编制过程中还要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优秀之处,使得教材所包含的内容覆盖广泛,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再次,编写的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让学生明白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应该做什么及应该怎么做,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教材进行自我探究,充分发挥选修课程的教育作用。
结束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单一枯燥的课程模式,为学生学习语文,从而深入了解语文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使得高中学生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得以满足。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快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改革,结合其特点,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入手发现施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力.浅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166-166.
[2]李宏川.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13,(9):151-152.
[3]孙远景.试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于选修因素[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10):93-93.
[4]黄砚滋.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实施现状和相关思考[J].文教资料,2012,(36):66-68.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 困境 对策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语文学科就产生了语文选修的概念,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语文选修作为一个亮点逐渐凸显出来,并将课程实践的难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及设计者面前。虽然部分学校的语文选修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些许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高中语文选修的优势及重要性,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语文选修对高中生的教育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困境
1.1 教学内容存在选择性缺失
高中语文课程的标准中明确说明语文选修在具有基础性的先决条件下,要重点把握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及发展需要进行自主选择,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自主选择选修内容的权力。最终的选择都是由老师根据相关文件下达的考试范围来决定的。这就使得学生的选择权及自主权被扼杀,在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 教学方式存在开放式缺失
选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耐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找准发展的目标,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审美、运用及探究能力,使得学生各方面能力能够均衡提升。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整齐归一,造成教学方式存在很强的单一性,而教师也因为考试等方面的限制不敢放开手脚,只一味地追求知识完整性及系统性的训练,确保学生的考试万无一失。于是诸如《史记》一类的选修课就等同于必修课程来教授。
此外,将应试作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既费时费力,还会在教学时间及内容上产生冲突。为了赶进度,学生一切的自主、探究及合作权力逐步归零,教材中所富含的文化、情感及思想严重流失,使得语文选修最根本的基础性都无法得到保障。
1.3 评价机制存在多样性缺失
抓好语文课程评价能够在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质的同时指引语文改革走向正确的方向。然而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语文选修课依旧采用必修课程的评价方式,没有适合自身特色发展的评价制度。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变成了一切,学生的成绩、教师的业绩、领导的政绩等等全部都是用数字来诠释。这种存在严重片面性及主观性的评价机制潜藏着很大的不公平、不公正性,所以缺乏实效性,无法透彻反应学生学习选修的实际情况。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对策
2.1 改善课程评价机制
改变评价机制是帮助语文选修教学走出困境的关键,需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有关部门可充分利用高考“指挥棒”效应宏观调控语文选修课程评价机制。例如:采用“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进一步细化每个教学模块的学分,使得过程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此外,实行差异化评价,增加评价的标尺,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及个性进行充分考虑,并重视学生的特长评价,充分肯定其特长,增强其自信心及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现代化评价理念,将必修课的“选拔及甄选”转换为“鼓励和肯定”,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获得鼓励与成功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传统的功利评价必须要转换为问题诊断评价,使得教师从问题中获得教学反馈的信息,并以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其中的不足做出及时调整。此外,还要加强师生交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上的学习障碍。
2.2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首先,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实现与语文课程的同步发展。在执教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传授及技能训练上面,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促进者,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用耐心及责任心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道路。
其次,教师要对自身能力及知识水平进行不断提升。在这个信息强大的社会,知识的获取途径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通过相关培训或结合实际案例掌握灵活的教学技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选修的兴趣,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
2.3 强化课程教材建设
新课程标准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同的价值。虽然必须要确保选修课的开放性,但是选修课在体现个性的同时也要体现出共性,即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首先,进行教材编制的时候,重点突出编制教材的意图,准确说明选修与必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不同,引导学生找准提升能力及构建知识的目标。其次,编制的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严谨性。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编写制度,对编写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编制过程中还要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优秀之处,使得教材所包含的内容覆盖广泛,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再次,编写的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让学生明白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应该做什么及应该怎么做,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教材进行自我探究,充分发挥选修课程的教育作用。
结束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单一枯燥的课程模式,为学生学习语文,从而深入了解语文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使得高中学生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得以满足。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快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改革,结合其特点,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入手发现施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力.浅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166-166.
[2]李宏川.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13,(9):151-152.
[3]孙远景.试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于选修因素[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10):93-93.
[4]黄砚滋.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实施现状和相关思考[J].文教资料,2012,(3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