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中国经济成功的基础关键,究竟是企业,还是政府?
在各国政府干预经济日深的今天,这个问题就越发重要了。
一个国家及一个时代,影响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这是经济史学的原始命题之一,由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及学派。一种广为流传的理论是:近当代经济的历史是围绕工业革命而展开的,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是推动经济进步的主动力。另外也有学者强调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还有的则探讨市场信息成本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过,这些理论似乎都无法解答这个疑惑:为什么有些社会具备了这些条件却没有如意的结局?
中国成功:
地方政府“经济化”的成功?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从制度安排的角度重新思考。如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所指出的:“那些原因——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我们的观点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
不过,在诺斯的分析框架中,所谓的“经济组织”只是指企业,另外一个“组织”——政府在他的理论里是“一种提供保护和公正而收取税金作为回报的组织,即我们雇政府建立和实施所有权”。
问题在于,当政府也是一种“经济组织”的时候,它在经济增长的长期表现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与诺斯同为制度经济学派的张五常教授在他的新著《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给出了独特的描述。在这位从1979年起就专心关注中国的香港教授看来,最近这30年的中国经济改革是最成功的改革,而其真正的秘密是“县际竞争”的成功。
“县际竞争”的原因是县的经济权力最大——“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张五常用购物商场来比喻这个制度。“一个县可以视作一个庞大的购物商场,由一家企业管理。租用这商场的客户可比作县的投资者。商场租客交一个固定的最低租金(等于投资者付一个固定的地价),加一个分成租金(等于政府收的增值税)。而我们知道因为有分成,商场的大业主会小心地选择租客,多方面给租客提供服务。也正如商场给予有号召力的客户不少优惠条件,县对有号召力的投资者也提供不少优惠。如果整个国家满是这样的购物商场,做类同的生意但每个商场是独立经营的,它们竞争的激烈可以断言。”
张教授高度赞赏中国目前的县际竞争制度。他指出,尽管“好些国家的租约或者雇用合约往往有类似的安排”,然而,中国道路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种制度层层串连,无处不在。而且,由于没有任何顾忌,各级分成往往由政府内部相关利益各方进行商讨安排,这种分成往往也体现了市场的力量和效率。
地方政府:
“看上去像政府的企业”?
不过,这个“最优秀”的制度安排,却也似乎有很多天然的盲点。比如:在一些民营企业看来,它似乎缺乏公平性。
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是那种“看上去像企业的政府”,而地方政府则是那种“看上去像政府的企业”。当它们从各自的利益诉求出发,成为微观经济领域中的逐利集团时,真正产权清晰的中国民营企业集群则被夹在其中,进退失据,中国经济的宏观环境也必然变得非常之诡异。
关于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扮演,诺斯的意见似乎也与张五常有出入。在《西方经济的兴起》一书中,诺斯发现:“政府的财政要求可能导致对某些不是促进增长而是阻碍增长的所有权的保护,因此我们不能担保一定会出现生产性的制度安排。”
是张五常说得对,还是诺斯说得对?或他们各自说出了事实的一个方面?这实在值得持续的观察。在这样的分歧里,也许埋着另外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管理
(本文作者系蓝狮子图书出版人、财经作家)
责任编辑:杨 光
在各国政府干预经济日深的今天,这个问题就越发重要了。
一个国家及一个时代,影响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这是经济史学的原始命题之一,由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及学派。一种广为流传的理论是:近当代经济的历史是围绕工业革命而展开的,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是推动经济进步的主动力。另外也有学者强调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还有的则探讨市场信息成本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过,这些理论似乎都无法解答这个疑惑:为什么有些社会具备了这些条件却没有如意的结局?
中国成功:
地方政府“经济化”的成功?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从制度安排的角度重新思考。如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所指出的:“那些原因——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我们的观点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
不过,在诺斯的分析框架中,所谓的“经济组织”只是指企业,另外一个“组织”——政府在他的理论里是“一种提供保护和公正而收取税金作为回报的组织,即我们雇政府建立和实施所有权”。
问题在于,当政府也是一种“经济组织”的时候,它在经济增长的长期表现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与诺斯同为制度经济学派的张五常教授在他的新著《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给出了独特的描述。在这位从1979年起就专心关注中国的香港教授看来,最近这30年的中国经济改革是最成功的改革,而其真正的秘密是“县际竞争”的成功。
“县际竞争”的原因是县的经济权力最大——“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张五常用购物商场来比喻这个制度。“一个县可以视作一个庞大的购物商场,由一家企业管理。租用这商场的客户可比作县的投资者。商场租客交一个固定的最低租金(等于投资者付一个固定的地价),加一个分成租金(等于政府收的增值税)。而我们知道因为有分成,商场的大业主会小心地选择租客,多方面给租客提供服务。也正如商场给予有号召力的客户不少优惠条件,县对有号召力的投资者也提供不少优惠。如果整个国家满是这样的购物商场,做类同的生意但每个商场是独立经营的,它们竞争的激烈可以断言。”
张教授高度赞赏中国目前的县际竞争制度。他指出,尽管“好些国家的租约或者雇用合约往往有类似的安排”,然而,中国道路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种制度层层串连,无处不在。而且,由于没有任何顾忌,各级分成往往由政府内部相关利益各方进行商讨安排,这种分成往往也体现了市场的力量和效率。
地方政府:
“看上去像政府的企业”?
不过,这个“最优秀”的制度安排,却也似乎有很多天然的盲点。比如:在一些民营企业看来,它似乎缺乏公平性。
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是那种“看上去像企业的政府”,而地方政府则是那种“看上去像政府的企业”。当它们从各自的利益诉求出发,成为微观经济领域中的逐利集团时,真正产权清晰的中国民营企业集群则被夹在其中,进退失据,中国经济的宏观环境也必然变得非常之诡异。
关于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扮演,诺斯的意见似乎也与张五常有出入。在《西方经济的兴起》一书中,诺斯发现:“政府的财政要求可能导致对某些不是促进增长而是阻碍增长的所有权的保护,因此我们不能担保一定会出现生产性的制度安排。”
是张五常说得对,还是诺斯说得对?或他们各自说出了事实的一个方面?这实在值得持续的观察。在这样的分歧里,也许埋着另外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管理
(本文作者系蓝狮子图书出版人、财经作家)
责任编辑:杨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