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即创造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b54223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炳凤
  1947年生于山东文登。初中学历,当过农民,小学教师,做过绣花工,会计师。60岁开始作画自娱至今,在此之前,从未学过绘画。
  个展:
  2015年,“抱朴趣真——邵妈妈原生艺术展”(太和艺术空间,北京)。
  群展:
  2016年,“妈妈的画——首届原生艺术展”(悦美术馆,北京);
  “第二届素人艺术展”(林大艺术中心、明轩画廊、Tabula Rasa画廊,北京)。
  2017年,“第三届素人艺术展”(Tabula Rasa画廊,北京)。
  2018年,Tabula Rasa画廊代理参加“美国纽约素人艺术博览会”(曼哈顿大都会展览馆,美国);
  巴黎北京画廊代理参加“法国Drawing Now春季艺术沙龙博览会”(圣殿展览馆,法国)。
  出版与收藏:
  作品曾在《画刊》《藏画导刊》《享悦艺术》等杂志上发表。
  2014年,法国原生艺术画廊收藏200余幅作品,并于2016年出版中、英、法三国语言的个人大画册。
  我最早是从微信上看到邵妈妈的画,她画的是类似“全家福”的作品。她的画跟张晓刚的“大家庭”既有相似的地方,又不一样。看得出,邵妈妈多是根据照片进行创作。很多受过学院训练的艺术家在面对照片的时候都会出问题,尽管你有写实的能力把照片拷贝过来,一旦这个转化的渠道畅通之后,反而容易忽视照片里所传达的情绪,这是很多作品无法超越摄影的一个根本原因。
  邵妈妈热爱绘画,她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制造美的过程上,像做女红那样笔一画的去塑造她心中的美,画面的气息阳光而又健康。她对绘画的认识也是建立在这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之上,所以她会如实的用眼睛去解读图像,然后认真的去对待“临摹”这样一过程。对邵妈妈来说,掌握精准的摹写能力,对她来说是有难度的,当然我认为她在主观上也没有认为把照片画的像就好,这种自觉和自信决定着她的解读方法。她解读的方式像一张网,过滤所接纳的信息,把照片里感动她的信息如实的表达出来。比如姑娘的大眼睛好看,她会一丝不苟地去刻画这一双大眼睛。一个搪瓷脸盆、一个军挎包,她会去感受画面里道具的存在,把它们还原到那个年代去,所以她不仅仅是在刻画一个符号,而是在传达自己的想象和意念。她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她会主动放弃,我们能很清楚的从画面里感受出来她的好恶,这种概括和梳理的本能是邵妈妈的才情。我注意过邵妈妈画面里的花草,她会把这些花草用系统化的方法表达出來,我理解这样做是为了突出图像给她的现实感受而去规避掉一部分因素。
  总体来看,邵妈妈的绘画方法是相对固定的,她有自己的语言方式。这种根据照片画画的方式,如果换一个人来画,肯定会让人感觉乏味,但邵妈妈的画依然有生动性,这和她在刻画每一张作品的时候,始终保持一种生涩感,没有经验主义有关。我的朋友宋永红看到他的作品的时候,这么说“认真即创造”。我觉得这句话放到邵妈妈身上特别合适。正是邵妈妈认真的去体味造型,倾注内心的感受,才有了她的艺术。其实她也可以很简单、很草率的对待绘画这件事,但是一拿起笔来,邵妈妈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虔诚就会自然的流露出来,这两点是她的感人之处。也正因为这样的态度,可以冲淡她在造型和语言上的相对程式化。
  读邵妈妈的画,我们能感觉到画面的生机和丰富,我想是因为她在解读和转换图像的过程中有一种生涩感,她能找到造型本身的个性。所以尽管这些花花草草看起来雷同,但并没有给人熟练的那种油滑感,邵妈妈很在意这种朴素,虽然有时会给人感觉有些蹩脚,但这是我们这些经过系统美术训练的艺术家值得借鉴的地方,就是说艺术可以有相对固定的图式,但是绝不能让感觉系统和心灵上的麻木把艺术创作变成机械重复。看邵妈妈的画,我们能感受到她创作的满足感。在画画的过程中,邵妈妈很平静,内心也很干净,她没有因为外界的认可而放大她的追求,也不以题材大小来决定投入的精力,这种不忘初心的状态值得学习。我觉得正是这种状态让邵妈妈的画自然生成了一种格调和美感,让她画里展示的朴素反而有一种华丽的味道。也许邵妈妈平日对人对事都是这样平和认真,粗中有细,她的艺术是她自我写照。她爱生活,她又有能力和热情表现生活于画中!
  2014年9月
  邵炳凤,一位现居住在北京郊区的退休质朴老人,投身绘画创作十年之久,将她过去50多年作为一名中国女性的故事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绘制时代画作,在没有接受学院专业绘画训练的情况下,她以自学的绘画方式和技巧形成了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在过去短短的几年中,她的创作量高达300多幅。这些作品以一个普通工人和她的家庭视角,感悟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天,讲述了从毛泽东时代到当今生活的现代中国故事。这些作品拥有着勿庸置疑的高质量艺术品质,但它们更像是一个个诚挚的且具有历史意义的活记录。这些创作内容与中国休戚相关,让我们的展览馆为之瞩目。
  ——巴黎北京画廊
其他文献
黄笃:库奈里斯先生1936年出生于希腊著名的比利埃夫斯港,1956年移居罗马,并进入罗马美术学院学习。1960年在罗马的一家画廊做了第一次个展。如果关注一下西方现代艺术史,就会发现他有一件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那就是他于1969年在罗马直接将12匹马牵入画廊,并拴在画廊中—这是艺术史中一件难以避开的经典作品。  库奈里斯被认为是与博伊斯同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库奈里斯几乎
期刊
关于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  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位于北京华贸中心,紧邻大型购物中心新光天地,是繁华CBD中远离尘嚣的“应许之地”。  酒店拥有305间客房,包括38间套房和61间丽思卡尔顿行政客房。房间选用了柔和的装修风格,使客人体验到温馨的入住感受。  酒店共拥有6家餐厅及酒吧,包括巴罗洛意大利餐厅,玉中餐厅,香溢全天候餐厅,丽思卡尔顿酒吧,大堂吧和大卫杜夫会所。  客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世界各地的
期刊
1973年生于河北大名。199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刘进安教授。现任教于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当代山水画的理论与创作研究。  主要展览  2004年,“‘多重语言’现代永墨作品展”。  2006年,“2006年全国中国画展”。  2007年,“2007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期刊
1975年,出生于北京。  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师从张立辰、郭怡孮、金鴻钧、许继庄、赵宁安等诸位先生。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展览:  2017年,“阮晓晖花乌画作品展”(亨嘉堂,北京)。  2016年,“七零七零当代中国画八零后艺术家提名展”(中国政协文史馆,北京);  “山水有相逢——学院派先锋艺术家作品展”(天都首郡,黄山);  “两岸四地——艺术家作品联展
期刊
1903年5月8日,塔希提岛,除了临终时几个土著陪在身边之外,几乎无人注意到高更之死,但是这个塔希提小岛、这场平凡的故去,却把高更推向了后世的绝代传奇。  高更死在法国本土几千公里之外,太平洋法属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对高更的死,也许只有马丁主教小有留心,他几天后给教长汇报时写道:最近小岛上没有重大事件值得一提,除了有个名叫保罗·高更的人骤然死亡,他是知名画家,但也是上帝和一切道德的敌人。  死去之
期刊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C.G.荣格  前几日,微信朋友圈里刷爆“主要看气质”,我自是不明就里,可这句话看多,竟也生出几分玩味。  气质大概是心理,素养的外在投射,或是某种风骨。且不是一日养成,心智慢慢成熟后,所学见闻,世事沉浮,生活浸淫犹如投向我们内心湖泊的一块块击石,待得涟漪荡尽时,复又恢复平静,形成的一层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无处可得,但却实实在在的东西。它
期刊
吴可  原名吴军。两山水居、问松草堂、含烟草堂主人。1969年生于上海。  个展:  2014年,“吴可山水画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2015年,“苍山润水——吴可山水画精品展”(浙江美术馆,杭州)。  2017年,“丹青的诗意”(巴黎国家工业宫,法国);  “别样山水”(伦敦艺术大学,英国)。  群展:  2013年,“石禅·吴可扇面精品展”(宜兴鉴藏艺术馆,宜兴);  “花甲一觉—
期刊
很多想了解绘画的人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你怎么欣赏一幅绘画?”老实说这个司题看似简单,其实海了去嘞,以我目前对艺术和艺术史的认识,我深感无力回答这个问题。那我平时是如何欣赏一幅绘画的呢?一般分两步:一是第一眼的感觉;二是“思维出窍”,假装自己不存在的环顾审视。第一眼的感觉是我与之发生的关系,品评其独特之处,即为我的审美意识:“思维出窍”即否定自身的存在,逻辑上思考、情感上审视其作品存在的形式和意义
期刊
一九七八年生于山東青州,荣宝斋画院画家,现居北京。
期刊
过去的七年中,崔弗·佩格兰用一系列行为艺术作品、文章出版、展览及装置等方式,积极探索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秘密军事设施及其工程构造。其中最为知名的是《限制远距摄影术》系列,在这组作品中,艺术家利用天文摄影中常用到的远距离摄影的方式来拍摄美国秘密军事基地,捕捉那些常人无法发现的影像。佩格兰作品中“限制”的核心直指民主、机密、以及民众的知情权等。继美国宣布“恐怖战争”之后的几年,很多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