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社会正在被互联网技术掌控的趋势下,数字艺术将成为未来的艺术主流,它的价值正在被不断地发现和重视。
2013年4月14日,《化身世外2.0》数字艺术创作孵化展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CMoDA)举行。展览名称中的“2.0”意味着这已是第二个“化身世外”的展览,是继2011年末CMoDA 的开馆展《化身世外》之后进一步探讨数字文化背后的数字生产和数字消费
“化身”的诱惑
说起“化身”,不禁让人想起《阿凡达》,因为“阿凡达”正是“化身”的英文Avatar的音译。借助阿凡达,人类变身成为能力超群的另一种生物,得以在遥远的外星球开启超越想象的冒险旅程。人类对“化身”的想象源远流长,无论是庄周梦蝶、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还是蜘蛛侠、钢铁侠,再到网络的“第二人生”、QQ秀、角色游戏等,我们总是渴望超越平凡的肉身,拥有更强大甚至无所不能的能力。化身是我们对身体的想象和欲望表达,也正是各种游戏或网络社区等商业模式长盛不衰的深层次原因。微软新推出的Avatar Kinect这样的体感技术将进一步消弭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正因为如此,“化身”也被本刊选为2013年技术商业展望中的关键词之一。
“化身”可谓是人类的终极梦想,“化身世外”也是CMoDA执行馆长、策展人杨磊对中国数字艺术的一种思考总结,他从数字艺术的角度将“AVATAR”分解为三大关键要素:AV是Audio Visual的缩写,指视音频,这是“化身”与“世外”存在的数字场域;AT(@)表示地点和方位,代表着“化身”与“世外”的现场;AR则是Advance Reality(进阶现实),这是杨磊创造的概念,指在数字场域与物理现场相结合的增强现实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虚拟与现实共同构成的混合形态。这三个要素使虚拟现实混合互动形成“化身世外”(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化身”超越了传统“主体”,“世外”超越了传统的“环境”,成为“超主体”与“超环境”的新体验。杨磊认为,AV、AT、AR 决定“化身”生来就属于“世外”,这点在数字艺术中得到印证。
本次展览中的每件数字艺术作品都身兼AV、AT、AR这三个维度中的一个或多个。《声音山脉—事物无尽》是典型的AV类作品,由中国的多媒体视觉团体Hibanana和声音艺术家甘健共同创作。这件声音影像装置作品基于声音触发视觉的创作概念,重视听觉与视觉的同步性和双重体验。始终连绵不绝的嗡嗡声似乎是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的脉搏,而屏幕上抽象而连续的波纹状图形随着声音不断向前涌动,如同现代社会无尽的欲望蔓延。作品《虚拟光合》是一件互动作品,当观众走到特定区域,红外摄像头会感知观众的移动,将其模拟成光源体,在其照射下使得荧幕中的几何图形实体化,并产生不同的变化模式。这件作品由艺术家项砚冬和穆磊合作完成,前者负责创意及技术实现,后者负责视觉部分。作品意图通过一个“虚拟光合”,尝试和虚拟世界进行一个直接对话,打破人们日趋过度依赖计算机等数字媒体的现状。按照杨磊的解释,《虚拟光合》不仅是在现场进行一个互动,而且还把观众投射到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去,这是非常进阶现实的体验。而费俊和Judith Doyle正在进行中的合作项目《姿态云》,则是一个同时包含了这三个维度的作品,它通过一个AV的环境把观众的现场(AT)动作捕捉,AR在于它实现了穿越北京和加拿大两个时空进行交流。
“孵化”数字艺术作品
本次小型展览共有10件展品,绝大多数都是由中国艺术家创作。据CMoDA展览部经理高雅的介绍,此次展览主推中国艺术家,而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仍处在一种发展过程中—这是被称作“孵化展”的原因。
杨磊在数字艺术方面有近10年的策展经验,曾经担任过上海电子艺术节的策展人。在他看来,中国的数字艺术还非常的小众,在发展上停滞不前。刚毕业的年轻一代因为生活的压力,很少有人在做纯数字艺术的东西。除了老一代的数字艺术家外,目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水平还不行,这就是为什么CMoDA要办孵化展的目的。作为国内首家数字艺术馆,CMoDA除了专门展示和推广数字艺术这个新兴的艺术门类之外,也采取一系列举措来扶持国内数字艺术的发展。孵化展为年轻一代的数字艺术创作者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实现艺术的想法,即使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作品也可以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即使作品提升后跟国际高水平的作品仍有很大差距,也要给作品进一步演进的机会,进而可能走向国际舞台,并寻找到商业合作的机会。
经过公开展览,可以检验它在展陈、视觉或技术稳定性方面是否存在问题,继而做出更为完善的升级版本。以《人体钢琴》为例,这是一个集视频、音乐、物理交互于一身的多媒体交互设计系统,用乐高玩具模型作为造型材料。它以“运动与健康”为主题,让观众在得到锻炼的同时,还可以体验挥手奏乐的乐趣。这件作品是北京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于珊和宫雪的毕业创作,曾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但它最初作为一个毕业创作,在展陈方面还显得比较粗糙,例如它的音箱和视频主机原本都是裸露在外面的,CMoDA的专业技术人员想办法把它放到了乐高模型的内部,然后又在模型上面开了一个洞供散热用。经过这样的改造,作品的外面就没有乱七八糟的裸露器材,视觉效果更为完整。
不同于对《人体钢琴》的完善,《字母乒乓》则是一件由CMoDA和数码声音视觉艺术家刘一纬、程序员兼硬件设计师肖文鹏合作的作品。在这件互动声音灯光装置中,乒乓球桌是一个声音震动传感器,球敲击桌面时触发灯箱字母的图形运动,并同步控制音乐的随机变化。三组灯箱装置使用三台电脑和局域网络连接,拼接出26个知名的缩写单词,如BBS、SOS、GDP、VIP等,用乒乓球的互动方式以及象征意义,表现娱乐和消费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力。CMoDA对数字艺术作品孵化的另一个含义是从这些作品中挑选适用于商业环境的用做市场化开发。杨磊说,现在的商业品牌需要很多创意类的项目,《字母乒乓》这件作品可以与品牌合作成为公共空间的互动环节。
数字艺术与创意技术
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多个领域的合作,往往创作周期长且花费不菲,从创意到落地实现中也面临缺乏技术支持的困境。CMoDA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技术团队与有潜力的艺术家进行撮合,通过《化身世外》这样的孵化展帮助艺术家提升作品的质量与水平,并得到锻炼。
杨磊说,国外已经有“创意技术”的概念和“创意技术师”的职业, 是工程师,但他们懂得如何在技术基础上与创意结合来生产新的具有附加值的东西。数字艺术创作的背后往往也存在许多的技术创新,以《字母乒乓》为例,这件作品用到了大量的单片机和控制技术,也许可以满足某IT公司的创意需要。此外,数字创作对技术的要求也会刺激技术的发展,例如这个展览就暴露出某些技术的不足,比如说原来的一个单片机只能控制一个像素,那单片机就会死掉或疯掉,这就对电子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CMoDA做的就是把创意技术融合起来,在创意的带动下,新的技术也许就会应运而生。
今天的人类社会几乎全面被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所掌控,在这种趋势下,数字艺术也许将成为未来的艺术主流,它的价值正在被不断地发现和重视。中国的数字艺术的发展,需要更多CMoDA这样的机构以及更多“孵化”式的支持。
2013年4月14日,《化身世外2.0》数字艺术创作孵化展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CMoDA)举行。展览名称中的“2.0”意味着这已是第二个“化身世外”的展览,是继2011年末CMoDA 的开馆展《化身世外》之后进一步探讨数字文化背后的数字生产和数字消费
“化身”的诱惑
说起“化身”,不禁让人想起《阿凡达》,因为“阿凡达”正是“化身”的英文Avatar的音译。借助阿凡达,人类变身成为能力超群的另一种生物,得以在遥远的外星球开启超越想象的冒险旅程。人类对“化身”的想象源远流长,无论是庄周梦蝶、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还是蜘蛛侠、钢铁侠,再到网络的“第二人生”、QQ秀、角色游戏等,我们总是渴望超越平凡的肉身,拥有更强大甚至无所不能的能力。化身是我们对身体的想象和欲望表达,也正是各种游戏或网络社区等商业模式长盛不衰的深层次原因。微软新推出的Avatar Kinect这样的体感技术将进一步消弭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正因为如此,“化身”也被本刊选为2013年技术商业展望中的关键词之一。
“化身”可谓是人类的终极梦想,“化身世外”也是CMoDA执行馆长、策展人杨磊对中国数字艺术的一种思考总结,他从数字艺术的角度将“AVATAR”分解为三大关键要素:AV是Audio Visual的缩写,指视音频,这是“化身”与“世外”存在的数字场域;AT(@)表示地点和方位,代表着“化身”与“世外”的现场;AR则是Advance Reality(进阶现实),这是杨磊创造的概念,指在数字场域与物理现场相结合的增强现实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虚拟与现实共同构成的混合形态。这三个要素使虚拟现实混合互动形成“化身世外”(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化身”超越了传统“主体”,“世外”超越了传统的“环境”,成为“超主体”与“超环境”的新体验。杨磊认为,AV、AT、AR 决定“化身”生来就属于“世外”,这点在数字艺术中得到印证。
本次展览中的每件数字艺术作品都身兼AV、AT、AR这三个维度中的一个或多个。《声音山脉—事物无尽》是典型的AV类作品,由中国的多媒体视觉团体Hibanana和声音艺术家甘健共同创作。这件声音影像装置作品基于声音触发视觉的创作概念,重视听觉与视觉的同步性和双重体验。始终连绵不绝的嗡嗡声似乎是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的脉搏,而屏幕上抽象而连续的波纹状图形随着声音不断向前涌动,如同现代社会无尽的欲望蔓延。作品《虚拟光合》是一件互动作品,当观众走到特定区域,红外摄像头会感知观众的移动,将其模拟成光源体,在其照射下使得荧幕中的几何图形实体化,并产生不同的变化模式。这件作品由艺术家项砚冬和穆磊合作完成,前者负责创意及技术实现,后者负责视觉部分。作品意图通过一个“虚拟光合”,尝试和虚拟世界进行一个直接对话,打破人们日趋过度依赖计算机等数字媒体的现状。按照杨磊的解释,《虚拟光合》不仅是在现场进行一个互动,而且还把观众投射到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去,这是非常进阶现实的体验。而费俊和Judith Doyle正在进行中的合作项目《姿态云》,则是一个同时包含了这三个维度的作品,它通过一个AV的环境把观众的现场(AT)动作捕捉,AR在于它实现了穿越北京和加拿大两个时空进行交流。
“孵化”数字艺术作品
本次小型展览共有10件展品,绝大多数都是由中国艺术家创作。据CMoDA展览部经理高雅的介绍,此次展览主推中国艺术家,而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仍处在一种发展过程中—这是被称作“孵化展”的原因。
杨磊在数字艺术方面有近10年的策展经验,曾经担任过上海电子艺术节的策展人。在他看来,中国的数字艺术还非常的小众,在发展上停滞不前。刚毕业的年轻一代因为生活的压力,很少有人在做纯数字艺术的东西。除了老一代的数字艺术家外,目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水平还不行,这就是为什么CMoDA要办孵化展的目的。作为国内首家数字艺术馆,CMoDA除了专门展示和推广数字艺术这个新兴的艺术门类之外,也采取一系列举措来扶持国内数字艺术的发展。孵化展为年轻一代的数字艺术创作者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实现艺术的想法,即使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作品也可以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即使作品提升后跟国际高水平的作品仍有很大差距,也要给作品进一步演进的机会,进而可能走向国际舞台,并寻找到商业合作的机会。
经过公开展览,可以检验它在展陈、视觉或技术稳定性方面是否存在问题,继而做出更为完善的升级版本。以《人体钢琴》为例,这是一个集视频、音乐、物理交互于一身的多媒体交互设计系统,用乐高玩具模型作为造型材料。它以“运动与健康”为主题,让观众在得到锻炼的同时,还可以体验挥手奏乐的乐趣。这件作品是北京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于珊和宫雪的毕业创作,曾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但它最初作为一个毕业创作,在展陈方面还显得比较粗糙,例如它的音箱和视频主机原本都是裸露在外面的,CMoDA的专业技术人员想办法把它放到了乐高模型的内部,然后又在模型上面开了一个洞供散热用。经过这样的改造,作品的外面就没有乱七八糟的裸露器材,视觉效果更为完整。
不同于对《人体钢琴》的完善,《字母乒乓》则是一件由CMoDA和数码声音视觉艺术家刘一纬、程序员兼硬件设计师肖文鹏合作的作品。在这件互动声音灯光装置中,乒乓球桌是一个声音震动传感器,球敲击桌面时触发灯箱字母的图形运动,并同步控制音乐的随机变化。三组灯箱装置使用三台电脑和局域网络连接,拼接出26个知名的缩写单词,如BBS、SOS、GDP、VIP等,用乒乓球的互动方式以及象征意义,表现娱乐和消费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力。CMoDA对数字艺术作品孵化的另一个含义是从这些作品中挑选适用于商业环境的用做市场化开发。杨磊说,现在的商业品牌需要很多创意类的项目,《字母乒乓》这件作品可以与品牌合作成为公共空间的互动环节。
数字艺术与创意技术
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多个领域的合作,往往创作周期长且花费不菲,从创意到落地实现中也面临缺乏技术支持的困境。CMoDA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技术团队与有潜力的艺术家进行撮合,通过《化身世外》这样的孵化展帮助艺术家提升作品的质量与水平,并得到锻炼。
杨磊说,国外已经有“创意技术”的概念和“创意技术师”的职业, 是工程师,但他们懂得如何在技术基础上与创意结合来生产新的具有附加值的东西。数字艺术创作的背后往往也存在许多的技术创新,以《字母乒乓》为例,这件作品用到了大量的单片机和控制技术,也许可以满足某IT公司的创意需要。此外,数字创作对技术的要求也会刺激技术的发展,例如这个展览就暴露出某些技术的不足,比如说原来的一个单片机只能控制一个像素,那单片机就会死掉或疯掉,这就对电子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CMoDA做的就是把创意技术融合起来,在创意的带动下,新的技术也许就会应运而生。
今天的人类社会几乎全面被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所掌控,在这种趋势下,数字艺术也许将成为未来的艺术主流,它的价值正在被不断地发现和重视。中国的数字艺术的发展,需要更多CMoDA这样的机构以及更多“孵化”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