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自发性复发性出血:病案报道1例及文献回顾

来源 :骨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angs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膝关节自发性复发性出血非常罕见,主要发生于合并骨关节炎的高龄人群。这类血肿最早由Wilson[1]报道,其认为滑膜炎症是出血的原因,因此滑膜切除术即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案[2-3]。然而,Kawamura等[4]在1994年报道了5例伴有外侧半月板后角退变性撕裂的膝关节自发性出血病人,在经过关节镜下撕裂半月板切除术后,这5例病人均未出现复发,从而证实,膝关节自发性复发性出血来源于外侧半月板后角的周围动脉。
其他文献
疼痛作为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早年对疼痛的研究多集中于感觉层面,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痛厌恶情绪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生理机制,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边缘系统中前扣带回(ACC)是痛厌恶情绪激活的主要脑区,而针刺对痛厌恶情绪的调节涉及ACC脑区各类信号通路,如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通路、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Mζ-谷氨酸受体1通路;包含多种生物分子,如阿片肽受体、神经肽S及其受体等;并在细胞层面通过ACC内小胶质细胞参与针刺的调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行钻孔引流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2月盐城市中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钻孔引流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98例,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每天1次,疗程2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每天1次,持续治疗至术后2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
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是骨科的常规手术,内固定作为该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目的是维持骨折断端的复位。现阶段临床上使用的接骨板和螺钉系统大多数采用金属材料通过传统工艺制备而成,因其缺乏个性化外形且不具备降解性能,常常难以匹配特殊形态的骨折部位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可降解材料结合增材制造技术有望解决以上问题,其可赋予接骨板个性化外形和降解性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目前可降解个性化接骨板的制备和临床试验流程在国内外均缺乏统一认识和标准。因此,本共识专家组经过多轮讨论,以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接骨板为例,从可降解个性化接骨板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死各向异性分数(FA)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27例.对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单胎、足月、头位妊娠初产妇198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98例和对照组100例。电刺激组产妇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经皮穴位电刺激曲池和合谷,每小时刺激1次,每次30 min,直至分娩结束。对照组产妇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相同穴位处连接电极但不予电刺激。测量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后1、2、3、4、5 h及分娩时的鼓膜温度、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并评估产时发热率。测定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后2 h及分娩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
目的应用跟骨骨折CT影像资料建立跟骨内部骨缺损的数字化模型,并进行相关参数的测量,为术中是否需要植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9年于我院进行检查的62例(66足)跟骨骨折病人的CT影像资料,其中男54例,女8例,年龄为(49.0±12.7)岁(27~79岁)。应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虚拟复位,还原跟骨外形,分离内部骨缺损,测量骨缺损的形态学参数,进而分析不同Sanders分型间骨缺损的差异。结果本组病人跟骨骨折复位后,内部骨缺损体积为(2419.69±1371.26)mm~3,高
皮肤微生态与免疫系统终生相互作用,生理状态下皮肤微生态处于动态平衡.皮肤表面理化性质相同部位的菌群可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生理及疾病状态均存在菌群动态
目的: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临床症状、活动耐量和急性加重风险的影响。方法:COPD患者随机分为TEAS组25例及对照组24例。TEAS组患者于双侧肺俞、定喘、足三里、脾俞实施TEAS治疗,每次40 min,隔天1次,4周为1个疗程,每3个月治疗1个疗程,共4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在相同穴位上安置TENS电极但不通电,其余治疗措施与TEAS组相同。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1年后记录患者肺功能(FEV1%、FVC%)、临床症状CAT评分、6 min步
目的分析儿童跟骨骨髓炎病例特点,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治疗的12例儿童跟骨骨髓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9个月~15岁,平均8.8岁;左侧9例,右侧3例。7例无诱因,5例有外伤史。就诊前病程大于1周7例(58.3%),12例就诊时均有足跟疼痛、跛行,5例发热。12例均有足跟肿胀压痛,9例局部皮温高。5例入院时白细胞升高,7例C-反应蛋白升高,9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例血培养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脓培养阳性(3例金黄色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T细胞亚群、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从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调节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4例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灸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术后抗感染、补液等常规治疗,针灸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上巨虚、照海平补平泻,于针柄套置燃烧的艾条,留针45 min,于术后第1天开始,1次/d,持续15 d。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