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 要 】目前,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是否该扩展课外阅读这个问题困扰着教师、学生和家长,大家意见各不相同。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和拓展视野,已经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我曾在家长会中向家长提出了“配合语文学习,开展课外阅读”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确实有家长对开展课外阅读持怀疑的态度:“课本上的知识足够我们学的了,课外阅读不是增加我们的负担吗?”针对这种错误认识,我先指出由于课堂上受到时间进度的限制,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如果及时适量地加强课外阅读,就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接着,我强调说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获得了在有限的课堂中无法满足的广博知识,同时又充实了思想完善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写作起来就能洋洋洒洒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 关键词 】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能力的提高 语文素养的积累
根据当前的教育实际情况和课改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多学生的课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新课标中各个年段也具体的要求:例如:低段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中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事实也如此,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信息社会里尤其是这样。首先,正确的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不会影响课内语文学习,反而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巩固课本教材上的知识,语文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学语文的根只有扎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扎在中外名著中,从中汲取精华,加以生发,才能有所收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能使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的,唯有书籍;能使人接过前人的棒传至后人,以至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还是书籍;能使人晓事明理,化解因面临各种矛盾而焦虑的,主要的也是书籍。从某个特殊角度讲,书籍与人生可以说是同一概念,要想有丰富的人生,就得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的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界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也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或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大多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著名作家王蒙也曾说:“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行,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其次,写作需要阅读,阅读能发展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情感,阅读的情景会激活人的不同体验,让人生成个性化的感悟。恰恰好现今我们倡导作文的个性化表述。什么是个性化表述?个性化表述是一个内容和形式统一下的概念,它的内核,一个是“真”: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一个是“特色”:是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是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是自己眼中的外部世界,是能承载这些内容的独特的言语传递。而这个“真”“特色”依赖于作者本身的丰富——情感的丰富,认识的丰富,体验的积累和扩展。作文本该去陈述什么,显示什么,传递什么,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识中,作文仅是像数理化一样的作业,希望有一个套路,然后找一些东西填充。因为应试,更有空的假的充斥其中。选择阅读,就是选择感悟和体验。文字形成的空间远不止文学,它的世界很大,很丰富。在目前学生生活接触面普遍较窄,缺乏更丰富多彩的第一性的生活感受的情况下,阅读是写作个性化的最好的策动,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在学生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就在于向文学艺术求援,力图从那里借取创新的激发点,激发起匪夷所思的想象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这段话道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特别是构思上的巨大援助力。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是行之有效的,那么如何把课外阅读推向深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端正阅读态度。
在提倡学生重视课外阅读的同时,我也发现一些学生沉湎于笑话或卡通漫画,课外读得津津有味上课还欲罢不能以至于偷看小说,将课堂上应学的知识和老师的要求置之脑后全然不顾。对学生来说,如果不问看书的时间场合、不管书的内容、品质,而一味强调课外阅读,这不仅不利于学习还会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课外阅读要适时、适量、更要保质。
为了给学生正面的引导,我结合课本中的篇目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根据不同年级段给学生选择不同的书目和类型,低段是我带着孩子们读绘本,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通过阅读将家校合作再次掀起高潮,将课外阅读美好种子播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上了三年级,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给学生们选读了《绿野仙踪》、《夏洛的网》、《苹果书上的外婆》等世界儿童名著。不仅让学生读,而且老师编写导读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做好读书笔记。没想到上课时,学生发言踊跃,连平时腼腆的学生也能侃侃而谈,效果出奇的好。可见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正加深了,对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品读的欲望和热情,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当然课外阅读也并不一定都依托在课外进行,课堂上老师可以以 适当的方式,或者在不定的时间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读的文学作品,朗读给他们听也行。可以说,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是一种母子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高度统一的。这种立足课内带动课外的方式不仅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二、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读物,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甚至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旦思想内容不健康的书籍侵占了学生的大脑,就会腐蚀他们的灵魂,更不用奢谈对学习有多少帮助了!所以老师要做大量的沙中淘金工作,把书海中的精华推荐给学生,在讨论举例中帮助学生鉴别好坏,进而有计划地针对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给他们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比如我除了要求学生平时阅读的选定名著外,还向他们推荐了《文学品析》、《经典美文》等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杂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 有了阅读兴趣和有了好的书刊读物以后,怎么去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呢?我觉得一方面要对他们的课外阅读加以鼓励,另外一个方面不妨采取一些主题阅读的方式深化课外阅读。比如,一学期老师可以提两到三个相关的主题,如友谊、亲情、环保等相关专题,让学生们在课余自行选择阅读书籍,老师在合适的时候举行主题读书的报告会,并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理出讨论的主题方向,另外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勤于动笔、做好摘抄笔记,将好词好句、警句格言分类整理。我告诉学生,好书不厌百回读,要经常翻阅自己的笔记,随时补充修正;其次我要求好的学生对自己读过的文章篇篇都写些点评笔记,逐渐培养点评鉴赏能力;并且每个星期利用一堂课的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朗读他们的心得感受,优秀的读后感在墙报上定期展出,或者在我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供学生学习交流。通过这些方式,许多学生养成了先读后感的好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 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让学生汲取知识,养成正确、健康高尚的思想素质,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几年来的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学生要读得多而博,老师要讲得少而精,其中课外的阅读尤其显得重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小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及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语文教师一定不能轻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标(2011版)
【 关键词 】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能力的提高 语文素养的积累
根据当前的教育实际情况和课改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多学生的课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新课标中各个年段也具体的要求:例如:低段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中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事实也如此,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信息社会里尤其是这样。首先,正确的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不会影响课内语文学习,反而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巩固课本教材上的知识,语文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学语文的根只有扎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扎在中外名著中,从中汲取精华,加以生发,才能有所收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能使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的,唯有书籍;能使人接过前人的棒传至后人,以至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还是书籍;能使人晓事明理,化解因面临各种矛盾而焦虑的,主要的也是书籍。从某个特殊角度讲,书籍与人生可以说是同一概念,要想有丰富的人生,就得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的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界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也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或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大多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著名作家王蒙也曾说:“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行,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其次,写作需要阅读,阅读能发展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情感,阅读的情景会激活人的不同体验,让人生成个性化的感悟。恰恰好现今我们倡导作文的个性化表述。什么是个性化表述?个性化表述是一个内容和形式统一下的概念,它的内核,一个是“真”: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一个是“特色”:是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是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是自己眼中的外部世界,是能承载这些内容的独特的言语传递。而这个“真”“特色”依赖于作者本身的丰富——情感的丰富,认识的丰富,体验的积累和扩展。作文本该去陈述什么,显示什么,传递什么,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识中,作文仅是像数理化一样的作业,希望有一个套路,然后找一些东西填充。因为应试,更有空的假的充斥其中。选择阅读,就是选择感悟和体验。文字形成的空间远不止文学,它的世界很大,很丰富。在目前学生生活接触面普遍较窄,缺乏更丰富多彩的第一性的生活感受的情况下,阅读是写作个性化的最好的策动,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在学生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就在于向文学艺术求援,力图从那里借取创新的激发点,激发起匪夷所思的想象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这段话道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特别是构思上的巨大援助力。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是行之有效的,那么如何把课外阅读推向深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端正阅读态度。
在提倡学生重视课外阅读的同时,我也发现一些学生沉湎于笑话或卡通漫画,课外读得津津有味上课还欲罢不能以至于偷看小说,将课堂上应学的知识和老师的要求置之脑后全然不顾。对学生来说,如果不问看书的时间场合、不管书的内容、品质,而一味强调课外阅读,这不仅不利于学习还会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课外阅读要适时、适量、更要保质。
为了给学生正面的引导,我结合课本中的篇目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根据不同年级段给学生选择不同的书目和类型,低段是我带着孩子们读绘本,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通过阅读将家校合作再次掀起高潮,将课外阅读美好种子播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上了三年级,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给学生们选读了《绿野仙踪》、《夏洛的网》、《苹果书上的外婆》等世界儿童名著。不仅让学生读,而且老师编写导读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做好读书笔记。没想到上课时,学生发言踊跃,连平时腼腆的学生也能侃侃而谈,效果出奇的好。可见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正加深了,对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品读的欲望和热情,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当然课外阅读也并不一定都依托在课外进行,课堂上老师可以以 适当的方式,或者在不定的时间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读的文学作品,朗读给他们听也行。可以说,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是一种母子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高度统一的。这种立足课内带动课外的方式不仅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二、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读物,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甚至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旦思想内容不健康的书籍侵占了学生的大脑,就会腐蚀他们的灵魂,更不用奢谈对学习有多少帮助了!所以老师要做大量的沙中淘金工作,把书海中的精华推荐给学生,在讨论举例中帮助学生鉴别好坏,进而有计划地针对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给他们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比如我除了要求学生平时阅读的选定名著外,还向他们推荐了《文学品析》、《经典美文》等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杂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 有了阅读兴趣和有了好的书刊读物以后,怎么去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呢?我觉得一方面要对他们的课外阅读加以鼓励,另外一个方面不妨采取一些主题阅读的方式深化课外阅读。比如,一学期老师可以提两到三个相关的主题,如友谊、亲情、环保等相关专题,让学生们在课余自行选择阅读书籍,老师在合适的时候举行主题读书的报告会,并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理出讨论的主题方向,另外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勤于动笔、做好摘抄笔记,将好词好句、警句格言分类整理。我告诉学生,好书不厌百回读,要经常翻阅自己的笔记,随时补充修正;其次我要求好的学生对自己读过的文章篇篇都写些点评笔记,逐渐培养点评鉴赏能力;并且每个星期利用一堂课的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朗读他们的心得感受,优秀的读后感在墙报上定期展出,或者在我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供学生学习交流。通过这些方式,许多学生养成了先读后感的好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 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让学生汲取知识,养成正确、健康高尚的思想素质,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几年来的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学生要读得多而博,老师要讲得少而精,其中课外的阅读尤其显得重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小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及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语文教师一定不能轻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标(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