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灶形态与可能发病机制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m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灶形态与脑卒中可能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48例连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ICA)系统脑梗死,DWI显示相应MCA供血区责任病灶,根据血管及心脏检查将患者分为ICA病变组、MCA病变组、ICA+MCA病变组、心源性栓塞组(CE组)及检查结果阴性组(NR组).将梗死灶形态分为单发和多发,前者按部位分为:穿动脉梗死灶(PAI)、皮质支梗死灶(PI)、分水岭梗死灶(BZ)、大面积梗死灶.结果 MCA供血区的梗死灶形态可分为12种;不同病变所致脑卒中的梗死灶形态存在差异(χ2=55.88,P=0.004).但在MCA组、ICA组、MCA+ICA组及CE组中,未发现各自特异的梗死灶形态,仅PAI更多见于MCA组;与NR组相比,ICA组患者中更多出现PAI伴PI(7/27,χ2=6.61,P<0.05),而MCA组和CE组均未见特征性的梗死灶形态.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梗死灶形态亦存在一定关联,重度ICA病变更多地表现为PAl伴PI(5/16,χ2=7.32,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发PAI伴BZ(4/30,χ2=5.59,P<0.05)及PAI伴PI和BZ(6/30,χ2=6.41,P<0.05).结论 MCA供血区内的梗死灶形态与其颅内动脉病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揭示脑卒中发生的不同机制,可能与动脉-动脉栓塞、灌注不良有关;我们以检查结果阴性患者为对照比较,尚不能完全揭示MCA供血区内的梗死灶形态和与脑卒中的不同机制之间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前服用阿司匹林的风险和获益。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老年(>65岁)单纯首次择期OPCAB术患者1 501例,平均年龄(71.1±4.2)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者直至手术前5 d内369例(服药组),术前停用阿司匹林5 d及以上1 132例(停药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预后的差异,引入倾向指数回归
期刊
目的观察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Longa线拴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大鼠缺血区脑皮质中FKN的表达。结果正常脑皮质中FKN少量表达(37.03±6.28)个,缺血再灌注3 h组FKN表达升高(48.58±7.29)个(P<0.0
目的 按照国家和国际治疗指南,评估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治疗状况.方法 2006年7月1日至11月30日在全国62家医院前瞻性地收集诊断为新发急性脑卒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所有成人(≥15岁)病例的治疗用药数据.结果 筛查了13 038例患者,其中符合入组标准的6416例,缺血性脑卒中74.5%(47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发病到医院时间平均为20.0 h(3.8~59.0 h),发病3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先兆症状的发生比例、临床表现,为正确诊断治疗癫痫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研究1028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癫痫患者的先兆发生率、临床表现、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结果.比较伴或不伴先兆的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脑电图、神经影像学的差异以及腹部先兆在颞叶内外侧癫痫出现比例的差异. 结果 部分性癫痫725例,484例(66.8%)出现先兆;全面性发作者303例,无一例
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可引发抑郁症状,甚至引起抑郁症,如脑卒中后抑郁、癫痫后抑郁,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病可合并多种抑郁症状或与抑郁症共病.目前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集中于继发或伴发抑郁症状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防治方面的研究.近年国外研究显示,抑郁症状亦可增加多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痴呆、癫癎、PD)的患病风险,并使之预后变差.然而迄今国内还未见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报道,现综述国外在此方面的
期刊
目的 分析颅内真菌性肉芽肿(ICFG)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提高对ICFG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ICF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ICFG成人患者,其中有颅脑外伤史1例,糖尿病及长期与鸟类接触史1例;均以头痛、呕吐起病,伴低热、颅高压以及局灶性神经体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征 性表现;颅内肉芽肿多发,且位置深在,累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