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加强中小学的人文教育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g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明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他们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衰。因此,亟需加强中小学的人文教育。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进步,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可供享受的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和平等;但同时又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道德的滑坡等问题。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青少年学习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少数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消磨时光。
  学校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过早实行文理分科,看重考试成绩,忽视课程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亟需加强中小学的人文教育。
  加强人文教育已经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正如美国前教育部长贝纳特所说:“人文学科告诉我们,我国及其他文明世界的男男女女是如何设法对付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的。那就是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某些文化为什么繁荣?又为什么衰落?”“人文学科能够有助于产生一种社会的精通感。”
  人文教育也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我国历来重视伦理教育和文史知识的教育。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不论是学理科的还是学工科的,都有深厚的文史根底。正是这种文化底蕴使他们具有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从而攀上科学的巅峰。
  在中小学加强人文教育,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有所缺失。科学课程只教给学生死的知识,不告诉学生科学的价值;人文课程只教给学生空洞的道理,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不会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的各种现象。
  要改变“重理轻文”的思想。高中过早的文理分科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然,有一种意见认为,文理分科是“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早期接触专业知识。但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并非都是喜欢文科的学生才选学文科,往往是理科不太好的学生选学文科。这样不仅降低了对文科学生理科的要求,也消弱了对理科学生的人文教育。因材施教应该在文理兼顾的前提下由学生选学喜爱的课程。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基础包括文理各科,基础扎实了,将来就有发展后劲。
  要改变重知识轻价值的教育。其实任何学科都具有人文精神。科学在本质上是一项人文事业。科学的价值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科学技术的创造归根结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促进人的发展;科学研究所要求的创新精神、严谨态度、团队精神等都充满着人文精神。因此,学校在教学中要挖掘学科的文化内涵。除了加强文科、艺术等人文学科教育外,在其他学科课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中小学人文教育要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精神。学校要在一切活动中贯彻这种精神。加强学校的人文教育并非简单地增加人文学科的课时,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要有这种意识,学校老师时时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心上,在学校各种活动中贯彻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人文教育。
  (责任编辑 潘静波)
其他文献
GDF 为双组份聚酯漆,是一种涂料新品种。文章介绍了涂饰聚酯的主要设备、工艺参数及具体的加工工艺过程。
据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消息,临近开学,铁路部门近日回应因疫情未返校学生证无注册章的问题:临时调整学生票查验规则,在2020年9月30日之前暂不查验学生证本学期注册章,允许学生
思想政治认同是新时代我国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高大学生对我国政治思想的认同感,能够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但是随着信息全球化的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着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教育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家庭教 育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小
根据水泥混凝土材料的内部微结构,运用损伤力学知识,建立了水泥混凝土损伤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受高压水射流作用的损伤模型进行等效应力仿真分析,再结合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得
通过调整轧制工艺,采取相应的加热工艺及对Φ650mm×1/Φ550mm×1/Φ550mm×4半连轧生产线的孔型系统的重新设计、优化,莱钢成功开发了采用260mm×300mm大断
汉中路站智慧车站试点是上海轨道交通智慧车站实践体系中的首个换乘车站案例。该试点建设聚焦了“客运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三类核心业务,从提高车站设施设备智能化水
广东省广州市第三中学建校于1863年,前身是圣心中学和明德女中两所教会学校,至今已有154年历史,是广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学校于1952年定名为广州市第三中学,1978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