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的网络江湖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fso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档案·周鸿祎】
  1995年7月进入方正集团,历任部门经理,事业部总经理,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1998年10月创办国风因特软件公司“3721网站”;2004年3月出任雅虎中国区总裁;2005年8月,宣布离开雅虎中国成为IDG VC投资合伙人;2006年2月成立天使投资基金;2006年3月出任奇虎公司董事长。
  
  36岁的周鸿祎是中国IT业最复杂、最有趣、最另类的人物之一。
  周鸿祎与中国互联网若干重大事件同在。他打造了最早赢利的搜索引擎;为了生存,他不惜与权威机构翻脸;他是员工眼中的冷血老板,投资家的宠儿、业界最活跃的合作者之一;他曾愤然回击“泼脏水”,也曾反躬自省,发起打击流氓软件的运动,并同旁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马云系”肉搏……
  仗剑天下,毁誉由之。这个“喜欢做令狐冲”的家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初涉江湖:遇“贵人”闯过难关
  
  周鸿祎出生于1970年10月,籍贯湖北。幼时跟随从事测绘工程技术工作的父母迁居河南,并在河南一直生活到高中毕业。中学时,周鸿祎就呈现出“牛人”迹象,多次在全国物理、数学竞赛中获奖。由于父母工作的便利,他很早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不懂什么编程,就是觉得好玩。”
  1992年,周鸿祎被保送西安交大读研究生。读研期间,他“不务正业”,编过游戏、杀毒软件。为了卖自己的产品,他还开过两家小公司,并招聘人手准备在全国“自建渠道”,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创业受挫让我明白自己欠缺的东西很多。我决定先进大公司,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
  1995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周鸿祎加入了方正集团,从程序员做起,由项目主管到部门经理、事业部总经理,最后做到方正研发中心副主任。
  1997年10月,周鸿祎成功地组织开发了中国第一款自主版权的互联网软件——方正飞扬电子邮件。由于互联网不属于方正的主营业务,他再度萌发了走江湖的念头。
  1998年10月,周鸿祎成立国风因特软件公司,技术团队来自方正。公司网站就叫3721,“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意思。新公司最初只有5个人。周鸿祎和同事找了套便宜房子,像美国的车库时代那样,自己做饭,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几十万元很快烧完。此时周鸿祎刚推出“中文网址”(网络实名前身),还不明白怎么才能挣到钱。回忆往昔,周鸿祎感慨:“最可怕的是事业突然死亡。3721曾经走在生死线上,那种感觉比死亡还恐怖。”
  1999年7月,周鸿祎遇到了“贵人”——IDG高级合伙人王功权。王功权给他投了25万美元。有了钱,周鸿祎的路子宽广起来。国内IT业一家著名媒体将其作为封面人物进行报道:“周鸿祎和他的3721网站从互联网创业新生代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中国互联网经济备受关注的一个。”2000年年初,3721进行第二轮融资,获得三家风险投资的200多万美元。
  
  以牙还牙:与CNNIC翻脸死磕
  
  “周鸿祎够狠、够义气、够聪明、够有钱,他是我所见过的网络界最有个性的人物。”IT写作社区创办人刘韧对周鸿祎如此评价。
  周鸿祎的“狼性”体现在敢与CNNIC(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撕破脸”。在网络业,这个机构带有官方色彩。
  3721网络实名是从中文网址发展起来的收费服务,与CNNIC 的业务存在交集。2001年7月,双方谈判破裂。CNNIC联手微软发布竞争性的“通用网址”,随后表示网络实名业务“法理”上有问题,应该由官方机构来做。
  作为一个钱袋被人相中的小企业主,周鸿祎没有了退路。他发布“严正声明”,一遍遍向媒体陈述自己生存的合法性,讲到“上当经过”,甚至因愤怒而哽咽。虽然这场口水战打得大家后来都捂住了耳朵,但企业传播自己观点的效果巧妙地达到了。
  尽管让人觉得“小气”,而且没有给官方留面子,但周鸿祎通过申诉保全了自己的企业。虽然3721、CNNIC 都想取缔对方,但信息产业部召开听证会后采取了息事宁人、无为而治的做法。而周鸿祎没被吓住,也没被“捂死”,得以坚持下去,继续寻找全面赢利的机会。
  爱恨情仇还没有结束。2003年“非典”时期,周鸿祎戴着口罩做巡展,到了一地拉开口罩就骂CNNIC是“非法机构”,结果不咸不淡地吃了场官司。
  周鸿祎记性不错,他不推崇“恕道”。“商业上还是合作为上,这是一个原则;但当时CNNIC 不是收保护费就能满足的,它要把我的生意变成他的,这就是原则问题。”若干年后他仍对记者强调:“原则面前没办法让步”。
  
  胼手胝足:变身“办公室暴君”
  
  周鸿祎曾经说过:竞争对手是自己的磨刀石。其实对员工来说,他亦如是。
  


  周鸿祎喜欢绝对控股企业,以工作狂的姿态施行高压统治。他成天把网络实名摆弄来摆弄去,总能找到新的功能、合作者和目标,然后凶猛地推行,要求“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周鸿祎善于随时监控各部门流程,不辞劳苦。他不喜欢上班时间开会,因为他觉得那样耽误工作,是“集体偷懒”,于是大家经常折腾到半夜;他妹妹曾负责客服,会上常被轰炸,被周鸿炜训斥到眼圈发红。
  “早期融资规模太小。没有钱你就不能承担得起错误,可能一个错误就会让企业整个翻了,对不对?企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一直在为生存而担忧。”时过境迁,周鸿祎反省:“当时的心态也不是特别好,因为生存压力大,对团队、员工和自己的压力都比较大。”
  在员工看来,除了工作上苛刻以外,这家伙机敏、幽默,不难相处。周鸿祎有个能喷水的遥控坦克,数次袭击过推门进来、忐忑不安的员工。后来有人说他是“办公室暴君”,他才把坦克藏起来了。
  
  洗心革面:土鳖难变海龟
  
  熬过了互联网低潮,自建销售渠道,成为3721走向赢利的突破口。周鸿祎的买卖越做越大。到了2003年年底,他把年收入近两亿元人民币的3721 标价1.2亿美元卖给雅虎。接下来又收编了雅虎中国,由此时算起,这只“土鳖”深入敌后,当了两年的“海龟”。
  周鸿祎转身当了雅虎中国总裁,从创业者变成了外企经理人。在雅虎中国,他拍桌子、骂娘,喝高了还摔坏了门牙。但周鸿祎并非多愁善感的人。“离开的人是因为不适应变化。”他简单地总结。面对媒体,周鸿祎开始谨言慎行,按照外企的套路办事。
  2004年,周鸿祎实现了雅虎中国历史上首次赢利。现金收入超过4000万美元,毛利接近1000万美元,同时把一搜和1G 邮箱做起来了。
  虽如此,周鸿祎还是无法改变一切。雅虎中国全部业务就靠3721 挣的钱养活,由于考核指标全部是利润,周鸿祎做得越多就越削弱利润,非常矛盾。到2005年,百度上市、Google进入,门户压力日增……仗是打不下去了。2005年8月,周鸿祎宣布辞去雅虎中国总裁,在两年协议期未满时离开,随后成为IDG VC合伙人。外界估算周鸿祎得到3721 最终卖价的六成——超过5000万美元。
  与此同时,雅虎掏出10亿美元,阿里巴巴将其业务与雅虎中国合并。马云称该事件为“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
  
  反躬自省:消灭流氓软件
  
  离开雅虎中国使周鸿祎正式解脱束缚、获得了自由。掌握着不大不小的资金,带着追随他的“兄弟连”,周鸿祎又准备在IT江湖上兴风作浪。
  从投资奇虎来看,周鸿祎不算刻薄寡恩之人。
  周鸿祎出任奇虎董事长是在2006年3月。这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一干人等曾追随周鸿祎多年。在搜索领域,奇虎一出生就会走路。周鸿祎曾经表示:“过去的员工彼此合作过,比较了解。我肯定会帮他们。但我只是教练,公司能不能做好,还要靠他们自己。”
  当年出手3721、失去上市机会,企业中高层难免利益受损。如今兄弟们“啥也别说了”,机会在自己手里。奇虎就像“2.0版3721”,股权结构更加均衡。奇虎于2006年3月获得了红杉资本、鼎晖、IDG、Ma-trix以及周鸿祎联合投资的2000万美元,8个月内完成两轮融资,注入三笔资金。
  随着“兄弟连”招兵买马,扩充成了“独立团”,生性好斗的周鸿祎杀了个回马枪。
  这一枪打的是“流氓软件”。2006年7月,奇虎推出“360安全卫士”,亮出了把流氓软件一锅端的“灭绝大法”。直打得鸡飞狗跳,圈内外为之震动。
  在最短时间内,“两只中国虎”掐上了架。由于雅虎中国软件名列“清理对象”榜首,战争迅速升温。其实周鸿祎、马云的个性颇有相似之处,但是双方还是义无反顾打了起来。阿里巴巴集团的声明用了三个“永远”、四个“所有”来表达情感,令观者瞠目结舌。
  发动清除流氓软件运动是“义举”,对周鸿祎本人也意义重大。
  早在2001年年初,周鸿祎首创“插件安装”,成为中文IE 插件的先行者。由于锁定了庞大的用户群,3721的做法被大面积效仿:门户掀起了插件第二波高潮,纷至沓来的还有百度搜霸、易趣、淘宝、中搜……
  插件是“双刃剑”,最终发展到搞乱浏览器、陷于缠斗,令用户头痛不已;企业被“潜规则”卷入欲罢不能的恶性循环。“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顶着“流氓软件之父”的帽子,周鸿祎自然不好受。如今亲手刺破这只“大痦子”、摧毁潜规则,他清算了中国网络业一段历史,也实现了创业以来最彻底的转身。
  
  一心二用:布局点面结合
  
  如今的周鸿祎同时在做创业、投资两件事。“我一直做的是天使投资的事:看早期项目、作判断。”他宣布:“我现在是天使投资人。”
  


  “天使投资”指帮助企业迅速启动的第一批投资人。回报率可能比较高,但金额不大,一般不谋求控制。天使投资是风险投资的初始阶段。IDG就曾孵化过不少中国互联网企业。
  可是,奇虎公司摆在那里,周鸿祎不可能不管,做创投也许只是非常时期打掩护的幌子。再者,天使投资如同撒胡椒面,虽然花钱少,也是有压力的。要是个“浪投手”,像火箭队外线那样经常来个十投九不中,岂不成了“献爱心、送温暖”?
  2007年1月,Google与迅雷宣布战略合作,从侧面验证了周鸿祎作为天使投资人的眼光。如今拥有成熟团队的奇虎是“点”,启动中的迅雷们是“面”。点面结合,周鸿祎对布局搜索引擎可谓不离不弃,心向往之。
  “2001年的百度坚定走Google之路,而我当时的精力放在建渠道、卖产品上,没有放开胆子去招人、投入,”周鸿祎反思决策失误:“虽然当时收入是百度数倍,但在网页搜索方面落后于它。我们错过了这个机会,是非常大的遗憾。”
  再战江湖,奇虎希望把搜索跟社区互动起来,这是百度、Google未曾建立优势的“蓝海”。周鸿祎请来原和讯网总编刘峻,一心深耕细分市场。
  虽然还在创业,周鸿祎的心态已与十年前大不相同:“我不那么急躁了。过去经常感觉‘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实际上从投资角度来看,满眼都是机会,好企业不会被投完的。”为了放松,他有时看看DVD,打打网球。
  曾有一家媒体这样评价周鸿祎:“‘自己的理解’意味着对互联网精神的把握,‘自己的方式’意味着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
  世事如白云苍狗,周鸿祎不改初衷。
  
  (编辑:张迎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