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病因、干预措施及产时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572例产后出血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不同分娩方式(阴道顺产、产钳助娩和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所占的比例,并按出血量将572例孕产妇分为3组,出血量500~1000 ml者384例,1000~1800 ml者137例,出血量>1800 ml者51例,比较不同组别孕产妇干预措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阴道顺娩、产钳助娩及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3%、9.5%和5.8%,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21,P=0.00),其中产钳助娩和剖宫产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道顺娩组(x2=43.66,42.94,P均=0.00);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产后出血分别占77.3%、13.1%、6.1%、3.5%.出血量500~1000 ml组仅用药物治疗者为331例,需要其他干预措施者为53例(B-lynch 33例,宫腔填纱19例,球囊压迫止血1例),占13.8%;出血量1000~1800 ml组仅用药物治疗者为101例,需要其他干预措施者为36例(B-lynch 15例,宫腔填纱21例),占20.8%;>1800 ml组仅用药物治疗者为10例,需要其他干预措施者为41例(B-lynch缝合9例,宫腔填纱25例,球囊压迫止血7例,上述措施无效后行子宫切除6例),占80.4%,3组因药物治疗无效需要采取其他干预措施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81,P=0.00),其中出血量1000~1800 ml和>1800 ml组需要干预者显著高于出血量500~1000 ml组(x2=4.36,P=0.03;x2=117.85,P=0.00).3组患者中输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及产褥病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357.79,537.28,440.26,P均=0.00),随着出血量增加,输血、DIC及产褥病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出血量>1800 ml组4例(7.8%)发生急性肺损伤,1例孕产妇死亡(2.0%),出血量≤1800 ml组均无肺损伤发生,无孕产妇死亡.结论 剖宫产及产钳助娩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顺产;子宫收缩乏力仍然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随着出血量增加,采取干预措施、输血、DIC及产褥病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