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来源 :大学·阅读独唱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461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无须乎过于费力地追忆,就可以记起那年秋天阴雨的薄暮,当时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我怎样跟我父亲一起站在莫斯科一条人烟稠密的街道上,怎样感到一种奇怪的病逐步抓住我。痛苦倒一点也没有,只是我的腿不住地往下弯,我的话堵在喉咙里说不出来,我的头无力地往一边歪着……看来我马上就要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假如那时候我进医院住下,医师就一定会在我床头的病历牌上写下“Fames”(拉丁文:饥饿)这个词,那却是医学教科书上所没有的一种病。
  我的亲爹在人行道上挨着我站住,身穿旧的夏大衣,头戴旧呢帽,帽胎破了,露出一小块白棉花。他两只脚上穿着又大又重的套靴。这个爱面子的人生怕外人看出他光着脚穿套靴,就在他的腿肚上套一双旧靴筒。
  这个可怜而又有点愚蠢的怪人,他那件漂亮的夏大衣越是破旧肮脏,我对他倒爱得越深。他五个月前来到京城谋求文书的职位。这五个月他一直在城里奔走,托人找工作,直到今天才下定决心到街上来乞求施舍。
  我们前面是一所三层楼的房屋,挂着青色招牌,上写“饭馆”两个字。我的头软弱无力地往后仰,朝一边歪着,我凝神细看,认出那是墙上一张白招贴。我有半个钟头之久没让我的眼睛离开招贴。它的白颜色吸住我的目光,似乎给我的脑子施了催眠术。我竭力要认出那些字来,然而我的努力却白费。
  最后。那种奇怪的病显出力量来了。
  渐渐,马车的辘辘声在我耳朵里像是隆隆的雷声,我在街上的臭气中闻出一千种气味,饭馆的挂灯和街灯在我眼睛里成了耀眼的闪电。我的五种知觉一齐紧张起来,敏锐得反常。我开始看到先前看不清的东西。
  “牡蛎……”我认出了招贴上的词。
  奇怪的词!我在世上活了足足八年零三个月,可是这个词却一次也没听到过。
  “爸爸,什么叫牡蛎?”我费力地把脸扭到父亲那边,用沙哑的嗓音问。
  我父亲没听见。他在注视人群的活动,用眼睛跟踪每个行人……我凭他的眼神看出他想对行人说什么话,然而那句要命的话却像沉重的砝码似的挂在他颤抖的嘴唇上,无论如何也吐不出口。他甚至已经向一个行人迈出一步,碰碰他的衣袖,可是等到那个人回过头来,他却说声“对不起”,心慌意乱,倒退回来了。
  “爸爸,什么叫牡蛎?”我又问道。
  “这是那么一种动物……生在海里……”
  一刹那间我想象出这种从没見过的海洋动物是什么样子。它想必是介乎鱼虾之间的一种东西。既然是海昧,人们当然就把它烧成很鲜美的热汤,撒上很香的胡椒粉,加上月桂叶,或者加上点脆骨,烧成酸溜溜的杂拌汤,要不然就做成虾酱,再不然就做成拌着洋姜的海鲜冻……我生动地想象人们怎样从市场上把这种动物买回来,赶快收拾干净,赶快下锅……赶快,赶快,因为大家都饿了……饿极了!厨房里飘来煎鱼和虾汤的香味。
  我感到那种香味刺得我的上颚和鼻孔发痒,渐渐渗透我的全身……饭馆啦,父亲啦,白招贴啦,我的袖子啦,都冒出那种香气,味道浓得很,惹得我嘴里咀嚼起来。我又是嚼又是咽,倒好像我嘴里真有一小块那种海洋动物似的……
  我觉着舒服得很,两条腿往下弯。我怕跌倒,就抓住父亲的袖子,靠紧他那湿漉漉的夏大衣。父亲在发抖,缩起身子。他冷。
  “爸爸,牡蛎是素菜还是荤菜?”我问。
  “这种东西要活着吃下肚……”我的父亲说。“它们有壳,像乌龟一样,不过……是由两片壳包住的。”
  以第一人称“我”的回忆开篇,直接将读者带入整个故事。
  “一种奇怪的病”,是孩子天真的口吻。“我”的“病”是饥饿。这是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注意本文多次重复“病”。
  外貌描写,通过交代“我”父亲破旧的衣着,表现了他拮据贫穷的窘况。
  至本段是故事的开端: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我”与父亲的基本情况。
  本段是“我”的心理活动:对牡蛎的美味的生动想象。这篇小说中“我”的感受与内心活动体现了契诃夫心理抒情小说的特色。
  霎时间,鲜美的香味不再惹得我全身发痒,我的幻觉破灭了……现在我才完全明白!
  “多么叫人恶心,”我小声说,“多么叫人恶心的东西啊!”
  原来牡蛎是这么个东西!我就想象一种类似青蛙的动物。那只青蛙藏在两片贝壳里,睁着又大又亮的眼睛朝外,不住地摆动它那难看的下颚。我暗自想象人们怎样从市场上买回这种动物来,它包在贝壳里,伸出几只螯,闪着亮晶晶的眼睛,皮肤黏糊糊的……所有的孩子都躲起来。厨娘厌恶地皱起眉头,提起这个动物的螯,把它放在碟子上,送到饭厅里去。那些成年人拿起来就吃……把它活活吃下去,连它的眼睛、牙齿、爪子一股脑儿吃下肚去!它呢,吱吱地叫,极力咬人的嘴唇。
  我皱起眉头,然而……然而我的牙齿为什么咀嚼起来了?那个动物讨厌,可恶,吓人,可我还是把它吃了,吃得狼吞虎咽,生怕尝出它的味道,闻出它的气味。我刚吃完一个,却已经看见第二个,第三个的亮晶晶的眼睛……我把这些也都吃了……最后我吃餐巾,吃碟子,吃我父亲的套靴,吃那张白招贴……凡是我眼睛见到的东西,我统统吃下肚去,因为我觉得,只有不断地吃,我的病才能好。那些牡蛎吓人地瞪起眼睛,样子可憎,我一想到它们就发抖,可我还是要吃!吃!
  “给我牡蛎!给我牡蛎!”这呼声从我胸膛里冒出来,我向前伸出两只手。
  “帮帮我们吧,诸位先生!”这时候我听见父亲闷声闷气地说,“我不好意思求助,可是,我的上帝啊!我熬不下去了!”
  “给我牡蛎!”我叫道,揪住父亲的大衣后襟。
  “你莫非要吃牡蛎?这么小的孩子!”我听见身旁有笑声。
  有两个先生站在我们面前,头上戴着高礼帽,笑呵呵地瞧着我的脸。
  “你这个娃娃要吃牡蛎?真的吗?这倒有趣!你怎么吃法呢?”
  我记得一只有劲的手把我拖到灯光明亮的饭馆里去。过了一分钟,一群人把我团团围住,带着好奇心和笑声瞅着我。我挨着桌子坐下,吃一种黏糊糊的东西,有腌过的味道,冒出潮气和霉气。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没咀嚼,没看它,也没问一声我吃的是什么。我觉得我一睁开眼睛,就必定会看见亮晶晶的眼睛、螯和尖牙……
  我忽然开始嚼一种硬东西。响起了碎裂的响声。
  “哈哈!他连壳都吃了!”人群笑道,“小傻瓜,难道这能吃吗?”
  我记得,这以后我渴得厉害。我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觉,因为我胃痛。我觉得滚烫的嘴里有一股怪味。我父亲从这个墙角走到那个墙角,用手比划着。
  “我好像着凉了,”他喃喃地说,“我脑袋里有那么一种感觉,仿佛那里面坐着个什么人似的……也许这是因为今天我没有……那个……没有吃东西……我,说真的,有点古怪、愚蠢……我明明看见那些先生买牡蛎付出十卢布,那我为什么不走过去,向他们要几个……借几个钱呢?他们多半肯给的。”
  到第二天早晨我才睡熟,梦见一只有螯的青蛙藏在贝壳里,转动眼珠。中午我渴得醒过来,睁开眼睛找我的父亲:他仍旧走来走去,打手势……
  这是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为什么要用“牡蛎”命名?
  牡蛎是贯穿整篇小说的线索,使得故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关键。故事因“我”不认识牡蛎而起,在吃牡蛎的部分迎来高潮。“我”对牡蛎的生动想象从侧面表现了“我”的饥饿。最后,“我”想象中奇怪的牡蛎出现,令故事的尾声留有余味,意味深长。
  至本段是故事的发展:饥饿中的“我”看到饭店招贴上的“牡蛎”,却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陷入了丰富的想象,流露出对食物的强烈渴望(就算牡蛎是恶心的生物,也无法阻挡“我”吃下它,消除饥饿的愿望)。
  牡蛎不是小孩子吃的东西,两位先生看不到“我”的饥饿,却只想看“我”的笑话。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
  至此是故事的高潮:“我”饥饿难耐,喊着要吃牡蛎,父亲终于忍不住向人求助,两位先生出于好奇请“我”进饭馆,“我”在一群人的围观下吃了牡蛎。故事的尾声:“我”吃了牡蛎后胃痛,父亲愧疚地喃喃自语,“我”当晚仍梦到了“牡蛎”。
其他文献
分享一:  如果可以重来,你会选哪个专业?  @小王子xih:我选择高考的时候多考点分。  @萤HOTa:重点是专业,而不是学校。  @不偏执不爽:虽然汉语言文學不能发大财,但是我学得很快乐。  @止此:高考的时候不知道选什么专业,就选了个觉得自己可以应付的专业。  结果,上了大学才明白自己是个傻子,不会可以学呀!  @SEVEEN:如果你真的很喜欢历史,那它是有趣的,如果你只是喜欢历史,  它的
期刊
剧情简介  《养家之人》讲述了在塔利班的严酷控制下,一个阿富汗知识分子家庭的悲惨命运。  帕瓦娜年仅11岁,她的哥哥因为在街上捡到一个伪装成玩具的炸弹而被炸死,原本是老师的父亲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条腿,依靠替人读信、写信,同时变卖家中值钱的物件为生,母亲和姐姐因为宗教对女性的约束无法单独出门,还是婴儿的弟弟尚没有生活能力。然而厄运并不放过这个脆弱的家庭,父亲被曾经的学生构陷入狱,母亲因为“抛头露面”寻
期刊
我很不幸地不麻木,所以难以生存下去。   我的物理学啊,你这个冷酷的情人,你已穷尽之后我如何活得下去!  ——《微观尽头》   所谓温暖,不过是宇宙诞生后一阵短暂的痉挛所产生的同样短暂的效应,它将像日落后的暮光一样转瞬即逝,能量将消失;只有寒冷永存,寒冷之美才是永恒的美。  ——《梦之海》   競赛代替不了战争,就像葡萄酒代替不了鲜血。   ——《光荣与梦想》   把人类看成虫子的三体人似乎从来没
期刊
作家档案   刘慈欣(1963- )   出生地:北京   祖籍:河南信阳   毕业院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职业:工程师、科幻作家   代表作:《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三体》三部曲   主要成就:著名科幻作家、中国当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物   走近刘慈欣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自1999年首次发表科幻小说以来,他便是中国科幻银河奖的常客,被读者亲切地称为“大刘”。他的科幻小
期刊
做这一期策划时,正值电影《流浪地球》热映,身边的小伙伴都兴奋地走进了影院。诚然,《流浪地球》远远谈不上完美,存在着不少硬伤,但它开启了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热血期待,甚至有可能在《三体》之后再次带动一批读者踏入“科幻坑”,它的意义不止于一部电影本身。  本期“特别策划”想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正是《流浪地球》原著的作者——科幻作家刘慈欣,并且希望借由刘慈欣,帮助读者朋友推开科幻小说这扇门。  1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L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程内容零散、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通过拓展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来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课程的转变,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壮大师资队伍和提高师资素质,形成多方联动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估等建议,以期引导大学生使用科学
期刊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  地球自转刹车用了四十二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三年。妈妈给我讲过我们全家看最后一个日落的情景,太阳落得很慢,仿佛在地平线上停住了,用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去,当然,以后没有“天”也没有“夜”了,东半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十几年吧)将处于永远的黄昏中,因为太阳在地平线下并没落深,还在半边天上
期刊
如果以为科幻小说仅仅止步于大众流行文学,那就错了!严肃文学领域也有科幻小说的身影,大家们写起科幻来也是非常的精彩呢!   关键词:科学怪谈   [意大利]伊卡洛·卡尔   维诺/著 张密 杜颖 翟恒/译   《宇宙奇趣全集》   卡尔维诺是一个脑洞极大的天才,他的“宇宙奇趣”系列作品,把现代科学里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轻松易懂,从而建立一种更接近于宇宙起源的神话(而非科学小说)的文学种类。小说主人公的
期刊
喝茶不仅是一种高雅的仪式,更是琐碎的世俗生活中开出的花。智者在氤氲的茶香中拥有了诗一般的情怀,他们不仅是风雅的饮茶人,也是生活的感悟者。  戒茶  文/老舍  我既已戒了烟酒而半死不活,因思莫若多加几种,爽性快快的死了倒也干脆。  谈再戒什么呢?必不得已,只好戒茶。  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蔻蔻、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烟酒虽然也是我的好友,但它们都是男性
期刊
1.剑气箫心一例消  被龚自珍感动不是因为小学时背的那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十一二岁的年纪实在很难读懂其中那痛彻肺腑的悲号,真正让我感动落泪的是他的那篇《病梅馆记》,教我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的张乃弼老先生当年是含着热泪讲完这篇课文的。张老曾是知青,被下放到江苏盱眙县,据他自述,他经常一个人到淮河边上,面对苍苍芦苇,高咏《病梅馆记》,每至“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