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币升值背景下的德日对外贸易比较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ddfasfafjdkjfkek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巨,同时外贸顺差的不断扩大,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概括总结了1972-1996年间德日两国的汇率升值历程,以及同一时期的进出口贸易状况,对两国面对本币升值所造成的不同外贸经济结局从政策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索了对我国当前经济的启示。
  关键词:本币升值;对外贸易;德日政策对比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295-02
  
  目前,在中國经济迅速增长,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剧增的背景下,人民币一直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这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的德国和日本相似:德国和日本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了经济的迅猛增长,但是德国经济及其对外贸易始终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而在日元升值后形成了泡沫经济,进而导致了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对于本币升值问题,德日两国因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而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一时期两国汇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以及对两国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日货币升值历程
  (一)马克升值的过程
  马克汇率是德国经济状况的基本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后,马克兑美元汇率波动就日趋频繁并逐步扩大。1985年9月,“广场协议”后,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上升接近100%,如图1所示,这段时期马克兑美元汇率是稳中有升。
   图1:1972-1996年马克对美元汇率走势图
   来源:世界金融统计年鉴
  (二)日元升值的过程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始终保持在1美元兑360日元。1973年2月,日本完成由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换,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360日元升到261.90日元,与实行固定汇率时期相比,日元升值了37.48%。1985年的“广场协议”造成了日元的持续升值,并于1995年4月日元兑美元达到20多年以来的最高点:1美元仅值79日元。总体上1973年—1996年日元汇率历经了升-降-升的反复,但总的趋势是日元大幅升值。
  
  图2:1972-1996年日元对美元汇率走势图
  二、德日两国的对外贸易
  在1969年到1978年以及1985年至1987年,日元和德国马克同时经历了两轮堪称比翼双飞的大幅升值。两种货币的两轮升值幅度,均超过了40%。然而,两国经济随后的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
  (一)德国的对外贸易概述
  “广场协议”之后马克的升值与通常的理论预期恰恰相反。1985-1989年,德国对外贸易为顺差,且逐年增加;与预期相反,“广场协议”后1985-1988年的进口额持续下降,直到89年方超过85年的进口水平;进出口总额在1985年升幅巨大,突破了1000亿美元。在86、87年略有下降后,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稳定在85年水平之上。由上述数据可以证明:“广场协议”之后,马克升值对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就在于德国同时期采取了合理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日本的对外贸易概述
  图3:1972-1996年日元进出口额(单位:10亿丹)
   来源:世界金融统计年鉴
  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尤其是对日本产品出口的冲击非常强烈。如图3所示,“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大幅升值造成了进口额攀升很快,如1987年日本出口就出现了负增长,净出口的增长率超过了-20%。直到1991年,进口的增长速度一直都高于出口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了持续的负净出口增长率。但是总体上日本的出口总额是增加的,特别是1987-1992年,日本出口持续增长近10万亿日元。这与日元升值将严重影响日本的出口增长,并致使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预测相反。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使日本出口在1993年跌到最低,但此后在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甚至在1995年到达最高时,日本的进出口始终处在上升阶段。
  三、两国采取的政策对比
  (一)德日的宏观政策各有偏重。德国央行旗帜鲜明地贯彻货币政策独立性。长期以来,德国货币当局一直把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作为货币发行机制的依据。对货币信贷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量未见大幅提高,对实体经济并没有造成大的损害。相对而言,马克汇率居于次要位置,德国不会为了缓解马克升值压力而牺牲国内的物价稳定。进而,德国较为彻底地贯彻浮动汇率政策,在不可避免的货币升值过程中,联邦银行把货币政策的重点放在防止输入型通胀加剧方面。在浮动汇率制下,德国虽然常年保持巨额贸易顺差,却没有再度积累起巨额的外汇储备。(二)汇率政策差异。对国内通货膨胀深恶痛绝的德国政府对于持续贸易顺差的现象,主动采取了马克的升值以及汇率的浮动机制改革政策。马克的汇率基本上反映了实际的德国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存在低估现象。德国灵活的汇率政策发挥了其无以伦比的作用,促使了德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对区域经济合作态度的差异。德国成功化解货币升值困境,与其持续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的货币战略密不可分,即区域汇率联动机制、两德货币统一、欧元诞生成长。由于欧共体存在着货币汇率的联系机制,马克所面临的货币冲击较小;同时欧共体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受到得外部冲击影响也微乎其微。
  四、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一)正确看待币值变化,维护货币政策独立性。在一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特别是外贸顺差不断积累时,必然会遇到本币升值的压力,汇率也自然会随着这种趋势而调整。本币升值是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也是进行国内经济资源重新配置的必然结果。德国政府坚决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稳定国内产出和物价,从而避免了本币升值所带来的经济泡沫损害国内经济。日本试图用货币政策来维护稳定汇率,最终不但使汇率变化失控,还触发了国内通货膨胀、泡沫经济以及长期的经济低迷。历史告诉我们,关键就是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维护国内政策的自主性,维护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防止在大幅国际收支顺差下,货币政策成为汇率政策的附庸,甚至牺牲国内货币政策保汇率政策。
  (二)汇率调整应缓慢进行,逐步消除资本管制。作为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经济体,汇率浮动在所难免。考察德日汇率升值中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到,渐进性的升值方式是最优选择。如果汇率大幅升值,容易引起出口的急速下降,压迫货币政策放松;相反,拉长汇率升值的时间过程,给予企业充分的时间进行适应调整,避免出口的急剧下降,汇率升值对货币政策的压迫减小。汇率渐进升值对经济增长的平滑作用,能够为货币政策抑制资产泡沫赢得操作空间,同时有利于本国的经济资源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部门间进行重新配置而不受到较大外部影响;但是急剧而又失控的汇率调整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的损伤。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区域经济合作对一国抵御外部经济的冲击又减轻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参与国的经济地位,尤其是区域货币合作对减少投机资本冲击和汇率变动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增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并竭力建立更高级的货币区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此外,为减少我国货币和贸易摩擦所导致的压力,我国应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使得资本账户的逆差和经常项目的顺差相抵消,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范天珍(1986—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宏观经济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下汇率升值的经验与启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01).
  [2]税成志,冯能.日德汇率政策对中国汇改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9(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80)煤设局标字第122号文批准的四项给水净化设备通用设计(试用),设备工艺结构比较新颖,特作介绍.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长均保持较高水平,国内钢材消费需求旺盛,增长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快。同时,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上升,价格持续上涨
期刊
<正>概述 作为经济高度发展的日本,对运输的要求不断增长,预计到1985年,国内货运量将达到7000亿吨,公里以上(约为目前运量的两倍)。运输量的增长导致交通混乱的加剧,尾气、粉
本文概述了钛及其合金在舰船领域的主要应用,展望了钛及其合金在舰船工业应用的前景。
<正>我们在阜新、开滦所用编网设备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矿用钢丝网编织设备.它由梭芯缠线装置、线盘组、编网机、剪网机及卷网机组成.其技术特征:编网能力每小时102.5米~2;网
2006年6月底.商务部组织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重点生产和流通企业、有关行业协会及专家就2006年下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市场供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认为2006年下半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