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我国企业伦理的转型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ngy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初发源地和最本质要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企业伦理还不足以适合企业的良性发展,尽管这种理性在一定的发展阶段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但是它的缺陷是很明显的。要使得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在推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起到真正经济组织的作用,现阶段企业伦理应该实现转型,即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型。
  关键词:企业;伦理;理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35-03
  
  要全面把握企业伦理的内涵,首先要明晰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的比较概念。一般而言,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全体员工应该共享的企业价值观,应该共同遵守的企业规则以及由此而生发的企业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立足于三个范畴:真假、善恶与美丑。企业伦理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变量,伦理规范了企业内外部各种关系,并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非强制性手段作用于企业及个人,它主要关注于善与恶的范畴,考究对于善恶的价值判断,是价值观的核心,所以企业伦理本身又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伦理表明的是一个企业为什么要生存,将会以什么方式和途径来体现和实现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初发源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本质要素。
  
  一、企业伦理——“工具理性”的生成及其缺陷
  
  传统管理学从“经济人”的前提出发,认为利益是经济组织形成的唯一原因,要将追逐私利的个体组织起来,必须诱之以利。企业作为经济人,如果没有利益,也就失去其生存的价值了。正是从“经济人”假说出发,企业伦理的“工具理性”成为许多企业的普遍伦理特征。
  所谓“工具理性”是指企业之所以讲伦理是由于讲伦理可以给企业带来好处。企业把讲伦理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以此来增进企业的经济效用,企业看到了伦理的“工具效用”功能是一个更高级的阶段。纵观我国企业发展的历程,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由于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济主体,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此时的企业伦理实际上不是其自身所拥有的,政府在其间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后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企业的效率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企业从后台走上了前台,效益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的伦理立足于其工具性,即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企业的良性运作不能不从自身与其他企业的关系、自身与员工的关系、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等不同层面上考虑其发展问题。
  但是,如果从企业“经济人”假说的逻辑起点出发,我们来分析企业的“工具理性”不难发现:对企业和企业来说,把企业伦理视为一种“工具效用”,可以看做是一种理性选择,是基于一种“工具理性”的思路去看待企业伦理。即认为企业伦理的营建意味着对外能为企业塑造一种好的企业形象,而这正是企业发展所不可缺失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这样,企业伦理能辅助企业更好地契合市场。而对内,企业伦理的营建能节约企业的组织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能意识到企业伦理之于企业发展的经济意义并进行主动地遵循和营建。“工具理性”也暗含着只有企业伦理,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以及能提高企业的运行功效,企业伦理才会提上日程。而一旦在某一时刻,企业讲伦理不能给企业带来好处时,企业就不会再讲伦理了。也就是说,企业与伦理之间的这种“工具理性”的利用关系注定了二者关系的不稳定。
  更进一步分析,把伦理道德作为一种工具,本身就是反道德的。它无助于培养企业自觉的道德义务感和真正的道德意识。因为企业讲不讲伦理道德是同是否会给企业带来好处相连的,在这里起作用的原则实际上不过是商业中的等价交换。崇高的道德在这里受到了歪曲,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工具理性”的反道德性在此昭然若揭,用康德的话说叫做“对道德源头性的玷污”。康德在论述个人与道德的关系时曾说:“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1]这样,他就把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康德反对那种把个人幸福作为最高原则的伦理学说,人之所以拥有尊严和崇高并不是因为他获得了所追求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德性是有限的实践理性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因为要使一件事情成为善的,只是合乎道德规律还不够,而必须同时也是为了道德而做出的。所以康德总结道:“道德学根本就不是关于我们如何谋得幸福的学说,而是关于我们应当如何配当幸福的学说。”[2]同理,由于企业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伦理实体,也同人一样具有伦理本性。所以,企业也应该把伦理道德作为目的,而不应把伦理道德当成达到某种利益好处的手段和工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伦理的“工具理性”仅仅只能成为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特定理性,如果立足于企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高度看的话,它必须期待转型。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伦理转型的必然性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着企业伦理的转型
  企业伦理的时代性在随着企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地位。“如果人们选择了某种经济制度,对于如此制度下的经济道德也就相应有了基本规定性。”[3]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市场经济必须是冠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由此而开展的市场经济就不是简单的以资源最佳配置为唯一目标,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它所肩负的责任也绝不是以纯粹的经济效益为唯一指标。企业还须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安全责任、环境责任和诚信责任等。任何企业均具有双重身份——作为经济人的企业,势必以追求利润为标准衡量自己的经营成果及决定自身的价值取向。同时,企业又是社会经济细胞,是社会财富最基本的创造者,企业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它是社会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等)及企业实现生产的条件都有赖于社会提供,因而企业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其经营行为应当受到社会的约束和限制。
  另一方面,政府制度的理念、奖励与惩罚政策等引导着企业的伦理选择。同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在对政府政策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各种决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阶段企业伦理的转型是一种理性的被迫转型,如果说“工具理性”带有企业自发意识的话,那么“价值理性”则是企业的自觉意识,因为政府作为制度的设计者理应站在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上进行,以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作为价值指归,企业遵循着这个理念才能有发展的足够空间。这种转型实在是必需的,以总体企业的转型为特征而不是个别企业的独立自觉性行为。
  2.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导引着企业伦理的转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实践的科学指南,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满足人、服务人、发展人为价值目标,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道德等精神价值都是人的本质需要,所以,二者都要服从人的需要这一目的。
  人是最高的目的,经济效率与伦理价值不应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效率需要伦理价值的导向和定位,以及将伦理精神转化为一种动力来推动经济发展,而伦理价值则需要经济效率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其不致成为一种空中楼阁而丧失效力。企业伦理的转型必然是以人的最高目的为导向的,目的和手段是相互联结的,手段受目的的制约,手段善以目的善为前提条件,追求经济效率手段的正当合理是以经济效率本身的正当合理性为前提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手段来实现,经济效率是一种目的善,它不仅需要依靠合理正当的手段来实现,而且还要通过正当合理的手段来体现,而经济效率手段的正当合理性,则来源于经济活动和行为的道德性。道德与经济应当有本质上的契合点,这种契合点就在于二者都是为人的幸福服务的,都是人的本质需要就道德而言的,只有当企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率时,才能够成为人的本质需要而被人们内化为行为准则。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企业的不断成熟,一些优秀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提出了“以人为本”,并且在企业的制度设计系统中,更多强调激发人的内在潜力,通过尊重人、关怀人、培养人,使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进取心得到更大的发挥,通过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来达到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目的,许多优秀企业家明确提出了原本只存在于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思索当中的“终极关怀”。
  3.环境的严峻现实促使着企业伦理的转型
  毋庸置疑,我们今天已经饱尝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恶果。环境的恶化趋势仍然在持续着,已经到了应该唤醒全体民众的时候了。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它的前途与命运维系着自然资源的状况。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企业扮演着摄取者、影响者和改造者的角色,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与自然的关系,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告诫人们,人与自然必须达成某种协调,才最终有利于人类自身,否则人类将会走向毁灭。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特别突出,现代社会企业生产经营的理念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有害环境的行为仍然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利己主义行为和短期行为。如企业只考虑自己的利润而不考虑环境代价,只要能产生一点点利润,即便消耗大量的资源也在所不惜。利己主义的根源在于:对企业来讲,利润归自己享有,环境代价却由社会承受。但是,对社会来讲,环境代价是无形的,是无法计算的。
  环境的严峻现实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伦理“工具理性”,树立新的伦理“价值理性”,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应只重视自己的利益,还应考虑相关利害关系人及整个社会的综合利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注人类共同未来的生态经济革命。企业必须在寻求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的生态伦理责任就是要求企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开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营销,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增长,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伦理“价值理性”的实现
  
  企业伦理“价值理性”的实现听起来似乎是遥不可及的,而且仿佛陷入了无力的“为道德而道德”、“为伦理而伦理”的劝善之中。不言而喻,企业单纯的“价值理性”伦理道德观是软弱无力的,毕竟企业还具有经济实体的特征,不言利、不计利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我国现阶段企业时常会陷入这种“利”与“义”的两难之中,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
  1.政府运用其权威作为主持公道的转化器
  就企业“价值理性”伦理道德观仅仅限定在也必须限定在企业自身的信念层面而言,即企业在自身的信念层面应该“为道德而道德”。那么,如何使企业的这种“应然”的信念得以在现实层面变为“实然”?这是使企业伦理在企业内部真正扎根并被普遍推广的关键。而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就是在现实社会中找到一个主持公道的转化器。它能够使守德行善者得福,失德作恶者得祸。用一个术语表示就是保障“善恶因果律”的有效实施。所谓“善恶因果律”,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品行的善恶和人的际遇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内涵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揭示的“性善者得福,性恶者得祸”,亦即常言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行善能得到报答,行善的人能有更多机会得到幸福时,道德才有被普遍推行的机制,也才真正体现出道德的善的目的。虽然伦理道德具有善的结果并不等于以善的结果来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道德,因为这样一来就是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的伦理观了。而能够在社会总体结构运行之中只有国家的具体运作者政府才能以其权威充当主持公道的转化器,政府之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评价的关系,它必须综合地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无偏见地平等对待所有企业。
  2.企业实现其伦理“价值理性”的转型是通过“价值理性”为取向的制度来实现的
  政府的综合评价需要一系列制度作保障,否则又可能陷入随心所欲的境地。但是,制度不是万能的,我们已经看到,巨大变化的制度和体制所提供的社会生态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某种道德风险。“改革开放以来在摸索前进过程中所采取的诸如价格双轨制、政府行政事务部门的普遍创收制、一把手负责制、调动两个积极性制、客观上的效率至上评价体系及其事实上的一切向钱看价值指向,等等,虽然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起到了某种暂时的效用,但对人们心灵冲击、精神崩塌之无形影响,却是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会过分。”[4]
  但是,“在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中,寄希望于某些人的道德操守而不是制度体制本身,则是极不可靠的,具有极大的道德风险性。这种道德风险应当通过制度体制本身的建设而加以规避。”[5]企业伦理向“价值理性”的转型本身需要有“价值理性”为导向的制度为支撑,没有这个导向的制度安排,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个体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它纵然有转型的要求,可是没有转型的客观环境,它实现“价值理性”的目的也不能达到。为此,制度的“价值理性”是极其重要的,政府与企业都应该以此为取向才能达成一致,既然政府制定的法律规章要做到“以人为本”,企业制定的制度也要“以人为本”,只有自觉的制度安排才能有利于企业自然的伦理转型。
  3.着力塑造企业家的伦理人格
  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尤其作为企业伦理责任建设的组织实施者,企业家的伦理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员工个人伦理素质的提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企业伦理建设所能达到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伦理人格的魅力。因此,要优化社会伦理环境,加大对企业领导人的伦理认同和道德自律的宣传教育力度,在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奉行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的指导思想,使我们的企业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实体和伦理实体。
  
  参考文献:
  [1]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1).
  [2]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2).
  [3] 陈彩虹.经济学的视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215).
  [4] 高兆明.制度公平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72).
  [5]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77).
其他文献
摘 要: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之一。通过采用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法,对《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及《北京统计年鉴2005》所提供的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RIMA[3,1,0,也即AR(3)]模型提供较准确的预测效果,可用于未来的预测,并对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ARIMA模型;固定资产投资;时间序列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
期刊
摘 要:海洋资源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有限性,海洋资源具有共享性和外部性,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海陆开发的紧密性等特点。现阶段我国海洋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为了达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建议采取实施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用EDP衡量陆源污染企业和临海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健全和完善海洋管理法规体系等策略。  关键词: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EDP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比重约2/3。这种股权结构不利于上市公司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股需要进行减持,但即使是存量调整,资本市场也无法承受。国有股减持新思路可以有效解决资本市场容量不足这一过去国有股方案所无法克服的障碍。同时,有利于规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使现代企业制度事半功倍。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830.91
期刊
摘 要: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取得较大经济剩余,但也出现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的局面。随着国际、国內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我国外贸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注重大力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战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进而通过自身努力培育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外贸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期刊
[摘 要]自有品牌战略在欧荚国家的成功运作,使国内大型零售企业也正在尝试着推出自有品牌商品。结合现阶段国内的市场环境,我国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具有成本上的、渠道上的和经营差异化上的优势,同时也在营销能力和消费者的认知上存在劣势。近几年,我国零售企业数量和规模快速的发展,有条件的零售业应在前期试探的基础上,加快培育自有品牌步伐,趋利避害,适度扩大自有品牌商品类别,建立品牌运作机制,加强与供应商
期刊
[摘 要]民营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庞大的经济主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法律上的不公,准入行业、土地使用制度上的限制,税收政策上的不平等,融资渠道不畅,政府职能机构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和政策环境不理想等障碍,从而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政策障碍;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比较广告是一个利弊并存的市场工具,而且是各方当事人矛盾利益的混合体。对于这样一个利弊并存的市场工具,我们的法律应给其一个合适程度的限制,从而达到抑其弊、扬其利的目的。真实与否和是否具有误导性是美国对比较广告的基本态度,而这种划分的标准在实践中易于操作,而且对于实现自由竞争和消费者福利的政策目标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比较广告;消费者福利;虚假广告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2004年10月29日,我国在经历了持续降息的情况下,第一次升息。利率调整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甚大。通过采用我国五家上市银行的数据,使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来分析这些银行在升息前后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存在利率敏感性缺口不匹配,以及利率敏感性缺口的调整没有及时适应利率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仍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  [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利用,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转型的问题,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又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资源型城市伊春由于长期以森林工业为主导产业,所以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市的竞争力也随之下降,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已迫在眉睫。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伊春市的产业结构优化中,旨在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生态农业,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工业,构建资源循环产业结构网,从而实现城
期刊
[摘 要]科研事业单位执行《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编制报表时,若仅是统计数字的需要,简单将科研单位会计报表按照企业口径转换为企业报表,由于两种制度的不具有完全可比性,在编报过程中简单进行科目转换,必然造成数字的不真实。科研事业单位在执行《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个别会计业务核算不近合理,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核算、无形资产摊销、接受捐赠等方面的核算无法真正反映一个单位真实的净资产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