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友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远在新疆的山东临沂人,被称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他叫魏德友,是个老兵。当从部队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9师161团屯垦戍边时,30多名战士一下车都傻了眼,因为茫茫戈壁什么也没有。
  后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换了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了下来,生活在空旷的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至今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近60年来,魏德友和妻子义务巡边20万公里,堵截越界牲畜数万计,劝返临界人员千余次。
  從少年到白头
  每年夏冬牧季,萨尔布拉克大草原就剩下魏德友一家和浩浩荡荡的羊群。夏天,蚊蝇成群,叮得羊儿到处乱窜;冬天,雪厚近一米,这里几乎与世隔绝。
  从英俊小伙到耄耋老人,当其他人陆续离开大草原,魏德友依然吆喝着羊群坚守,至今已有57年。在那遥远的地方,他制止和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数万计,从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81岁的他仍住土屋、喝咸水、啃冷馍、守寂寞,与星月羊儿为伴,与风雪饿狼较量。他说:“我要一直守下去,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
  魏德友话不多,与他朝夕相伴的,除了妻子刘京好,就是一台小收音机。他放羊时、巡边时、种菜时,机子都不离身。收音机只能收到4个台,但老两口已经很知足了。草原风大,夹带着沙土,收音机特别容易坏。从1964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9师161团屯垦守边至今,魏德友已用坏五六十台收音机。
  1967年,魏德友从山东老家娶回了并不情愿嫁给他的刘京好。千里进疆路,愈行愈荒凉。火车换汽车,汽车转驴车,刘京好走一路,哭一路。而条件更差的还在后头——他们即将入住的“婚房”,只是戈壁滩平地挖出来的一个地窝子。
  “沙尘暴一来,地窝子里的人就全变成了土猴。”她回忆说,这里牛虻和蚊子太厉害了,大牲口被叮一口,都疼得直蹦,她胳臂、腿上每天都被咬得肿起一大片。
  生活了一个月后,刘京好再也忍不了了。一天中午,她干完活儿就径直回了家,把衣服打到包袱里,扛上就走。她不知道该去哪儿,只想离开荒凉的萨尔布拉克。魏德友从地里回来,看见妻子的衣服全都不见了,立马往出连队的小路狂奔,跑了40多分钟,才远远望见妻子的身影,一边喘气一边大声喊:“你往哪儿跑?有狼呢!”
  “他还真唬住我了,我没再继续走。”忆起青年时光,刘京好忍不住笑了,“后来,他追上来,连拉带哄带劝,把我又带回了家。”当时,她认准了魏德友一句话——“咱在这待上几年,到时我和你一起回老家!”
  然而,这个承诺至今都没有兑现。
  随着孩子降生,刘京好的心逐渐定下来了,开始了解当地一些情况:这片草原是个通外山口,曾发生过严重的边民外逃事件。甚至,外国人来拉运中国边民的汽车在这片荒滩上轧出了一条路。而魏德友把守好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使命。想到这些,她越来越理解丈夫。
  400只羊损失殆尽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一些牧民贪恋水草丰茂,总是把牲畜赶到靠近国界的地方放养。“他们不知道,边境无小事,一头牲口越界就能让国家很被动。”魏德友有些无奈地说。
  每到春秋季,魏德友总会特别警惕。他时刻观察是否有人畜抵边,一旦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冲上去制止、劝返,解决不了的就立即与边防派出所或边防连联系。
  只讲原则不讲情面,这股犟劲没少让魏德友吃亏。1992年秋天的一个夜里,有人趁着月黑风高,偷偷将魏德友家的羊圈门打开了。第二天清晨,魏德友看到的羊圈早已空空如也。
  魏德友的小女儿魏霞回忆道:“那天,从我家房子往西边,一直到边境线附近,几公里的距离内,到处是被狼咬伤、咬死的羊。”
  魏德友家400只羊损失殆尽,用车拉回来的羊尸体有近200具,另一半羊也没了踪影。当时,他们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养羊。而这400只羊中,将近一半都是别人的,由魏德友替人代牧。望着血肉模糊的死羊,想起两个年幼的女儿还等着钱上学,刘京好忍不住嚎啕大哭。魏德友皱着眉头,什么也没说。
  事实上,魏德友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9师161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裁撤。他原本可以分到离城市更近的连队,却选择主动留下来,停薪留职,放羊养活一家人。他总是说:“这块地方不能空着,要不以前不就白守了?”
  原野上那盏暖灯
  魏德友育有一儿三女。在他们眼中,父亲很少进城,一刻都不愿离开草原。“他执拗起来,10头驴都拉不动。”二女儿魏萍说。
  2002年,魏德友夫妇退休。在山东工作的四个子女力劝他回乡养老,但魏德友就是不肯,还说服老伴留下来。后来,小女儿魏霞回到了新疆工作。魏萍气得不行:“你这一回去,爸妈就更有理由不回山东了。”
  子女在临近的裕民县城买了套72平方米的房子,想着让二老住进去。可魏德友老两口至今都没在那个房子住过一晚。2006年冬天,魏德友夫妇到女儿家看寄存的羊,住了一天就死活不住了,非要赶回草原。女儿不让回,老两口就自己走着回去了。
  积雪没过膝盖,到萨尔布拉克的房子要走13公里,吓得魏霞赶紧请人开车去追他俩,将二老最终送回了家。女儿还被魏德友训斥:“我们现在是护边户,我们不在,出了事怎么办?”
  57年来,魏德友只见过母亲一面。父母临终时,他两次都因大雪封山回不去,没见上最后一面,因而悔恨终生。现在,每天清晨或傍晚,魏德友仍要来回走8公里的牧道去边境线,看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况。
  夜幕降临,四野无声。月亮爬上山头,银辉遍洒萨尔布拉克草原。魏德友赶着羊群从西而归,刘京好站在院中央吆喝牲畜入圈。两个苍老的身影走进土屋,广漠原野上亮起了唯一的灯光……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两位党员副市长领着十来个干部上我们这儿背粪,他们穿着掏粪工作服,背着粪桶,和我们一样,挨家串户淘大粪。我们的活儿挺脏,大粪很臭。可他们谁也不嫌脏,猫着身子,跟着我们掏粪工人一个模样儿地劳动。我们掏粪工人一提起这事儿,谁都说毛主席教育的干部是好样的,又工作,又劳动。干部参加劳动,工作不忘劳动。他们办起事来,就会处处想到我们劳动人民的甘和苦。两位副市长这次同我们一起背了粪,就说我们的活儿太
期刊
这是一张特殊的全家福,照片中抱着孩子的是乳娘佟玉英。  两侧是她当年养育过的乳儿王永胜及其丈夫。他们的故事缘起于1947年的一天傍晚,胶东军区司令部的王儒林、宫本芹夫妇找上了佟玉英,把5个月大的女儿永胜托付给她。自此佟玉英一家人把永胜视为掌上明珠,直到两年后王儒林夫妇接走了她。1974年的一天,佟玉英收到一封特殊来信,信中写道:“亲爹亲娘,请你们到北京参加我的婚礼!女儿永胜。”  “叫一声我的亲娘
期刊
这张照片中的主角是“开国中将”张仁初和才女刘浩。一位是打仗敢拼命的“张疯子”,一位是才貌出众的大家闺秀。他们伉俪的故事,是一段佳话。  1940年,已经三十岁的副旅长张仁初还是孑然一身,罗荣桓政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罗政委便托人给张仁初介绍了有高中文化程度、负责宣传工作的刘浩。二人的故事自此开始了。  介绍人李琰第一次给刘浩介绍张仁初的时候,刘浩是不同意的。几天后,她参加了一个抗战形势报告会。一名军
期刊
这是杨守先和父亲杨荆石、继母李敏唯一的一张合影。  1937年11月,日军逼近济南,在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任教的杨荆石,带领全家人从济南回到家乡鲁中山区青冶行村宣传抗日,这是临行前拍的照片,也是他们唯一的一张合影。  2013年,已经92岁的杨守先拿着这张自己和父亲杨荆石、继母李敏的合影,热泪盈眶,“毁家纾难,以革命为己任。老一辈的革命理想,年轻人不能忘,也不该忘。”  上下求索为革命  杨守先的
期刊
这张合影拍摄于1995年4月。  斯时,“沂蒙六姐妹”中的公方莲已逝世,照片中只剩下张玉梅、伊廷珍、伊淑英、杨桂英、冀贞兰五姐妹。当年风风火火的拥军姐妹均已迈入迟暮之年。照片中的石碾,是沂蒙老区人民碾粮摊煎饼的重要工具,曾为当年拥军支前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1995年4月的一天,图片拍摄者侯国良为她们定格下这一瞬间,成为展现“沂蒙六姐妹”最常用的一张照片。“沂蒙六姐妹”的叫法由来已久。早在1947
期刊
这是一张鲜为人知的定亲照片,照片里的青年人是王杰和赵英玲。1957年,年仅15岁的王杰与同学赵英玲定了亲。1961年,王杰参军入伍,王杰的父母曾写信给王杰催他回家结婚,但王杰因为工作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推迟婚期。1965年,王杰牺牲的消息传来,未婚妻赵英玲陷入巨大的悲痛中。  当兵4年,王杰写了10多万字日记,真实记录下成长的心路历程——“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
期刊
作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张保国每天要做的一件事,竟然是发一条朋友圈。“你要是有我的微信,你每天早上都会看到我的一条朋友圈。我每天会将看到的好文章摘出来分享一下,这基本成了我每天的‘作业’了。”  每天更新朋友圈,对多数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但是这对张保国来说,却有着更深的含义:“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那段时间,我没有更新朋友圈,好多人就来问我,保国你还好吗,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之后,我就坚持每天都发
期刊
摘要:以塔河地区的HSI高光谱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统计学知识,利用非监督分类法和混合像元分解法分别提取森林植被类型,并对其进行精度检验。得出非监督分类总体精度为70.78%,混合像元分类的精度为76.87%。结果表明混合像元分解定量解算植被类型是更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HSI;混合像元分解;植被类型  A Classification of HSI Vegetation Types Bas
期刊
2021年2月,焦裕禄的外孙余音收到了一张特殊的全家福。这张全家福是通过照片修复技术、数字合成技术制成的。  这是一张迟到了57年的全家福。  焦裕禄生前因为忙于工作,和儿女们聚少离多,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全家福。这也是焦裕禄的二女儿、余音的母亲焦守云此生最大的遗憾。收到这张特殊的全家福,让焦守云特别感动:“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我们没有一张全家福,现在我们有了,一定要好好地珍藏。”  对于儿女来说,焦裕
期刊
在绵延八百里的沂蒙山中,有着众多外表呈圆形状、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的“崮”,它们点缀在沂蒙山区中,犹如线上穿珠,石上嵌璧,为八百里沂蒙画卷平添多少风姿!而孟良崮,也因为那场惊天动地的战役,而闻名中外。  74年前的孟良崮战火纷飞。一方是精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整编第74师,自诩为“天下无敌”;一方是“小米加步枪”的华东野战军,被认为“必败无疑”。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弱胜强,国民党军“王牌师”全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