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景教“格义”论发凡——兼论“格义”之利弊

来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a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贞观”之期步入中土的唐代景教,由于受制于入传之际的时空环境,受制于儒释道“三位一体”式的异质文化生态语境,为求新声于他邦,不得不效仿佛教“东扇”之初所择用的“格义”宣教范式,对中土文化资源进行广采与博取。然而,为何景教在历经如此这般的“格”致之后,最终落得的竟然是个了无痕迹的不“义”结局?“格义”之法自身有何利弊?景教“格义”的态势到底如何?景教“格义”的得与失究竟何在?诸如此类的论题.正是本文拟将开掘和阐释的论旨。
其他文献
目前高校内治安形势愈加严峻,校园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不禁让人质疑校园保卫制度的有效性。现行校园保卫制度的缺陷主要是执法权的缺失和机构设置的混乱,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规
如同劳动、价值等概念一样,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也有两重性:它的社会属性是剩余价值不断增殖和资本化的社会条件。剩余价值在总量上等于经济剩余。经济剩余在不断地积累和扩张中呈
心意信仰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心理痕迹,在人们的心灵中形成了深厚的积淀。一旦条件允许,这种心意信仰便会强烈地表现出来。它是历史积淀的一种延续,是客观世界还没有彻底被
对近50年来徽州出版源流,徽州图书事业发展进程,徽州出版业兴盛的原因,徽州图书出版的特色和成就。明清徽商与徽州出版业的关系,以及徽州出版人的研究,提出了从两个方面进一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