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课程实施者,而且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英语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英语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的物质保障。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和报刊杂志等。开发英语乡土教材有利于学生把课本内容和实际生活及周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这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观”,实现角色的转变,优化教学资源组合,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乡土资源以其特有的乡土化和众多优越性倍受广大英语教师的喜爱。此外,现在中学英语试题中,体现生活、体现社会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尤其在高中英语的听力、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作文中,大都是反映乡土意识、时代气息的东西。这些都要求学生更多地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在“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学习中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如今英语教师越来越重视乡土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却步入了误区,降低了教学效果,影响了乡土资源的利用,造成乡土资源“用之效果不甚明显,不用弃之可惜”的“两难”局面。笔者试就乡土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的误区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治措施。
一、乡土资源在英语教学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1、窄化乡土资源的内涵。英语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市、县、乡)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源。包括自然风光、乡土地理、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政治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形势等,内容十分丰富。
很多教师认为乡土资源就是身边无需加工、方便利用的现成资源。其实,乡土资源的种类甚是繁多,有有形物质方面的,也有无形精神方面的,即使是有形物质方面的乡土资源,有时也不是取来即能用的,何况由于资源取来的途径和形式不同,其资源价值也就大不一样了。以泉州市为例,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⑴自然景观、文化场所类。泉州地处风景秀丽的江南,这里的自然景观,千奇百态、绚丽多姿,山山水水都是景,春夏秋冬皆风光。如、清源山、清水岩、永春牛姆林、深沪湾、黄金海岸、仙公山、岱仙瀑布等。
⑵人文地理、名胜古迹类。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沉淀使泉州成为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全市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4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7处。主要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反映海交史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宋代古船,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及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并称古代“三大丛林”的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全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代表古代建筑杰出成就的东西塔、洛阳桥、安平桥,被台湾人民称为“开台烈祖”的郑成功陵墓和史迹,以及的台湾民间有着广泛影响的泉州天后宫、安海龙山寺、花桥慈济宫,通淮关帝庙、泉州富美宫等等。此外,还有崇武古城、蔡氏古民居、天后宫、郑成功史迹、涂门街等。
⑶历史宗教文化类。泉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远古闽越族文化。周秦以后,特别是西晋和唐朝年间,中原汉族大规模南渡入闽,中原文化开始的泉州大地扎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渐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经济崛起,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中原文化蔚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过化之区”。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础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⑷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类。泉州还拥有绚丽多彩的动态文化,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福建半壁江山”等美誉。不仅有“宋元南戏遗响”的梨园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打城戏和“汉唐古乐”南音,还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及新兴的侨乡歌剧等富有充沛活力的艺术瑰宝,深受海外侨胞、港澳台胞所喜爱。
⑸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类。泉州地处闽南三角地带经济圈,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更是闻名全国。辖区内众多国内知名企业更为泉州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安踏、特步、恒安、德尔惠、三六一度、亚礼得、美克、匹克、鸿兴尔克、七匹狼、富贵鸟、贵人鸟、九牧王、柒牌、利郎、旗牌王、麦根、雅客、惠泉、冠达星、九牧洁具、赛琪、帝牌、嗒嘀嗒、富贵鸟、劲霸、木林森、海天国际、浔兴拉链、拼牌体育用品、与狼共舞、辉煌水暧、达利食品、亲亲食品、雅客食品、喜多多食品等等太多(中国品牌之都不是徙有虚名的)。
应该说各地都有丰富的本地资源,这为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英语教师平时能做个有心人,用心观察、积累,并因地制宜地选取和利用,加强学习,增强乡土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善于积累,建设乡土资源教学资源库就一定能拓宽乡土资源在英语课教学领域中的空间。
2、乡土资源的开发没坚持学生兴趣及适度原则。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程资源必须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乡土资源来自本地区,可信度高,和学生关系比较密切,因此对学生最具亲和力,最能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有些教师却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水平,一味追求乡土资源的丰富和数量的多,有些历史文化较为深厚的乡土资源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是“超纲”的,在利用这些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时不但没取得好的效果,反而使课堂上学生反应比较沉闷。当然也有的教师对乡土资源的开发程度不深,激不起学生应有的兴奋度。对学生来说,老师呈现的图片与他们平时看到的情景并无两样,再加上老师轻描淡写地呈现,并没有刻意对图片加以说明,造成学生出现了不以为然的态度,自然激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我们在开发乡土资源时,必须在立足用好乡土资源的基础上,为“用”而“开”。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激情”和“激趣”的“预设”工作。合理选取,科学开发乡土资源,坚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实际。
3、乡土资源的利用不足。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英语乡土资源被开发出来后,由于没有被很好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教师个人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能力弱化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在对乡土资源的利用途径和形式上,出现了僵化的趋势。
对英语乡土资源的利用,可以综合运用学生看、听、说、写、演等诸多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全身器官,让学生全身心融入乡土资源的亲切氛围中,欲罢不能。眼看:可以是老师精心选择的图片展示,可以是技术处理的视频剪辑,也可以是学生亲临现场的参观、游览;耳听:可以是教师课堂上的娓娓道来,也可以是借专家、他人之口的言谈身教,还可以是学生走出校园的采访录音;口说:可以是学生课堂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可以是学生辩论会上的唇枪舌剑,还可以是课后的不同人群组合的口语交流;手写:可以是规范实用的英语作文,还可以是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黑板报;身演:可以是稚嫩的小品表演,可以是歌曲的才华展示,还可以是规模稍大的主题汇演。
总之,实现乡土资源利用的途径和手段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乡土资源种类,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利用形式,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拓展特点,优化利用乡土资源,做到内容要新颖化,形式要多样化,程序要科学化,结果要预期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2]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徐学俊;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思考
[4]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与利用
这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观”,实现角色的转变,优化教学资源组合,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乡土资源以其特有的乡土化和众多优越性倍受广大英语教师的喜爱。此外,现在中学英语试题中,体现生活、体现社会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尤其在高中英语的听力、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作文中,大都是反映乡土意识、时代气息的东西。这些都要求学生更多地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在“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学习中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如今英语教师越来越重视乡土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却步入了误区,降低了教学效果,影响了乡土资源的利用,造成乡土资源“用之效果不甚明显,不用弃之可惜”的“两难”局面。笔者试就乡土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的误区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治措施。
一、乡土资源在英语教学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1、窄化乡土资源的内涵。英语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市、县、乡)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源。包括自然风光、乡土地理、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政治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形势等,内容十分丰富。
很多教师认为乡土资源就是身边无需加工、方便利用的现成资源。其实,乡土资源的种类甚是繁多,有有形物质方面的,也有无形精神方面的,即使是有形物质方面的乡土资源,有时也不是取来即能用的,何况由于资源取来的途径和形式不同,其资源价值也就大不一样了。以泉州市为例,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⑴自然景观、文化场所类。泉州地处风景秀丽的江南,这里的自然景观,千奇百态、绚丽多姿,山山水水都是景,春夏秋冬皆风光。如、清源山、清水岩、永春牛姆林、深沪湾、黄金海岸、仙公山、岱仙瀑布等。
⑵人文地理、名胜古迹类。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沉淀使泉州成为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全市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4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7处。主要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反映海交史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宋代古船,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及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并称古代“三大丛林”的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全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代表古代建筑杰出成就的东西塔、洛阳桥、安平桥,被台湾人民称为“开台烈祖”的郑成功陵墓和史迹,以及的台湾民间有着广泛影响的泉州天后宫、安海龙山寺、花桥慈济宫,通淮关帝庙、泉州富美宫等等。此外,还有崇武古城、蔡氏古民居、天后宫、郑成功史迹、涂门街等。
⑶历史宗教文化类。泉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远古闽越族文化。周秦以后,特别是西晋和唐朝年间,中原汉族大规模南渡入闽,中原文化开始的泉州大地扎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渐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经济崛起,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中原文化蔚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过化之区”。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础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⑷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类。泉州还拥有绚丽多彩的动态文化,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福建半壁江山”等美誉。不仅有“宋元南戏遗响”的梨园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打城戏和“汉唐古乐”南音,还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及新兴的侨乡歌剧等富有充沛活力的艺术瑰宝,深受海外侨胞、港澳台胞所喜爱。
⑸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类。泉州地处闽南三角地带经济圈,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更是闻名全国。辖区内众多国内知名企业更为泉州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安踏、特步、恒安、德尔惠、三六一度、亚礼得、美克、匹克、鸿兴尔克、七匹狼、富贵鸟、贵人鸟、九牧王、柒牌、利郎、旗牌王、麦根、雅客、惠泉、冠达星、九牧洁具、赛琪、帝牌、嗒嘀嗒、富贵鸟、劲霸、木林森、海天国际、浔兴拉链、拼牌体育用品、与狼共舞、辉煌水暧、达利食品、亲亲食品、雅客食品、喜多多食品等等太多(中国品牌之都不是徙有虚名的)。
应该说各地都有丰富的本地资源,这为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英语教师平时能做个有心人,用心观察、积累,并因地制宜地选取和利用,加强学习,增强乡土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善于积累,建设乡土资源教学资源库就一定能拓宽乡土资源在英语课教学领域中的空间。
2、乡土资源的开发没坚持学生兴趣及适度原则。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程资源必须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乡土资源来自本地区,可信度高,和学生关系比较密切,因此对学生最具亲和力,最能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有些教师却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水平,一味追求乡土资源的丰富和数量的多,有些历史文化较为深厚的乡土资源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是“超纲”的,在利用这些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时不但没取得好的效果,反而使课堂上学生反应比较沉闷。当然也有的教师对乡土资源的开发程度不深,激不起学生应有的兴奋度。对学生来说,老师呈现的图片与他们平时看到的情景并无两样,再加上老师轻描淡写地呈现,并没有刻意对图片加以说明,造成学生出现了不以为然的态度,自然激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我们在开发乡土资源时,必须在立足用好乡土资源的基础上,为“用”而“开”。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激情”和“激趣”的“预设”工作。合理选取,科学开发乡土资源,坚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实际。
3、乡土资源的利用不足。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英语乡土资源被开发出来后,由于没有被很好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教师个人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能力弱化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在对乡土资源的利用途径和形式上,出现了僵化的趋势。
对英语乡土资源的利用,可以综合运用学生看、听、说、写、演等诸多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全身器官,让学生全身心融入乡土资源的亲切氛围中,欲罢不能。眼看:可以是老师精心选择的图片展示,可以是技术处理的视频剪辑,也可以是学生亲临现场的参观、游览;耳听:可以是教师课堂上的娓娓道来,也可以是借专家、他人之口的言谈身教,还可以是学生走出校园的采访录音;口说:可以是学生课堂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可以是学生辩论会上的唇枪舌剑,还可以是课后的不同人群组合的口语交流;手写:可以是规范实用的英语作文,还可以是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黑板报;身演:可以是稚嫩的小品表演,可以是歌曲的才华展示,还可以是规模稍大的主题汇演。
总之,实现乡土资源利用的途径和手段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乡土资源种类,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利用形式,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拓展特点,优化利用乡土资源,做到内容要新颖化,形式要多样化,程序要科学化,结果要预期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2]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徐学俊;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思考
[4]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