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画家和一座城市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_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水彩笔记》是一部以第一人称书写的忆旧散文,讲述的是作者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全书约14万字,共109篇文章,大抵是千字的小品文。每篇文章相应配上水彩写生作品,总共近150幅。这种自写自画书籍虽然不是首创,但画作是哈尔滨的民居街景,文章写的是哈尔滨的往事,画文契合,浑然一体。
  尤其是那些朴素文字,短小精练,情真意长,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味。这种大爱声稀的境界,其实正是文学功力深厚的体现。这让我想起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在耄耋之年创作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来。黄永玉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鬼才”,我想,他卓尔不群的才情当来自包括读书在内的笔耕不辍的勤奋。
  水彩画的兴起,源于18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尤其是英国多位水彩画家们的丰硕成就。至此,水彩画渐近完美,发展成完整的独自体系。就狭义的定义而言,“水彩画”是指用水彩颜料,以水为稀释媒介,在纸张上作画的绘画方式。通常有透明水彩及不透明水彩两大领域。上个世纪初,水彩画进入中国,在归类上把水彩画划到西洋画的范畴,是根植于各艺术院校的“学院派”画种。
  由于哈尔滨中西合璧的人文历史,“西化”与“西画”也因此成为哈尔滨人文风景,也因此促成了焕堤先生青少年时代和水彩画的渊源,得以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读于当时的哈尔滨艺术学院附中。其时,坐落于哈尔滨蜚声中外的中央大街南端一座俄罗斯建筑里的艺术学院是黑龙江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培养戏剧、美术、音乐人才的摇篮。难得的是,当时附中与本科生同在一幢楼里上课,拥有共同的图书馆。这样,除了美术课的正规学习,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使得豆蔻年华的焕堤先生得以吸吮其他艺术的营养,将文学、戏剧、音乐的熏陶和感受潜默移化到美术创作之中。这也是纵观焕堤先生水彩作品中,似乎有着戏剧一样的故事,有着文学氤氲的弥漫,也有着旋律的流淌与宣泄。这种其他艺术的渗透和素养,正是画家完成高品位的再塑过程。
  这一点,我在他不久前在黑龙江美术馆演讲“一书·一城·一画——王焕堤的水彩笔记”时得到了印证。
  “打小时起,我除了喜爱用画笔涂鸦之外,还染上了喜爱阅读的‘恶习’。那时,我因少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只靠母亲做些针线活养家糊口,能拿出购书的钱极其有限,因此许多时候是在书店里取站姿蹭书看,或从朋友处借书看,多有还期。在这种状态下阅读,反而更聚精会神,更珍惜阅读的机會,得到的知识和感悟反而更多、更深……”
  在书中,他用粗犷概括的笔触、无华的文字把时间凝固下来,剥落出当年的回忆和当今的眷恋与反思,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哈尔滨,留下时代的记忆。几十年来,王焕堤老师“执着小画种,抒发大情怀”。
  扎根在家乡沃土,潜心作画,学贯中西,用色彩为家乡立传,用正气为社会明德,用博爱融合中外……
  我和焕堤先生交往好几年了,而且很密切。这得以让我从更深的层面了解焕堤先生。生活中焕堤先生为人谦和低调,处处体现着一个长者的风范。从他的修养到水彩画的造诣,不难看出一座城市对一个画家的影响该有多么重要。
  你真的认识哈尔滨吗?
  你真的了解哈尔滨吗?
  那么,就请你观赏焕堤先生画的水彩哈尔滨吧。若是方便,推荐你再阅读一下《哈尔滨水彩笔记》吧,它的“炼成”,实际上就是哈尔滨的一个侧影。
  作者简介:曼陀罗,本名张永德。美术、摄影评论家,纪实文学作家。曾任《黑龙江画报》主编,现供职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其他文献
松花江在我心里并不是一条江,而是一座城。这座城叫哈尔滨。  哈尔滨是父亲的家乡我的籍贯。  我们老家在远离松花江的辽宁营口。爷爷说自己家原来是开点心铺子的,但是初小毕业太爷爷就送他去学了开车的手艺。爷爷常说他家有一块巨大的梨木案板,他小时候也亲手做过“大八件”“小八件”,难怪到了中秋爷爷只吃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提浆月饼;奶奶说她娘家出身不好,原本是地主,哥哥曾经留洋,自己要不是因为视力不大好高小毕
期刊
一  在江南Z市,小雅从来都不是那种风云女人或美色招摇的女人,更不是养尊处优的女人。但小雅是天生丽质的女人。她美丽善良、温柔亲切;你越关注她就越能发现,她的女人味其实是不同凡响的,是那种潜伏于街头巷尾、流淌于人间烟火中的不同凡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小雅高中快毕业时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开来,胸部扁平,身子单薄,两只清澈明亮的眼睛泛着纯洁无邪、心智未开的光泽;一头乌黑的头发也还剪成童花式短发,显
期刊
胡汉三的腿瘸了。  胡汉三是胡小坏的叫法。当然,胡小坏只敢在背地里叫。  胡汉三是胡小坏的叔叔。胡小坏的爹在胡小坏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娘带着胡小坏和两个姐姐过日子。  农活忙时,叔叔总是先撂下自家的活计,耙地、插秧、割稻,都是叔叔帮衬,可胡小坏就是不喜欢叔叔。看电影里有个胡汉三,胡小坏心血来潮,管叔叔叫胡汉三,就像胡小坏,他本来不叫胡小坏,可别人非要叫他胡小坏一样。  胡小坏在心里一遍遍地骂着
期刊
癌症似乎让躺在炕上的仙泉一中刘老师怎么躺着都不舒服,好像炕上到处都是直立的针,扎得他痛苦不堪。可是,摆在窗台上的仙指花,每看一次,都会让他有片刻的安宁。其实他只是凭感觉,知道那花就在那里,散发出幽香。他的视力似乎在快速地衰退,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他的眼前就仿佛洞开了一片天空,充满阳光。  癌痛袭来时,他就把头抵在书本上。那些备课笔记,是他要求二弟放在他枕边的,他说等他病好了,重返课堂时用。一想到课堂
期刊
塞尔维亚的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是写梦幻的奇文,许多人物在他人的梦里度过了一生。为了完成复仇,只好到他人的梦里去寻找那躲避到他人梦里的仇人,结果报仇者与仇人在梦里搏杀,双双殒命,报仇者与仇人都永远回不来了,消失了。帕维奇无疑受到了博尔赫斯的启发,把博氏的短篇发扬壮大成了长篇,当然也添加了更为复杂的内容,并融合进他本人所属的民族梦幻与传说中去了。上海的翻译家曹元勇先生翻译了他的《君士坦丁堡的最后之恋
期刊
《圣经》福音书记载了耶稣圣迹,他讲过一句重要的话:信我者,得永生。耶稣基督并未蛊惑人心,而是上了十字架赴死回馈了他的追随者,用他的死和复活再度宣告:人需要信,需要痛悔你亏缺神的荣耀……  总之,人应当“有信”。  伟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小说都在强调这个沉重的命题:信仰。缺乏信仰之痛,获得信仰之痛,得到又失去信仰之痛……突出表现在所有庸常的劳苦大众身上忽然展现的伟大神性,那种无可比拟的道德上的美
期刊
1  那气味儿侵扰玉任已经好几天了。玉任不知道那气味儿的出处,但她清楚地记得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侵入她骚扰她的。  那是上周五晚上,明姬拽她参加了三男三女的一个派对,喝酒唱歌,半夜才回到家洗脸卸妆上床。当她迷迷糊糊快要睡着时,一股淡淡的怪怪的气味儿袭上来,罩住她,摇醒她。她想可能是从派对上沾上衣物而带回来的什么气味儿吧,于是起身拿起刚刚脱下来的衣服嗅了嗅。她先是闻到了刺鼻的烟
期刊
一  十七岁那年,我初中毕业,没考上中专,普高父亲没打算让我上,说我在学校里鬼混唐朝,耽搁了时日不说,还费钱。这原是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翻着白眼对我冷冷的挖苦,父亲上街路遇了他,对我是否继续就读和他达成共识,回家来复述时的语调都像他。气得我对着父亲的后背直恼他愚蠢,伙同外人欺负自家小孩还不知道。待我冷静下来,意识到父亲倒也不是伙同物理老师,而是一个有威望的父亲得有个理由为自己开脱,不让继续就读是因为我
期刊
2019年6月的某一天,杜上在整理旧报刊的时候发现了一只牛皮纸信封,里面有三封纸张焦脆的信杜上坐在客厅里打开它们。原来自己二十三年前有一次参加了一场文学活动,那时的杜上还只是一名大二学生,在会场就先锋文学与别人争执不下。后来就收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人约他见面,于是故事就这样在杜上的回忆中徐徐展开。  以上是陈鹏的短篇小说《苏童来了》的内容。谈及陈鹏,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对文学
期刊
这篇文坛史话,是聊我与民国版文学书的故事。从清初到1949年,民版书出版的种类太多,而印行数量更多,难以计算。沦陷区1932年到1945年出版的文学书,也应划入民国版内。我只存一百三十余本,其中有先进文化、革命文学、大师杰作、名家华章,以及不知名的旧作佳品。几十个春秋,不停地阅读、欣赏,和它结下了恋情。  最初接触民版书还是在日伪统治的年代,我在哈职初中参加进步的读书会,与同学传阅过两三册,也到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