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陈寅恪的“特殊情怀”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sai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寅恪对胡适的认识,是从怀有偏见而逐渐走向理解,以至成为知心朋友。这其中的发展过程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但双方共同的理念是促使他们建立深厚友谊的关键。
其他文献
王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同时也是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论衡》多引《周易》以证其说 ,并借助《周易》和易学推出自己的思想主张 ,这突出表现在其天道观、人生价值
本文利用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我国 1978~ 1997年各省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目的在于考察这段时期内造成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 ,以及落后的省份是否具有赶上发达省
我刊特约编审,原蚌埠医学院学报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周庆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0年6月22日凌晨逝世,享年69岁.
期刊
本业’、`末业’的划分及`重本抑末’思想,并不产生于商周春秋时期,也不起源于儒家,而是在战国时期,为适应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愿望,由法家首先提出来的.盐铁会议上,大夫、御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作为二战期间苏日关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使苏日双方得以避免两线作战。但从苏日双方签约的动机、谈判的中心议题乃至条约的内容看 ,都是
战后日本的安全战略,先是依靠美国力量,实行内向型"专守防卫",冷战结束后,转而采取外向型"介入地区战略".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关联法的制定就标志这一战略的转变.虽然不能由此断
《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及其相关法案的实质是日本为重新走向军事大国、政治大国创立法律依据;其基础是日本的经济势力、军国主义的崛起、唯我独尊的国民心理、美国的远东政策
5— 9世纪的法兰克社会 ,是一个处在转型时期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从日耳曼所有制的瓦解到封建所有制的确立 ,从奴隶制的长期残存到被封建制排挤 ;从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差别到
本文从传统史家评价人际伦理情义土官之价值观及社会历史背景等层面对元代段氏总管与梁王在云南分域争斗的历史进行了再分析目的在于展示为前人研究所忽视的鲜活的历史人性阐
民族性与时代性、涵延性与主导性、兼容性与选择性等民族文化发展特性问题是学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从理论与历史的交叉视角来看,有必要深刻系统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与文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