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昌文:我这一生,就是在温和地奋斗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w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昌文,著名出版人、文化学者,1951年开始从事编辑工作,在他半个多世纪的编辑生涯中,策划出版了《情爱论》《宽容》《第三次浪潮》《随想录》《蔡志忠漫画》《金庸选集》《新世纪万有文库》等中外文化、文学著作,引发广泛影响。其主编的知名杂志《读书》,被誉为中国图书界的典范,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近日,这位出版界的泰斗级人物因病去世,享年90岁。
  ●小伙计出身的文化人
  沈昌文1931年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親因病去世,母亲靠做佣工维持一家生计。因为不忍心母亲受苦,14岁的沈昌文从初中辍学,半工半读考上了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靠在银楼当伙计来维系学费,但最终还是断粮肄业。后来赶上人民出版社招聘,由于招聘条件对学历、专业有限制,沈昌文无奈伪造了一封《学习报》社的介绍信,化身记者参加应聘,结果考上了校对员,从此开始了编辑生涯。
  初到编辑部时,主管领导曾告诉他,要和作者推心置腹地聊天,最重要的是要放下身段。这一点在沈昌文后来的为人处世中始终有所体现:“把一个思想评论杂志长期坚持下来,读者越来越多,靠的无非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无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沈昌文从不自称知识分子,也毫不避讳自己银楼伙计的出身。这反而让沈昌文深谙社会运行之道,时刻把自己放空、放低,进而海纳百川。
  ● “三无掌柜”
  有趣的是,后来的《读书》编辑部承袭了沈昌文的风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编辑部除沈昌文任主编之外,由三位女编辑共挑大梁。而三位女编辑在进入编辑部之前,一位是油漆工,一位是工农兵大学生,还有一位则是卡车司机。四个人,一半没受过系统、正规的高等教育,一半根本就是勉勉强强的中学毕业。沈昌文笑称自己是“三无掌柜”:无能、无为、无我。“说起来大家都挺伤心,但却因此而少了点束缚,多了点跑野马的不羁之气;又因此而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也算是不幸之幸。”曾任《读书》杂志编辑的赵丽雅这样回忆当年的编辑部。
  在这种不羁之气的助推下,1986年至1995年沈昌文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十年间,相继推出西方经典著作《情爱论》《宽容》《第三次浪潮》,推出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推出蔡志忠漫画、金庸著作,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他主持下的《读书》杂志,同样被认为是“观念最开放、思想最活跃”的刊物,它主张广开言路、兼收并蓄,汇集了科学、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先后开设了冯亦代的“西书拾锦”、王佐良的“读诗随笔”、樊纲的“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等多个兼具文学性、思想性的专栏。在他的主持下,《读书》形成了既不乏对学术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坚持大众化的轻松活泼的独特风格。
  作家王蒙为沈昌文《阁楼人语》一书所作的序言《有无之间》特意提到了这项特质:出版人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的状态,即无先入为主、无偏见、无过分的派别倾向,无太厉害的排他性,无过热的趁机提升自己的动机,才能真正团结住各不相同的作者。而这,正是沈昌文的独特魅力所在。
  ●三联扫地僧
  1996年从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任上退休之后,沈昌文并没有闲下来。1998年,他与“三结义”的两位“义弟”陆灏、俞晓群创办了《万象》杂志,同时又先后担任多家出版机构的顾问,期间策划出版了《新世纪万有文库》《书趣文丛》《吕叔湘全集》等产生重大影响的系列图书。工作之余,他隔三差五还要跑一趟三联书店,喝杯咖啡、复印文件、翻阅新书。
  直到2017年,每逢月末最后一个周五——三联书店传统的“《读书》服务日”——沈昌文还会背着自己的双肩包到书店晃荡一圈,满脸带笑。只有看到新书展台布置不当,他才会板起面孔,亲自摆放妥当。
  学者江晓原记得,第一次见沈昌文,他对着在场的记者自我介绍:“我是三联下岗职工沈昌文。” 随后又加了一句,“我在三联扫地。”这样半真半假、亦庄亦谐的介绍实在符合沈昌文的风格。但在熟读金庸的有心人听来,这句话又别有洞天——《天龙八部》中就有一位在少林寺打扫藏经阁的无名老僧,武艺高强却从不外露,有大智慧却无大架子。拿这位扫地僧自比,真是恰如其分。
  从银楼小学徒,到出版社校对员,再到出任三联书店总经理,执掌《读书》杂志,沈昌文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书商的旧梦》一书里,他记录了一个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历历往事,刻画出一个为人做嫁衣而不计劳苦的出版人的生动形象。正如沈昌文对自己的评价一样:“我这一生,就是在温和地奋斗。”
  《也无风雨也无晴》(节选)
  在上海天天奔来走去,发现住处不远有一家“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设有新闻电讯系,可以晚上上课。我想,还是设法去通讯社当报务员吧,于是立即报名应试,想提高一下收报速度,再去考通讯社。想不到这一来,由此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创办人是顾执中先生,上海《新闻报》的名记者。这家学校在上海有很高的名望。可是我之所以报考,只不过想由此去做报务员。
  于是天天准备应考,想不到考取之后,校方告诉我,新闻电讯系不办了,因为学生太少。教务处一位先生鼓励我上别的系。我一看时间表,采访系是晚上上课的,就进了这个系。从这以后,想不到由此不再去“嘀嗒嘀嗒”地敲电键,而是变成耍笔杆的了。
  每天下午五点左右,从自己打工的商店里拖着疲乏的身躯出来,在马路上买一块点心,就去上学。如是,要到晚上九点来钟才回去。尽管辛苦,我还是很快活——因为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让我看到与以前迥然不同的世界。
  许多老师的课,我实在爱听。例如,潘孑农先生讲电影时,一次举美国电影Golden Boy(《千金之子》)为例。剧中Joe的父亲举着Joe的手,痛苦地讲述拳击如何毁了Joe的音乐天才。这一段警句,潘老师用英文朗诵,我听了简直毕生难忘。潘先生还常找学生去做临时演员,我最愿意参加。一次是演排队挤着买黄金的群众。在拥挤不堪的人堆中奋斗了好一阵,弄得一身汗。最后电影厂赏我吃一碗阳春面回家。又如许杰教授,他在学界也可算名人了。他讲中国现代文学,我在这方面毫无基础,听得似懂非懂,但还是爱听。这些,都吸引我这个缺“文”少“化”的穷孩子进入文化的大门。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小学当老师。班里有一位叫阿斌的男生,他是坐着轮椅来学校报到的。阿斌的父亲告诉我,阿斌双腿有残疾,小时候能自己走路,但随着体重增加,他的双腿撑不起身体,只能依赖轮椅了。我答应阿斌的父亲,一定会多关心阿斌的,请他放心。  阿斌入学后不久,班里有几位调皮的男生开始给阿斌起外号。更有甚者,还故意在阿斌面前一瘸一拐地走路。我严厉批评了那些男生,但效果不佳,反而让他们更加孤立阿斌。为了增
期刊
1.洛奇是一位摩托车手,他高大魁梧,满脸胡须,坚韧得就像一枚钉子。他是我父亲,也是一位很好的“家庭主妇”。我们住在一个非常小的小镇。妈妈是空军的土木工程师,她经常不在家,所以是由爸爸抚养妹妹和我的。  2.我9岁那年,妈妈被派往韩国。她要离开整整一年。爸爸说:“现在就你和我是大人了。”于是我们一起照顾我的小妹妹、房子和我们自己。一切都很顺利。然后,虱子来到了镇上。“流行病。”人们都这么说。  3.
期刊
由《智慧少年·润》杂志举办的2020年“中华复兴”主题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校、文学社团和老师、学生的积极支持,收到了大量的投稿作品。  征文活动历经一年时间,经过层层筛选,根据主题内容、 体裁结构、语言表达、创新和亮点等维度,评选出多篇优秀作品,其中一等奖15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30名,以及优秀奖若干名,均颁发证书,并将赠送本刊杂志作为奖品,同时对组织优秀稿件成绩突出的老师将颁发优秀指导
期刊
在学校,我们和同学比拼考试成绩,也许只是比别人多错了一题,就能让你和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失之交臂。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不知何时给自己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铠甲,但是拥有铠甲的人生,就真会变得容易一些吗?  “只有不信任这个世界的人才相信懦弱的人就该被凶狠的人欺负,才会穿起盔甲把自己武装成战士,继而发展成恋战的魔。”《孤立冰墙》中,一个10岁的孩子面对“强大”使起了计谋,那冰冷的墙,也许你也曾经见过,或
期刊
今天,上午10点整,我身后的连翘终于开出了第一朵小花。为了不错过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整整三天,我都盯着连翘最大的那个新芽——它看上去就像一颗金色的小豆荚一样。当小花终于盛开时,我立刻细察天象,看看是不是要下雨。到了明天,连翘细细的枝条上将长满金色的小星星,一发不可收拾。最重要的是,紫丁香也加快了它的脚步,在人们注意到它之前,它那纤细娇弱的小叶子早就长出来了;还有醋栗,也展开了它那V字形的、环状的“衣
期刊
嵩山,属于伏牛山的一支余脉,主体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以嵩山位居中央,定嵩山为中岳。它与山东的东岳泰山、陕西的西岳华山、湖南的南岳衡山、山西的北岳恒山并称为“五岳”。嵩山绝顶,即峻极峰,是中岳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嵩高峻极”和“峻极于天”之说。  嵩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哪座山像嵩山一样特殊,是儒、释、道三教的策源地。它还被史学界赞为“文化圣山”,因为它处在黄河和
期刊
如果你独自驾车,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奔跑,车里的录音机再放一点音乐,你跑着跑着,就会觉得自己整个身心已然和车外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只要看一看听一听他们的民歌、散文、小说、绘画,都会明白,他们的灵魂原是来自于大自然的。   在莫斯科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里,我终于撞见了那些神交已久的名作。看着这些画,我特别想弄明白,他们是怎样去揭示大自然的灵魂的。  当阳光从斜上方穿入森林,林中的空气竟然是绝对透明的,
期刊
冬天的存在,时刻提醒迟钝的世人,心怀暖意去聆听诗人们很久很久以前写下的句子: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夜幕初降,白居易与知己欢聚一室,一杯新酒,暖了心,驱了寒意。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鸟飞远,人踪灭。谪居永州的柳宗元定格在寒江孤舟之上,蓑衣斗笠凝固成一幅充满留白艺术的中国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二次出塞,送别归京使臣。塞外苦寒,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期刊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旅行者把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他想留下一些钱,但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期刊
保彼得·勃鲁盖尔是16世纪尼德兰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欧洲独立风景画的开创者。农村是勃鲁盖尔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环境,由于擅长描写居住乡间的乡民生活,他被亲切地称为“农民的勃鲁盖尔”。勃鲁盖尔以宏大的构图,描绘尼德兰壮观的自然景色,这些风景画不是假想和拼凑的,而是经过了认真的观察写实,将景色和人物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些画作往往在尺幅之间展现出一个庞大的世界,细细品味,就能发现画面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偶然出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