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策略,对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京津冀区域的特点及条件
由于京津冀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已经形成陆、海、空交通运输网络。京津冀产业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和互补性,两个地区产业之间的相似系数比较小,这说明河北、北京和天津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矿产资源方面,本区域资源丰富,互补性强。河北省在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中,有52个矿种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天津已探明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资源和燃料、地热资源有30多种,其中锰、硼不仅为国内首次发现,也为世界所罕见。相对于丰富的矿产资源,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相对短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7.7%、7.5%和12.2%,而且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水环境污染状况比较严峻。

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的领域
京津冀区域第一产业的分工
区域产业的分工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主要决定因素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和产业的区位商。产业贡献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可以综合反映某产业在研究期内的比较优势、经济地位和贡献大小。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0.46、1.82和19.81。而产业的集中程度越高,产业的区位商就越大。在第一产业方面,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区位商分别为0.19、0.52和1.27,河北省不仅在第一产业方面的贡献率最大,且区位商也是最大。河北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29%,为全国第五位。为此,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省应重点发展第一产业,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为京津提供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京津冀区域第二产业的分工
从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33.46%、72.35%和 51.84%。从区域总体分析,第二产业对天津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工业贡献率高达71.40%。而从集中程度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在第二产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89、1.36和0.98。从区位商方面分析,天津在第二产业方面的集中程度比北京和河北省高。为此,该区域中天津应重点发展第二产业。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地区技术、劳动者素质等方面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如果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之,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竞争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三个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的仅有产业医药制造业;二个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仅有6个产业。产业雷同性比较小,形成产业互补的格局,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京津冀区域第三产业的分工
从第三产业贡献率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分别为119.4%、52.39%和22.37%,北京的第三产业贡献率最高;从产业的区位商分析,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分别为1.99、1.21和0.71,北京的区位商也是最高的。
为此,在京津冀区域中,北京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方面为主。同时北京还应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为52.39%,其中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贡献最大,其次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天津市的高校较多,应重点发展教育。
河北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较低,为22.37%,其中主要以传统的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贡献最大,其次是批发零售及餐饮业。
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层次与合作领域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多限于区域内部封闭式合作,实践证明,区域合作必须积极与周边地区、发达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具有多形式和多层次的特点。
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层次性指合作可以是政府间也可以是企业间的合作、市场及人才技术合作。2004年,京津冀三地在河北廊坊初步达成“廊坊共识”,提出建立三地政府间高层会晤制度,探讨经济发展问题,建立互动的协调机制。在企业合作方面,根据各个企业自身的情况,通过控股、参股及组建企业集团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如在煤炭、钢铁、医药等行业可以组建跨地区的大集团,打破地区行政性垄断隔离,提高企业效益、资源利用率。其次,在产业链建设上,加强关联行业企业间协同发展,如煤炭、矿石等企业组建战略同盟。通过产业链的联合,加强关联行业企业间的合作。
在人才合作方面,可以通过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实现区域资源共享等。完善甚至取消户籍制度,搭建三区人才平等竞争平台,同时调节人才区域流动。在技术方面,发达的京津地区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方式同河北省企业合作,这样不但提高产业的升级,而且加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的领域
京津冀第三产业的区域合作前景广阔,重点从物流业、旅游业、生态产业、金融业、教育与科研合作等方面分析研究。
现代物流业合作。京津冀三地应联手完善商品市场,发展物流与贸易合作,建设区域性农副产品统一市场;积极协调本区域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设施的共享与整合,建立一个大区域物流圈;支持和鼓励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结成物流联盟,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积极发展专业性市场,像建材市场、中药市场、皮革市场、纺织品市场等,通过物流配送联合起来,走特色、专业化道路;鼓励跨地区的连锁经营,特别是要以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突破口,培育和发展一批跨行政区经营的大型物流集团,以此带动区域合作跃上新台阶。
旅游业合作。长三角经过20年的发展,旅游发展走向了良性循环,而京津冀地区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2004年长三角地区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是京津冀地区的1.8倍;创造的旅游收入则是京津冀地区的3倍。
生态产业方面合作。京津冀同处一个生态区,可以共同构建整个地区的生态安全保障。其次,建议以水为媒介,以相关可行的各种方式共同分担潮河、滦河水系的治理成本,稳定密云、官厅水库进水量,并加强三地的技术与产业合作。鼓励新兴环保产业发展,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支持环保产业跨区域合作。
金融业合作。从金融经济发展状况上讲,天津的金融业发展较快,但是在总量上与北京尚有差距。而今天津被定为北方经济中心,并有蓬勃发展的滨海新区,所以,金融业的发展可以考虑将天津建成为新的地区性金融中心。
教育与科研合作。在科研和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京津高校的人才和科研院所科技与教育资源应用方面的合作。在高等教育建设上,三地高校联合建立区域内科学研究与开发基地,广泛开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项目合作,加强区域交流。在职业教育方面,京津两市应对环京津贫困县的职业教育加以扶持,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管理手段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与技术指导。
(作者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京津冀区域的特点及条件
由于京津冀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已经形成陆、海、空交通运输网络。京津冀产业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和互补性,两个地区产业之间的相似系数比较小,这说明河北、北京和天津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矿产资源方面,本区域资源丰富,互补性强。河北省在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中,有52个矿种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天津已探明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资源和燃料、地热资源有30多种,其中锰、硼不仅为国内首次发现,也为世界所罕见。相对于丰富的矿产资源,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相对短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7.7%、7.5%和12.2%,而且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水环境污染状况比较严峻。

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的领域
京津冀区域第一产业的分工
区域产业的分工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主要决定因素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和产业的区位商。产业贡献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可以综合反映某产业在研究期内的比较优势、经济地位和贡献大小。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0.46、1.82和19.81。而产业的集中程度越高,产业的区位商就越大。在第一产业方面,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区位商分别为0.19、0.52和1.27,河北省不仅在第一产业方面的贡献率最大,且区位商也是最大。河北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29%,为全国第五位。为此,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省应重点发展第一产业,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为京津提供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京津冀区域第二产业的分工
从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33.46%、72.35%和 51.84%。从区域总体分析,第二产业对天津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工业贡献率高达71.40%。而从集中程度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在第二产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89、1.36和0.98。从区位商方面分析,天津在第二产业方面的集中程度比北京和河北省高。为此,该区域中天津应重点发展第二产业。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地区技术、劳动者素质等方面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如果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之,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竞争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三个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的仅有产业医药制造业;二个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仅有6个产业。产业雷同性比较小,形成产业互补的格局,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京津冀区域第三产业的分工
从第三产业贡献率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分别为119.4%、52.39%和22.37%,北京的第三产业贡献率最高;从产业的区位商分析,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分别为1.99、1.21和0.71,北京的区位商也是最高的。
为此,在京津冀区域中,北京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方面为主。同时北京还应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为52.39%,其中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贡献最大,其次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天津市的高校较多,应重点发展教育。
河北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较低,为22.37%,其中主要以传统的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贡献最大,其次是批发零售及餐饮业。
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层次与合作领域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多限于区域内部封闭式合作,实践证明,区域合作必须积极与周边地区、发达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具有多形式和多层次的特点。
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层次性指合作可以是政府间也可以是企业间的合作、市场及人才技术合作。2004年,京津冀三地在河北廊坊初步达成“廊坊共识”,提出建立三地政府间高层会晤制度,探讨经济发展问题,建立互动的协调机制。在企业合作方面,根据各个企业自身的情况,通过控股、参股及组建企业集团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如在煤炭、钢铁、医药等行业可以组建跨地区的大集团,打破地区行政性垄断隔离,提高企业效益、资源利用率。其次,在产业链建设上,加强关联行业企业间协同发展,如煤炭、矿石等企业组建战略同盟。通过产业链的联合,加强关联行业企业间的合作。
在人才合作方面,可以通过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实现区域资源共享等。完善甚至取消户籍制度,搭建三区人才平等竞争平台,同时调节人才区域流动。在技术方面,发达的京津地区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方式同河北省企业合作,这样不但提高产业的升级,而且加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的领域
京津冀第三产业的区域合作前景广阔,重点从物流业、旅游业、生态产业、金融业、教育与科研合作等方面分析研究。
现代物流业合作。京津冀三地应联手完善商品市场,发展物流与贸易合作,建设区域性农副产品统一市场;积极协调本区域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设施的共享与整合,建立一个大区域物流圈;支持和鼓励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结成物流联盟,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积极发展专业性市场,像建材市场、中药市场、皮革市场、纺织品市场等,通过物流配送联合起来,走特色、专业化道路;鼓励跨地区的连锁经营,特别是要以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突破口,培育和发展一批跨行政区经营的大型物流集团,以此带动区域合作跃上新台阶。
旅游业合作。长三角经过20年的发展,旅游发展走向了良性循环,而京津冀地区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2004年长三角地区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是京津冀地区的1.8倍;创造的旅游收入则是京津冀地区的3倍。
生态产业方面合作。京津冀同处一个生态区,可以共同构建整个地区的生态安全保障。其次,建议以水为媒介,以相关可行的各种方式共同分担潮河、滦河水系的治理成本,稳定密云、官厅水库进水量,并加强三地的技术与产业合作。鼓励新兴环保产业发展,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支持环保产业跨区域合作。
金融业合作。从金融经济发展状况上讲,天津的金融业发展较快,但是在总量上与北京尚有差距。而今天津被定为北方经济中心,并有蓬勃发展的滨海新区,所以,金融业的发展可以考虑将天津建成为新的地区性金融中心。
教育与科研合作。在科研和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京津高校的人才和科研院所科技与教育资源应用方面的合作。在高等教育建设上,三地高校联合建立区域内科学研究与开发基地,广泛开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项目合作,加强区域交流。在职业教育方面,京津两市应对环京津贫困县的职业教育加以扶持,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管理手段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与技术指导。
(作者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