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上海老歌”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s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勇(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今天在座的,没少看杨学进老师各种各样的音乐会,台前幕后帮了很多忙,但基本上都是观众。上海老歌音乐会,我们做了两年了,不同形态和不同方向都做过一些尝试。召开上海老歌专题研讨会,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做些回顾、总结、检讨和展望。我从事上海老歌的整理、研究、传播已经整整20年了。为了让很多尘封多年的上海老歌重见天日,我花费很长的时间,钻到中国唱片公司的仓库里,从上万首歌曲中仔细挑选,再对选出的作品进行词曲作者的考证,搜集作者和演唱者的资料,撰写歌曲的分析。为了让这套合集既有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学术意义,我还采访当事人的家属,在图书馆里研究各种史料。我尽量把上海老歌的演唱建立在近现代音乐史料的基础上,并在主持过程中,将这些丰富的素材爆料给观众。
  
  杨学进(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我真的是要感谢很多很多的人,帮助我们把20多场上海老歌音乐会开成,帮助我们出上海老歌CD,还包括出版《上海老歌精选》这本书。9年前,我在德国开完音乐会,接着去上海大学开。钱伟长校长要亲自给我颁特聘教授的证书,因为钱老身体的原因,就安排了我到钱教授的家里。钱老提出,要打破三堵墙,要打破学科之间的一堵墙,要打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墙,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我们一口气在上海、广东、台北等地举办近20多场上海老歌音乐会,录制了《爱侬上海——上海老歌》CD,发表了上海老歌演唱研究系列论文,编撰了《上海老歌精选》专业声乐教材,都是在打破墙的情形下做出来的,都是协同创新的成果。这个研讨会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力量。上海老歌和上海老建筑一样,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它就像是流动的老上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里长出来的枝与叶,每一首老歌都是上海都市文化发展的一道车辙,是东方大都会永恒的声音形象,值得我们典藏与传唱。大多数上海老歌歌唱的是人性,表现的是真情。
  
  褚保杰(上海轻音乐团团长):上海轻音乐团是伴随着杨学进老师同步成长起来的一个团队。3年前,我刚刚调到上海轻音乐团,对乐团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我第一次和王勇博士还有资深记者杨建国一起讨论“上海老歌”这个选题时,我对上海老歌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一些很简单的曲目。等真的进入到这个领域之后,发现上海老歌真是浩瀚如海,几百首曲目随随便便就可以拿出来。有很多的歌,被港台歌手唱出来,我们才知道这首曲目是我们上海的。我们到广州召开上海老歌音乐会,他们说,广州的流行音乐有3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出现了很多明星,很多名歌。然而,上海的流行音乐却有80多年的历史。我们今天唱上海老歌,其实是在补课。上世纪四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加拿大的华人歌手都唱过上海老歌,而上海反而没有专业的歌唱家、歌手来演唱这些歌,出现了断档。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损失,我们要把这一课补起来。在两年时间里,上海轻音乐团和杨学进教授合作,已经演了10多场上海老歌。从受众来看,学生、白领、中老年观众都有。一场上海老歌音乐会,两年可以演十几场,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是做音乐剧,也不是做贝多芬交响曲,目前在上海两年里演十几场贝多芬交响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把这上海老歌音乐会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下来,做出了影响,做出了成绩,还走出了上海,走向广州,走向台湾,走向国外。杨学进教授又主编了《上海老歌精选》,将上海老歌的演唱提高到了学术的层面。我们感觉,上海老歌音乐会质量真是“步步高”,上海老歌在上海文艺界的地位无形当中提升了。尽管我们没有做上海老歌大型商业演出,一上来就演个几十场的,但是我们和杨学进教授密切合作,陆续在各个层面、各个观众群中推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算我们对海派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屠巴海(上海轻音乐团指挥):非常荣幸,我担当了杨学进上海老歌演唱会的指挥。其实,我已经十几年不指挥了。我做的事情比较杂,有一段时间做音乐监制,有一段时间做演奏,东搞西搞的。褚保杰让我来做杨学进上海老歌的指挥,我也不想这么快老下去,正好也可以恢复一下指挥的技艺。杨学进唱上海老歌,分了好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录制 CD,录得非常好,非常专业。第二阶段是做演唱会。杨学进上海老歌音乐会的演出形式非常多样,有的规模还很大,反映也很好,报上也经常表扬。第三阶段是做钢琴伴奏的教材,这种形式是很好的。
   有人说上海老歌都是靡靡之音,这是不对的。上海老歌的曲目远比想象的丰富,其中有很多艺术性的歌曲,也有很多很有正能量的、表现民族气节的歌曲。比如聂耳创作的两首歌《梅娘曲》和《铁蹄下的歌女》。还有像贺绿汀院长创作的《天涯歌女》,其中有很多传统的音乐元素。某些港台歌手唱《天涯歌女》,唱得特别夸张,其实那个时候的人没有那么低级,也没那么直露。现在一些人听了他们的演唱会对上海老歌产生了一些误解。那些写上海老歌的作曲家,培养了一批学生,这些学生后来替邓丽君写歌。他们写出来的歌曲,感情细腻,旋律性很强,经邓丽君一唱,风靡整个华语地区。今天我们唱上海老歌,就是要把歌曲中的人性唱出来,把真善美唱出来。这也是我们今后歌曲整理、创作、演唱、演奏、传播的方向。我们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创作、演唱新歌曲,新歌曲一定要非常的人性化,唱到观众的心里去。
   今天我们唱上海老歌,传播海派文化,还展现了新上海人的风貌。其实,我是四川人,5岁不到来到了上海,在上海已经生活了60多年了。我还是觉得我祖宗不是上海人,自己是一个新上海人。今天的上海人,不就是我们这些人组成的吗?浙江人、江苏人、四川人,来到上海发展自己的事业,然后又到世界各地去开拓,成为一个世界人。这很好。上海是东西文化聚集的地方,也不排挤人。你们大可放心,无论你从哪里来,只要找到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地方,那你就可以说:我是上海人,我在为上海的文化作贡献。上海的城市就有这样的气派,杨学进老师不断推广上海老歌,提倡新上海人的精神。她教学很忙,但是她的劲头十足,她的演唱,气息的运用越来越纯熟,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歌曲处理得也很到位,带有叙述性的歌曲也演唱得非常好。作为指挥,我很开心。   
  杨霖希(浙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我是《上海老歌精选》的钢琴编配者,作为80后,对怀旧老歌的感情没有父辈那么深,但是自从开始编配上海老歌,反复聆听各种翻唱的版本,慢慢发现原来这些歌曲,并不是人们以前定义的靡靡之音,它既有记录人们喜怒哀乐的民歌小调,也有唤起民众抗战的激昂旋律,更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抒情吟唱,是一笔可以让当今人们共同分享的“文化遗产”。作为编配者,我运用新颖的和声、时尚的织体尽量让老歌贴近现代人的口味,同时又保留它当年的风韵与摩登。
  
  唐吟(上海音乐出版社编辑):作为《上海老歌精选》的责任编辑,我和三位杨老师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他们严谨认真的态度也让我非常感动——杨赛老师在文稿上反复修订,杨霖希老师经常晚上也在不停地修改,杨学进老师就更不用说了。这支团队是高效的,是富有凝聚力的,都是热爱上海老歌、热爱上海文化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涌现出一批优秀流行歌曲词曲作家,后来又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杨学进老师主编的这本教材,一共收录了35首歌曲,钢琴编配都是新写的,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这本书配了两张光盘,一张是杨学进老师自己演唱的示范盘,还有一张是伴奏盘,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文谱图音俱全的上海老歌教材,为上海老歌作为声乐教学学科走入高校、走进课堂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将它用于日常的教学实践,开设相关课程,相信它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胡雪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我是做电影、戏剧导演的。音乐在电影中非常重要。音乐给电影提供了血液,而电影歌曲实际上是血液当中最重要的原素。中国电影的起源地在上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很多明星,也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即使电影情节被人们淡忘了,但是歌曲还是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流传在人民的嘴边上。中国歌曲与中国文化是一个大题目,对我们今天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电影工作、音乐工作的人来讲,也是一个紧迫的任务。我觉得我们目前的歌曲创作,实际上是很落后的,跟国外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怎样改变这个面貌,需要专家们来研究。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我们本身的文化更加关注。歌曲是唱给人听的,一定要和现实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系,这样的歌曲才有生命力。
   我刚刚看了《上海老歌精选》这本书,我觉得杨老师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这么多歌,每一首后面都有解释,这点很重要。为什么呢?歌唱得好,真正的歌唱不是单纯的唱,而是唱的人用音乐在讲故事。有了这本书之后,今后要去宣传,或者学生们共同参与,包括对唱法的研究,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方式。我们去研究,和别人一起研究把这个作为一个学科来发展。
   文革刚刚结束,我那时还很小,突然我爸拿了一个卡带,拎着一台三洋录音机,关好门窗,我们一起听邓丽君唱的《何日君再来》。当时觉得这是天籁之音,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听的音乐。《何日君再来》就是一首上海老歌。所以这里面实际上是承载了很多上海当时的文化。什么是上海?就是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前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上海。什么是上善若水,就是包容。海纳百川是一种开阔的心态,可以进行一个重新的创造,要开拓,开拓了之后才可能海纳百川,是一个再创作。杨老师是云南的,是彝族人,她问我能不能唱上海老歌,当时我说,你肯定是能唱的。你不是唱周璇唱的上海老歌,而是杨学进唱的上海老歌。上海文化的根基就是现代文化,和北京不一样。北京是传统文化、京城文化,两者不是一个语系。上海的艺术,骨子里就是现代文化。七八十年过去了,这些歌依然还有力量。好的艺术作品,是有灵魂的,一个不好的东西,几天就过去了。就像中国的电影市场一样,现在中国电影票房很厉害,但是真正的好电影不多,这些电影基本上留不下来的。
   我觉得,上海老歌对今天在座的声乐专业的孩子们,就是一个机遇。让他们可以既学唱民族歌曲,也学唱上海老歌,艺多不压身,多学一点总是好的。特别是现在,很多东西都是混搭的。黄豆豆练功从来不和他团里的人练,他和跳芭蕾的人一起练。他努力学芭蕾,但是他演出的还是民族舞蹈。唱上海老歌,对青年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既传承了海派文化,也丰富了民族唱法。上海老歌中除了流行元素,还有很多布鲁斯,很多爵士。
   我有一个想法,把上海老歌做成音乐剧。这需要有一个人来统,有一个像音乐总监一样的人,把所有的好歌都选出来。上海老歌里面悲欢离合都有,设置相应的人物、情节和场景,把歌和剧都贯穿起来。比如说《夜来香》,李香兰的人生曲折而精彩,她最后被判了汉奸罪。她说她不是汉奸,她是一个日本人,在沈阳长大,因为她是日本人,最后被宣布无罪释放。就在她乘船离开上海港的时候,响起一首歌就是她唱的《夜来香》,她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她还有一首歌叫《再见上海》,这是一个很好的戏剧情景。上海要系统整理这些素材,创造出新的音乐剧。李香兰刚刚过世,吴茵茵也走了,只剩下一个姚丽了。这项工作要抓紧做。
  
  柴建珊(音乐会大屏幕导演):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海老歌,接受上海老歌,我们在音乐会中加入了大屏幕,配合演唱和演奏,播放一些老电影片段和旧上海风景。我们还在音乐会舞台上布置了一些小的实景,添加了一些小道具,如桌子、沙发、留声机等,效果很不错。
  
  赵翎雅(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硕士研究生):我非常喜欢在上海老歌中运用一些新唱法。最早的民歌是偏向于单声道的,后来加入了美声的混声,最早也是新的尝试,现在是主流了。我觉得如果上海老歌另外一种唱法加入进来,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们也非常愿意去学习。
   但上海老歌有根深蒂固的一种音调,有一种特别的旋律感,有一些小味道,我们学生拿捏起来还是有一点困难的。民族唱法要求腔体共鸣很正统,很难唱出上海老歌那种特别的味道来。上海老歌音高并不是很高,大多数是浅吟低唱,越是这样,越难以把握。
  
  王伟栋(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本科生):我是上海人,但我过去听的大多数都是港台歌曲,真正接触上海老歌,还是从杨学进老师的演唱开始。我曾经在《文汇报》上读到杨学进老师写的《我和“上海老歌”背后的故事》。杨老师提到,在一个初冬的夜晚听到一首《恨不相逢未嫁时》,开始爱上了上海老歌。这一点和我不约而同。这首歌给我的感觉是快要走进婚礼殿堂的人,给她过去的故事写的一封告别的信,不一定要娇柔做作地去唱。
   有一点小幸运,杨老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开上海老歌专场音乐会,请我当嘉宾。我有机会和杨老师同台演唱《花好月圆》。我是学民族唱法的,平时几乎没有唱过上海老歌,心里有点犯虚,临近上台时手还在抖,韵律都掌握不到,最后老师不断跟我讲《花好月圆》的感觉,要我一定要紧紧抓住第一句歌词。
其他文献
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办的“‘海上电影论坛’第三期:旋律人生”(黄准)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举行。对话嘉宾吕其明、祝希娟、杨绍榈等老一辈艺术家和百余位老中青电影人参加了论坛。大家对黄准作为一个作曲家,扎根人民、反映时代风貌的进取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黄准认真的创作态度、严谨的创作风格和精湛的作曲艺术,颂扬她为当代中国影视音乐作出的杰出贡献。论坛由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乐团党委书记
期刊
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深切缅怀陈云同志的丰功伟绩,由陈云纪念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永远的风采——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近日在上海图书馆开幕。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创作,本次展览面向全国开展了“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诗词楹联大奖赛”征稿活动,收集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诗词楹联爱好者创作的讴歌陈云同志的诗词歌赋、格言楹联等,规范了主题展
期刊
为了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遵循老首长对评弹界提出的“出书、出路、走正路”的七字箴言,评弹表演艺术家张如君、刘韵若将他们原创的长篇弹词吧《弦索春秋》进行了重新创作整理,形成文学本,并增加了“弦索鸳鸯”“弦索叮咚”“弦索书画”栏目,《弦索春秋》一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发行。近日,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与上海评弹团、上海文化出版社等共同举办“出人、出书、走正路——张如君、刘韵若评弹创作研讨会暨《弦索春秋》新
期刊
2012年6月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了胶片修复版的《武训传》。对于大多数的70后80后来讲,几乎不能明白它重新放映的意义。可是,日本的现代文学研究的教授、研究生,都特为从东京赶来,仅仅是为了看一场《武训传》。它在仓库里,被封存了整整60年。庆应大学的吉川龙生教授,赶到上海看完影片以后,又去采访了当年只有15岁的女演员王蓓。我问他,为什么不去采访黄宗英女士呢?他遗憾地说:我没有关系联系到她。  
期刊
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主办的2015收藏家大会夏季论坛暨《大会演讲录》首发仪式日前在上海图书馆隆重举行。据介绍,本届夏季论坛由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主办,上海图书馆协办。大会有来自海内外的华人收藏界人士七百余人齐聚一堂,共襄本次夏季盛会。本次夏季论坛首先举行《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演讲录》的首发仪式。论坛还邀请了业界重量级代表与会演讲:上午场台湾著名收藏家曹兴诚先生演讲“佛法与佛像”
期刊
近日,陆维钊书画艺术展于上海松江程十发艺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程十发艺术馆、陆维钊书画院主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作学术支持,并得到了中国松江区委宣传部、中国平湖市委宣传部、松江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平湖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松江二中等领导部门与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陆维钊先生的书法、山水、花卉等作品52件和文献资料12件,其中陆维钊先生的部分早年画稿,以及与叶恭绰、樊少
期刊
张火丁何许人也?乃京剧界程派青衣之翘楚。虽为翘楚,毕竟是在京剧行当,在戏剧普遍萎顿的当下,能“火”到什么程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就在近日上海大剧院的演出中,张火丁用她的一出《锁麟囊》,引发了如沸的观众热潮。临演出结束,大幕关上又拉开五次,在三度谢幕之后,张火丁以一曲连唱带舞的《春闺梦·被纠缠》酬谢全场观众,但观众仍意犹未尽。引得现场观戏的记者事后不约而同写道:“远非一般火爆所能形容”。  
期刊
近年来规模最大、特色鲜明的当代海派艺术展——“海上集萃”暨海派名家作品展日前在南京东路朵云艺术馆举行。本次展览会聚了近现代和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海派名家的优秀作品。据悉,画展中既有老一辈海派名家唐云、谢稚柳、沈尹默、朱屺瞻、吴青霞、谢之光、王个簃、钱君匋等的精品,亦可欣赏到当代海派画家施大畏、韩天衡、韩敏、张桂铭等的佳作,还有海派大家周慧珺、张森的书法作品。
期刊
第四届上海青年创作会议日前在上海作协举行。今年青创会的主题为“在上海的屏风上”,采取“1+5”的模块形式:“1”为开幕当天上午的作家沙龙,由叶辛、王小鹰主讲,主题定为“感谢生活”。王小鹰告诫年轻写作者,“上海青年写作者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明显的弱点,就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生活把握不够。”叶辛则建议年轻后辈,“多走、多看……扎根生活不要从字面上理解,要从情感上理解”。 “5”是诗歌、小说、翻译、非虚构、
期刊
由中华艺术宫、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艺术研究所共同主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俞云阶与20世纪中国油画”研讨会,在为期三个月重点推出的“俞云阶艺术大展”展出期间举行。来自各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专家、评论家和俞云阶的学生,以及俞先生的公子,共同追忆一代大师的生平点滴,探讨和梳理中国油画脉络。  俞云阶(1917—1992),曾就读苏州美专和中央大学,师从徐悲鸿、颜文良、吕斯白、傅抱石、黄君璧等艺术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