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客观性何以可能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ywt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理必须被科学所检验,这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共识。科学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与其所拥有的客观性是分不开的。对于这种地位持反对意见的观点往往都否定了科学的客观性。但即使承认科学具有某种客观性,科学的这种审判的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
  关键词:科学;客观性
  一、对于科学权威地位的挑战
  科学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权威地位不是一日之间忽然得来的。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科学理论需要经受经验的不断检验,并且提前做出一些准确的预测才能服众。但这种归纳而非演绎式的研究方法受到了多方的质疑,尤其是针对科学是否具有客观性这一点,总结起来有三点:
  第一点,现在的科学理论都需要建立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但数据并不是客观的。如同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一个完全理想的三角形一样,所有的实验数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差,即使这种误差在当前仍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们所忽略,但其客观性仍然需要被质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误差可以被不断缩小,以此来迎合更精细化实验的需求。但误差是始终存在的,人们永远只能是逼近真理,却无法达到真理的彼岸。
  第二点,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一切的科学问题的提出都已经被科学共同体所处的范式事先规定了,科学问题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其必然的理由。每一种范式所导出的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科学共同体所具有的世界观的影响。况且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这使得每一个范式所承认的所谓真理,亦即凡是之所以建立的根基是截然不同的。每一个真理对于其范式而言是客观的,但针对其他范式而言却丝毫不具有客观性。即便库恩本人在晚年的著作中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观点进行了辩解,试图调和范式之间的根本对立,但仍然没有解决这种范式客观性的问题。
  第三点,在海德格尔看来,研究是现代科学的本质,而研究的本质则在于在存在者领域之中将认识自身作为一种程式合理、合法地建立起来。每一种程式都需要在敞开领域中获得其价值。在认识活动开始前,认识的程式就已近在敞开领域中扎根了,这是一种维系的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之中,需要有某种清晰的轮廓被规划出来,并且应该与维系的过程是同发生的。时至今日,科学研究需要在一个被给定的领域中进行,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精确的计算,通过这种计算来控制研究的对象。而对于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是程式不断适应所在领域的体现,这是一种“企业式”的活动。他并不认为现代科学具有一种范式转换般地变化,科学本质上仍然是同一的。极力地试图正名科学具有所谓的客观性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赋予科学客观性只能让科学止步于存在者领域而无法进入存在领域。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提就是将研究对象客体化,但这在哲学初期是不存在的。哲学研究并没有主体、客体这种明确的概念,研究的是已经被摆放出来的事物。自笛卡尔以后,客体被视为表象的对象性,真理被看做是表象的确定性。为了确定这种确定性,笛卡尔将第一性给予了人,把人当做主体,主客二分被确立下来。这种传统并不是人类固有的,而是最近几百年被人自己强加上去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可以去怀疑这样的划分到底有什么意义在其中。
  二、针对挑战的一些回应
  前面两种说法质疑了科学具有客观性的这样一种预设。第一种说法并没有回答相对的科学如何能够得出相对的客观性以及相对的真理这一问题。第二种说法并不能让人弄清范式同真理与表面上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而第三种说法并没有怀疑科学具有客观性这一预设,而是认为笛卡尔意义上的客观性没有揭示出存在的历史,而只是在存在者意义上做一些表面文章。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提到,形而上学的根本任务是超越存在者上升到存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往往忽视形而上学的根本任务,寻求科学的根基不够深入,只是问“为什么”,而丝毫不懂为什么我们会问“为什么”。科学简单地把原因当做真理,而没有进一步问问题。但这种说法并没有说清现在的世界为何会是这样一种样子——科学如何成为了衡量事物的标准,甚至成为了客观的真理?实际上海德格尔并没有解释清科学客观性何以可能这一问题。
  科学所具有的客观性是如何被引入到科学之中的?具有客观性的科学如何具有了为我们提供判断标准这一力量的?
  我们需要注意到,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在将对象客观化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行为中,一切具有主观因素的东西都会被去主观化。自然科学会被社会科学赋予社会性,但社会科学反过来又要要求自然科学为社会科学的对象提供客观化的基础。客观性应在科学作出解释之前就被置于科学之中。
  三、科学的客观性何以可能
  经过上面的复杂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在科学本身运作的过程中是无法解决其客观性问题的。要想为其客观性找到一个存在的根基就不得不寻求另外一种路径,而这条路就是窥探其背后的话语机制。在某种层面上,话语是科学的发言人,要想证明自身的合法性,科学必须借助于其所依附的话语机制。科学本身是客观的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所依附的话语机制是否足够客观。现代科学所采用的话语机制,使用的话语都是中性的、经过一道去主观化程序的,力图抹去一切主观色彩。这样的话语机制能够保障科学的表达方式一定是客观的。这就满足了科学希望在解释之前就获得可观性的要求。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通过语言所构建起来的非实体性的力量,对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够产生实质上的作用在于其能够作出解释。这种解释并非通常认为的那样是通过客观性来获得的。客观性往往代表的是事物的自在自为,不与其他任何事物相关联,也就对外物不存在任何解释力。具有这种性质的科学不可能具有丝毫解释的力量。若我们仍不放弃对于科学绝对客观的追求,只能走向一条死路。话语想让我们看到的客观性与绝对的客观性是不同的,解释的力量与合法性是一体的。身处在现代科学化与机制下的我们,同话语机制下的客观性是具有紧密联系的,这联系产生的力量甚至比我们同绝对客观性的联系所产生的力量还要大。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一开始就被话语所规定了,这种规定就是所谓的客观性,我们想要的那种客观性。
  【参考文献】
  [1][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
  [3][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作者简介:付尧(1991—),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哲学硕士,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其他文献
专项转移支付已经成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重要形式,项目制成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目前研究存在"制度"与"利益"两种分析框架,两者对项目制价值的整体判断有着尖锐的对立
徐枕亚的《玉梨魂》是民国初年著名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小说描写了一对男女的爱情纠葛,在当时极为流行。本文通过对这个感伤的爱情故事的阐释,分析了这部小说主人公的内心
摘要:《简爱》是夏洛蒂·布朗特在英国现实主义思潮盛行中维护女权意识的典型代表,叙述了一个矮小瘦弱的小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平等的相待,自由的爱情与独立的人格。本篇论文将对此文学作品剖析,通过语言分析、结构布置、角色定位等文学层面揭示出《简爱》中隐含的女性维权意识,并且将剖开这个架构,从矛盾对立交织中发现女性维权意识的萌芽、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文学张力;女权意识;反抗;自由  伴随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传统西方哲学认为,世界存在本质,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立在对本质的发现之上。当代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则认为,企图通过发现本质而成就人生是一种虚妄
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西方各国,中国模式是指改革开放多年的成功经验还是指建国,多年以来中国社会所经历过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北京共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04到2019年04月)收治的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8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0)接受西药治疗,观察
1rn肖是个很个性的晚报记者,他刚刚推开我家那扇蓝色防盗门时我就感觉到了这一点.尽管客厅的采光不是很好,可他光光的脑袋依然闪着光芒,只是严肃的面孔比较灰暗,像黑白木刻一
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是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乡村散文的代表人物。他的中篇小说《最后的期限》通过对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安娜临终前画面的描写,再现子女们道德上
共青团作为高校中重要的团体组织,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素质的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所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