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人与自然和谐新径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o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200年,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50多年里,人类的城市化进程犹如夜空中的灯火在原野中蔓延。目前,全球城市面积占地球总面积尚不到1%,但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全球总人口数量的50%。预计再过20年,全球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由此掂量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徜徉在凝聚了全球智慧和奇思妙想的世博园区里,始终不知疲倦前进的人们或许可以暂时安静下来。众多的国外展馆无疑就是一个个参照系,代表人们共同发问: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我们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建筑:将人与自然相连而不是分隔
  
  日本馆外观呈淡紫色,据说这一特别的颜色由太阳的红色与水的蓝色融合而来;而弧形穹顶的蚕茧造型,取“蚕有长寿”的寓意,而从蚕茧中抽取蚕丝、织成丝绢的工艺,正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是中日之间“紧密连接”的象征。日本馆建筑外表采用透光的薄膜,可吸收太阳能发电并在夜间发光;弧形穹顶上长有三个洞和三个角,前者可接收雨水并循环利用,引入阳光减少照明用电;后者可强化冷暖空气的流通,减少空调能耗。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副所长花田美香说,日本馆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多发掘大自然奥妙,少给大自然增加负担。
  以日本馆为代表,上海世博会众多国外展馆都在从建筑层面探索将人与自然相连而不是分隔。
  法国馆被命名为“感性城市”。其内在含义是:21世纪的城市,不应是人与自然界限分明的钢筋混凝土的城堡,人与人之间也不应是简单、冷漠的关系。看法国馆,只见一个网格交错的四方形建筑,漂浮于一层浅水之上;展馆内部庭院,垂直园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瀑布,覆盖了四面墙。
  法国馆设计师雅克·费里埃说:之“所以称为‘感性城市’,是想激活人们的视、听、闻、触、尝以及第六感,在其中可以获得各种感官体验,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未来城市。”
  掩映在枣椰树树荫下的沙特馆,如同一颗绿宝石;其被钢铁立柱悬空支撑起的圆弧形展馆,又像一艘“宝船”破浪前行。以专业眼光衡量,这座展馆的采光和通风充分考虑了上海地域特点,占主导的坡道设计便利了肢残和盲人群体,称得上是一座以人为本的环境友好型建筑。
  
  用木头和竹子盖房子过时了吗
  
  印度馆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座半径达37米的传统穹顶,制作这一巨大穹顶的材料不是钢结构,而是传统的木头和竹子。
  据印度贸易促进组织主席、印度展区总代表苏巴什·帕尼介绍,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印度馆从建设到布展的最大特色。而印度馆大穹顶正是在“中国竹乡”——浙江安吉加工制作的,半径37米的穹顶内没有一根梁、一根柱,施工难度很高。这不仅反映出中印两国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也通过对传统建材的继承,弘扬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从设计图看,印尼馆宛如一户热带人家,不仅庭院里芭蕉棕榈翠绿葳蕤,几排修竹甚至穿透四层高的屋顶,成为一个独特的标志物。
  印尼馆不仅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竹子,展馆建材以至展馆内表现印尼家庭生活的许多用具也离不开竹子。印尼贸易部长冯慧兰说,与中国一样,竹子在印尼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即坚韧挺拔,面对困难,能屈能伸。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作为传统材料的竹子属于可再生材料,透气性和舒适性好,完全可以成为生命力长久的新型建材。
  瑞典馆有四分之一的空间是用新型木材建设的。这部分被绿色植物簇拥的木结构建筑,高约20米,被设计为瑞典馆的入口大厅。平时被钢筋混凝土建筑包裹的观众在这里排队等候,感觉更为自然、清新。
  现代建筑能靠木材支撑吗?面对这样的疑问,瑞典展区总代表安妮卡·雷姆比说:“瑞典馆的展示主题是‘创新之光’。我们想让观众一进展馆就树立一个新印象,即木材不仅是造纸原料,更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资源乃至生活中不可获缺的帮手。只要加入了创新科技,木材可以像钢材一样坚固耐用。”
  同样来自北欧,挪威馆不仅使用木头盖房子,而且为展馆选择了全木结构。15棵高低错落、枝干舒展的胶合木立柱,以寒带松树最坚固耐用的中部树干制成,上面覆以索膜结构,犹如一片笼罩在薄雾中的“挪威森林”,轻盈而富有生机。“挪威馆的主题是‘大自然的赋予’。我们选用木结构,不仅体现了挪威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一特色,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挪威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 挪威政府总代表阿里尔·布利克斯鲁德说。
  
  创新建筑的节能环保探索
  
  荷兰馆的建筑设计与众不同。其为一条盘旋而上、长约400米的街道,街道两侧是26栋精致小巧、高低错落的房子。荷兰馆取名“快乐街”,逛一圈大约只需半个小时。在“快乐街”两侧,有许多橙色遮阳伞,上面都有高科技涂层及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吸收阳光并转化为可供展馆使用的电能。
  德国馆是一座由175根钢桩和1200吨钢结构结合而成的现代建筑,其外墙使用的是一种网状、透气性能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这件区别于其他展馆的“外衣”,表层织入了一种金属性银色材料,对太阳辐射具有很高的反射力,就像建筑外墙之外的第二层皮肤,为展馆遮阳。同时,网状透气性的织布结构能防止展馆内热气的聚积,可有效减轻展馆内空调设备的负担。值得称道的是,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德国馆的钢桩、钢结构连同1.2万平方米的“外衣”,都可拆除回收再利用,充分显示出德国人严谨、科学的思维逻辑。
  从效果图上看,澳大利亚馆的弧形外观呈赭红色,与澳大利亚内陆的荒原色彩颇为相似,具有一种野性的美。奇怪的是,展馆在建成之初,外观实际上是橙色,在世博会半年会期里颜色会不断加深,最终变成浓重的赭红色。原来,澳大利亚馆的外墙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合金钢,可以随着上海当地气候自我密封和氧化,无须外表喷涂,自然起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芬兰馆“冰壶”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冰川磨蚀留下的岩石壶穴。“冰壶”的白色外墙似由一块块冰搭建而成,而其真正的“身份”是一种新型纸塑复合材料:以标签纸和塑料的边角余料为主要原料,表面坚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轻,不褪色。这种来自芬兰的创新建材将通过上海世博会芬兰馆首次大规模应用和展示,以此表现芬兰馆节能环保以及“灵感分享”的主题。
  据芬兰展区总代表佩尔蒂·胡伊图介绍,“冰壶”顶部的碗状开口设计,可促进自然通风,且能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为展馆制冷等设备提供电力;为应对上海夏季的酷热,“冰壶”房顶还种有植物遮凉;雨水也可进行回收再利用。犹如一个微型的生态城市,这座新型展馆体现了芬兰当前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以及城市建筑设计的高水平。
  占地3000平方米的新加坡馆以“城市交响曲”为主题,这一主题不仅包含了新加坡多元种族和宗教和睦共处的含义,也体现了新加坡在传统与现代化、高度发展与可持续性、城市化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和谐统一。
  据新加坡馆首席建筑师陈家毅介绍,水与花园将成为新加坡馆的两大景观。其中,围绕展馆的水池可起到自然降温的作用,而屋顶花园将通过栽种五彩缤纷的热带花卉,营造出新加坡特有的城市景观和韵律。在建筑方面,共三层的新加坡馆主要使用了钢材、铝板等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展馆以管桩为地基,大大减少了混凝土使用。
  
  建筑中的哲学:天人合一
  
  从空中看,由12座塔楼环抱而成的俄罗斯馆,像太阳,也似向日葵和树木的根,这与古代斯拉夫人的小村落有着密切关联。因为在斯拉夫人看来,生命树的枝叶间就是生命天国。“实际上,阴阳太极、‘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与‘大地母亲’、‘天空父亲’以及‘二者在天地之间创造世界万物’的俄罗斯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俄罗斯馆的设计灵感之源。” 俄罗斯馆总建筑师列翁·埃拉别托夫说。
  德国馆由四个不规则几何体组成,每个单体或头重脚轻,或变形剧烈,连成一体时,却相辅相成,平衡稳固。独特的设计,从建筑学的角度阐释了德国馆“和谐城市”的主题。
  德国展区副总代表、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彼得·克罗伊茨贝格强调,德国馆既要以追求创新、面向未来的风貌出现,同时也要表现出民族特性和传统根基。在德国人看来,未来理想的城市需要和谐,又不能千篇一律,应当做到革新与保留、创新与传统、集体与个人、城市与自然、工作与休闲、全球化与国家特色的和谐统一。正是有了多姿多彩的个性汇聚,才构成了一座城市独有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力。
  以色列馆有一个“海贝壳”的美称。这是因为这座建筑似一个微微打开的贝壳,又好像两只搭握环抱在一起的手。由于两部分建筑分别采用了石块和玻璃两类反差鲜明的建材,因此,从特定角度观察这座流线型展馆,又有着太极阴阳的意蕴。
  这一从以色列国内20多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的设计,是建筑师哈伊姆·多坦的得意之作。依据他的解释,这座“缩小的以色列”暗喻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对立统一、和谐共生的关系,也象征着大地和天空、过去和未来、实体和虚无、现时与永恒,充满了东方哲学意味。
  早在一个世纪前,建筑师哈伊姆·多坦的外祖父辈就避世于中国,而他的母亲正出生在上海。哈伊姆·多坦以此为自豪并强调自己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影响。
  “我们无法复制自然,却可以学习自然的智慧。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通过我的建筑设计,在世博会上留给人们的启示。” 哈伊姆·多坦说。
  
  不仅展示高科技,更要启迪心灵
  
  世博会展馆不仅强调高科技,更要寓教于乐,给观众以心灵震撼和启迪思考。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官房审议官、日本馆总指挥片濑裕文介绍,在“心之和、技之和”的主题之下,日本馆的展示亮点主要体现在一些力求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尖端技术领域。
  例如,针对水资源污染和短缺问题,日本馆将展示能将下水道污水净化为饮用水的新技术。围绕新能源开发,日本馆将以2020年“零排放城市”为远景目标,展示可发电的地板和窗户、家用燃料电池组合、有机照明等新技术。
  在生产领域,日本馆也将展示两项环保新技术:一是使用氢气革新制铁过程,可比常规技术减少三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回收工厂以及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并埋入地底的碳分离回收储藏技术。
  片濑裕文强调,技术不是万能的,最终解决地球环境问题,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沟通以及爱心奉献。为此,日本馆还将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新技术展示以及文艺演出,引导人们发自内心关心和保护地球家园。
  俄罗斯展区总代表弗拉基米尔·斯特拉什科说,俄罗斯馆的一大展示亮点是“创新展区”,这里将荟萃俄罗斯当今众多最新科技成就,例如以潮汐电站和核电为代表的绿色能源新技术。“特别是潮汐电站技术,在俄罗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希望将这一当今世界最领先的技术拿到中国展示。”
  意大利馆的展示主题定为“人之城——畅享意大利的生活方式”,其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城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激发人们的潜力,满足人们的需要,未来城市的人口密度和覆盖度将会大幅提高;二是城市发展必须建立在崇尚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城市建设必须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环境。
  沙特馆定名为“阿拉伯之城”,主题是“生命的活力”,着重展示在没有河流和湖泊的严酷自然环境下,如何创建美丽的城市、营造美好的生活?
  四种类型城市构成了沙特馆的展示特色:一是能源之城,二是绿洲之城,三是文化古城,四是新经济之城。从中可以看出,水、石油和知识,是沙特城市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具有诱惑力的是,沙特馆还引入了超大规模三维影视屏、水流书写中阿文字等现代高新科技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演艺活动。
  巴西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种互动展示,即观众可对一个个由等离子显示屏合围而成的立方体随意翻动,进而观察屏幕上山川、花鸟、人物的不同侧面,通过“立体”、多面的感知,最终对巴西真实的自然、社会与人民生活产生丰富的想象。■
  编辑:卢劲杉lusiping1@gmail.com
其他文献
雪域高原是世界公认的歌舞之海洋,但是这个歌舞的海洋到底有多深、有多博大精深、以及此海里有什么值得深究的文化瑰宝,平心而论对此知之甚少,甚至文化研究者和富有文化水平
系统分析津巴布韦卡里巴南岸扩机工程EPC项目合同对砂石骨料消耗量争议的解决过程,提示在投标及合同签署阶段应注意业主提供材料用量考虑范围,把控合同英语的严谨性,提高对书
摘 要 行政垄断作为《反垄断法》中一个重要的规制类型,而目前我国《反垄断法》中对于行政垄断的构成要件界定却不够明确,使得法院缺乏统一的判断标准。同时相关法律对于实施行政垄断的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仅有《反垄断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律责任形式十分单一。在行政垄断要件模糊、救济方式缺乏的情况下,明确行政垄断的界定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方是《反垄断法》有效实施的途径。  关键词 行政垄断 构成要件 法律
蒋晓伟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博会是规则治理的事业,是法律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实践。世博会也是法治的艺术,我们需要把世博精神的弘扬和世博会立法、执法、公民法律素养培养等法治实践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北京时间4月30日晚,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庆典,5月1日,世博园园区正式开园。上海世博会自筹备之初便将“依法办博”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获 得了迅猛发展。但是,除了由宏源信托改组而成的证券公司外,我国其它的证券公司都还不是上市公司。上市券商数量如此之少,不仅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
要对传统庭院“中介空间”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要搞清楚这种空问形态产生于何时,最初状态如何.由于本课题研究的载体——庭院,诞生时间距今过于久远,仅通过遗迹挖掘等实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移动支付,线上移动平台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而校园O2O零售平台的建立,符合时代潮流,
期刊
湖北省试点地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显著,同时也遇到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注意解决:rn一是乡镇政府的定位,以及由此所涉及的乡镇政权架构的相应调
无线网络覆盖率越来越高,网民Wi-Fi使用率高达91.8%.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宽带每新进入一个家庭,无线路由器必然跟着进入客厅,无线路由器成为宽带普及过程中的“刚需”.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