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眼睛”之谜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航员的意外发现
   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人类进入其中,仿佛一只蚂蚁走进了巨大的沙地广场,这便是世界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它东西长约5600千米,南北宽约1600千米,总面积约9065000平方千米,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2%。这个巨大的“沙坑”,装下整个美国本土还绰绰有余。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一艘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当经过非洲上空时,宇航员在远离地球几百千米的太空,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撒哈拉大沙漠西南部,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圆形区域,它像一只瞪圆的眼睛,紧紧地凝视着太空。
   这只“眼睛”就是被人们称为撒哈拉之眼的奇异地貌。其实,很早以前,它就已经出现在撒哈拉西部,并在荒凉、枯寂的沙漠里沉睡了若干年。若不是宇航员将它“唤醒”,它可能会继续沉睡下去。
  神秘的撒哈拉之眼
   撒哈拉之眼位于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毛里塔尼亚境内。这是一个出现在沙漠地面上的巨大同心圆,它的海拔高度约为400米,直径约50千米。过去,这里荒无人烟,即使有人误入其中,也会因不识其真面目而错过。只有身在太空中的宇航员,或者天上的人造卫星才能一览它的全貌。从卫星拍摄的照片来看,撒哈拉之眼一共分为3层,最中心的一圈,就像一只眼珠,它的一侧边缘稍有缺口,但并不妨碍它的美。“眼珠”的外围有一个更大一些的圆圈,它把中心的圆圈紧紧包围起来,无可争议地成了“眼瞳”。最外一层大圈便是“眼睑”了,更令人称绝的是,这个大圈的外沿还有丝丝缕缕的环状物,仿佛是这只眼睛的眼睫毛。
   撒哈拉之眼的中心十分平坦,四周则是一些浅山丘,再远处,便是漫漫黄沙了。站在“眼睛”边上观察,撒哈拉之眼犹如山岩雕琢而成的大木盆,又像一只巨大的碟子。人行走在边上,宛如一只在巨大的蓝色圆盘上行走的小蚂蚁。
   这种奇特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陨石撞击形成的大坑?
   自从撒哈拉之眼被宇航员发现后,前往这里考察的人便络绎不绝,科学家们都试图揭开这个神秘地貌的成因。
   最初,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因为在撒哈拉大沙漠里,有人曾经发现过一个宽处达45米,最深处距离地面16米的巨大陨石坑。据估测,撞击地球的陨石重5000~10000千克,坠落的速度超过了3.5千米/秒。撒哈拉之眼虽然深度较浅,但在地面上的痕迹十分明显,科学家分析,直径达50千米的“圆圈”,只有天外来客——陨石才能做到。这块陨石在撞击地球时,表面积最大的一侧先接触地面,因此形成的坑直径很大,但坑却并不深。
   不过,科学家们在进一步考察之后发现,陨石坑的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圆圈”的中心地势太平坦了,而且地面上并没有高温和撞击过的地质证据。
  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
   那么,撒哈拉之眼会不会是因火山喷发形成的呢?
   火山喷发时,由于大量岩溶物质被喷出,往往会在喷发中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火山口。世界最大的火山口位于日本的阿苏山,它南北长24千米,东西宽18千米,面积达250平方千米,形成于距今3.3万年前的一次火山大喷发。有人推测,撒哈拉之眼可能与阿苏山火山口类似,是由于一次剧烈的火山喷发形成的。
   可是,科学家们在分析火山成因时发现这个推测站不住腳。因为地球上的火山,一般都出现在地壳(包括洋壳)开裂处和板块俯冲地带,而撒哈拉之眼所处的地方,属于沙漠的一部分,这里既不是地壳开裂处,也非板块俯冲地带,因而不具备火山喷发的条件。科学家们还发现,这里既没有火山喷发的痕迹,当地的岩石也不是火山岩,更主要的是,这里没有火成岩堆积的圆顶。
  地形抬升和侵蚀的结果
   撒哈拉之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多年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外星人造访地球留下的痕迹,有人说是某个超级大国秘密进行核试验爆炸后的产物,更有人说这是上帝之手的杰作。
   地质学家通过大量勘探后,认为这是地形抬升与侵蚀作用同时进行形成的结果。原来,在撒哈拉的漫漫黄沙之下,是坚硬的岩石层。数十万年前,由于地质运动,沙漠下的岩石受到抬升,从沙土中脱颖而出。岩石层露出地面后,在风吹、日晒、雨淋的侵蚀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凹地。由于岩石层的结构不尽一致,有的岩石十分坚硬,有的相对较松软,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坚硬的岩石侵蚀程度较低,特别是一些硬度较高、不易受侵蚀的古生代石英岩基本保持了原貌,巧合的是,这些石英岩恰好组成了3个同心圆,于是这个奇异的地貌便出现了。
   不过,这只“眼睛”为何这么大、这么圆呢?另外,古生代石英岩为何唯独出现在同心圆的圆弧上?这些谜底,目前科学家尚未给出合理解释,更多关于撒哈拉之眼的谜团有待在未来解开。
其他文献
许多人在回顾“8·19事件”时说,一个最大的输家是苏共,它失去了政权,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另一个最大的输家是俄罗斯民族,它失去了疆土,失去了大同地位,失去了辉煌。而在这场政治巨变中得到实惠的是西方和俄罗斯的金融寡头。  “新思维”引发“8·19政变”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19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无奈地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苏联分崩离析的前奏终于响
月亮的背面有什么呢?研究月球的科学家所看到的是月海、月陆和环形山,它们是月球主要的3个地质单元。那些黑色的区域实际上是玄武岩的岩浆冷却之后形成的黑色石头。400年前,当伽利略把望远镜对准月球的时候,他看到一块块黑乎乎的地方,他以为那里是像地球上一样的海洋,所以他将其命名为“云海”“澄海”“静海”“风暴洋”,这些都是海的名字。但后来我们发现,它们其实是黑色的石头。  那些白色的地方是更古老的斜长岩,
20世纪30年代,美国犯罪潮的真正赢家是埃德加·胡佛和联邦调查局。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他和他的调查局还默默无闻;战争结束后,胡佛和最终定名为“联邦调查局”的新部门名震全国,从此成了新闻报纸、广播剧、连环画和电影中的主角。  FBI的前世  美国人对秘密警察的观念总是很反感,1908年首席检察官查尔斯·波拿巴建立了名为调查局的部门,国会就担心政府会建立间谍体系,就像沙皇俄国一样对人民实施监控。当时的
半晌,电话那头没了声响。  我没敢吭气。等一会儿,再等一会儿。终于,对方憋出了断断续续的几个词,带着明显的哽咽。  “不好意思,”对方是援鄂结束、刚回广州的精神科医生刘恩益,说到一位年轻护士某一天晚上把自己所有的账号密码都告诉了父母,父母抱头痛哭了一整晚——然后她突然哽咽,“不行了。”  “完全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她坦承。她有过在急诊科值班的经历,她能想象那些护士跟她诉说与回忆的是怎样惨烈的画面
一   我曾得过间质性肺炎,差点兒丢了命,从那以后人就整天病恹恹的。一天,妻子从外面抓回几服名家祖传的中药,让我长期服用,可一定要每日寅时服才有效,也就是凌晨三点到五点。妻子叮嘱我千万要准时服药,可我贪睡啊,夜里睡得像死猪一样,任凭妻子“拳打脚踢”,我也起不来。   我这人吧,从小喜欢读古书,对稀奇古怪之事有强烈的好奇心,每晚常“手不释卷”,这行为也常惹怒妻子,她总是随手夺过我睡前必看的线装版
在网络世界中,1分钟内会发生许多事情:2.04亿封电子邮件的发送,75小时的视频的上传,400万次的网页搜索,10万次的“朋友圈”互动。这些数量惊人的云数据,都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据中心来处理。   全球有许许多多的数据中心,大多数数据中心的主要业务就是为计算机提供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服务。但还有一些数据中心非常特别,以瑞典为例,这个国家的数据中心不仅可以提供网络服务,还能为90多万个家庭供暖。 
清新绿色沙滩   你能想象出绿色沙滩是什么样的吗?位于美国夏威夷岛南部的帕帕科立海滩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这片绿沙滩的形成源于周边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后形成的火山岩碎屑,碎屑中含有橄榄石、二氧化硅和黑辉石等成分。与其他成分相比,橄榄石的密度大、硬度高,因此在强有力的海浪冲刷下,其他成分被海水带走,只有橄榄石留了下来。正因如此,这片沙滩被誉为“宝石铺就的沙滩”。   长久的海水冲击把橄榄石磨成
人类有五种基本的感觉功能,分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有人坚持认为人类还有一种神秘的第六感,可以感知貌似无形的物体。好莱坞甚至还拍摄过一部同名电影,声称有人可以见到死去的人,甚至可以和他们对话,这就不靠谱了。  不过,科学界确实有“第六感”一说,指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空间位置的感觉,科学术语称为“本体感受”(Proprioception)。这个第六感很难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加以描
犯罪分子们可要当心了!未来的“福尔摩斯”正在研究中。当然,这里所指的“福尔摩斯”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更为先进的打击犯罪的手段。预知执法  8月的一個星期五,凌晨4:30,伦敦某一寂静的郊区,这里表面上看起来一片安静祥和,实则警察已加强警戒,严阵以待。事实上,警察是收到了预警:在未来24小时之内此地区将会发生一起入室盗窃。这个预警并非来自警员或是侦探,而是一台计算机基于大数据的计算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