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像寺三大士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e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德皇家寺庙古建筑自1994年与避暑山庄一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其宗教内涵、历史地位、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已经越来越为全社会各阶层所重视。其实,每一座寺庙都有它各自不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背景,因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比如说皇家寺庙之一的殊像寺。
  殊像寺与其他几座寺庙建立的时代背景有明显的不同,其他各寺庙都是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出于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出于国家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需要,而殊像寺则是出自于国家统治者内心的需要。乾隆中后期,国家繁荣,社会稳定,满蒙汉藏维等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已成大势所趋,西藏的两位政教首领的宗教地位和社会地位已经确立。因此,在修建当时皇家寺庙中最大的一座寺庙普陀宗乘之庙后,乾隆皇帝有心要为自己建一座家庙,这就是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殊像寺。
  殊像寺的建筑形式与其他寺庙有所不同,它的中轴线贯穿始终,但到主殿后又随假山的山形而发生变化,它的配殿与其他寺庙也不同,一共有四组,其他仿汉式寺庙只有两组。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它的主殿会乘殿里所供的主尊与其他寺庙不同,其他寺庙有九尊无量寿佛,有观世音,有绿度母,也有胜乐王佛,但殊像寺供奉的则是三大士,即文殊、观音和普贤。笔者这里对三大士的演变及其宗教地位、乾隆皇帝修殊像寺的心态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殊像寺主殿会乘殿
  殊像寺虽然是乾隆皇帝的家庙,但是它带有很传统的汉式寺庙建筑形式,比如它的主殿会乘殿就坐落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重檐黄琉璃歇山顶,外檐装饰很有特点,分上下两层,下层施五彩单翘单昂斗拱,上层施七彩单翘重昂斗拱,这种建筑形式在皇家寺庙里并不多见。主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左右两侧靠墙壁设经阁。据档案记载,这里曾经存放有乾隆年间编篡的满文《大藏经》三部,民国年间,其中两部流落海外,另外一部下落不明。左右两侧经阁前各设有一座楠木塔,是为乾隆皇帝祝寿的万寿塔,塔里存放数百尊无量寿佛,今无量寿佛已无存,仅存两座孤塔。
  殿门内上方门楣正中,有乾隆御题匾额“会通三际”,意为菩萨以神通、智慧通达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大殿正中两侧的金柱上挂有乾隆御制盈联“发心为众生缘,深入善权菩萨果;现相如三世,了分身住曼殊床。”意为佛菩萨以众生因缘,求取正道以达到众生都能成佛的愿望;文殊菩萨示现身相如同三世佛一样,端坐在宝座之上(《外八庙匾联注释》,张占生注,1988年,地质出版社)。
  大殿正中北侧的高台上,供奉有三尊木髹金漆大佛,即文殊、观音和普贤,即佛教里的“三大士”。这座大殿里的“三大士”排列很有特点,文殊菩萨居中,乘坐青狮,观音菩萨居文殊菩萨右手一侧,乘坐朝天吼,普贤菩萨居左,坐骑为六牙白骑。这与其他寺庙里的三大士中观音居中的排列有明显的不同。三尊佛像的造型非常独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木髹金漆,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至今的工艺水平也难以望其项背。
  三大士的宗教内涵
  (一)观音菩萨
  在会乘殿,观音菩萨居文殊菩右手一侧。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菩萨等,唐朝时因避讳李世民,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观察声音”的菩萨,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
  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并称西方三圣。同时也是四大菩萨(即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之一,是我国百姓最崇奉的菩萨,信徒最多,影响最大。古印度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像既有现男相也有现女相的。到中国南宋以后,女性的观音菩萨相已深植中国百姓心中。正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不管是站像观音或是坐像观音,其形象都端庄慈祥,都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菩萨有三十二应,佛,天人,罗汉,男、女,童子,官员,居士种种等身相,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则现何身而为说法,随缘救度。菩萨无极之体。
  观世音菩萨十二大世愿发愿偈,她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和“六字真言”具有无上的法力和加持,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
  观音菩萨的诞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日,出家日是农历九月十九日。
  观世音道场非常多,按乾隆御制《普陀宗乘之庙碑记》的记载,观音的道场主要有三处,一处在古印度的额讷特诃克,一处在西藏,即图伯特,一处在南海,即普陀洛伽山,而普陀宗乘之庙修建之后,则观世音的道场又多了一处,也就是乾隆皇帝在碑文中所说的“大士道场”(《御制普陀宗乘之庙碑记》,现藏于普陀宗乘之庙碑亭)。
  (二)普贤菩萨
  在会乘殿里,普贤菩萨居文殊菩萨左手一侧。普贤菩萨,曾译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佛祖释迦牟尼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行愿品说:“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说:“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据《悲华经》记载,普贤是由第八王子泯图演化而来。当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第八王子泯图在宝藏佛前,发愿要在象娑婆世界一样不清净的国土中,修菩萨行救度众生,还要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使其庄严清净,就如同“青香光明无垢世界”。同时,他还要教化无量的菩萨,令他们心地清净,都能趣向大乘佛法,让他们充满他所化度的国土世界。
  宝藏佛闻听后随即将他改名为普贤,并授记他将来在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里,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号为“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其他文献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成熟与女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唐以来制香、熏香、化妆是女性起居生活的重要部分,似乎离开了“香”就无法表达她们内在神韵的“艳”。无论太平盛世,还是兵火战乱,女性与“香”都融为一体,女性用香渐成习俗。近代香料香精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古老而传统的制香、用香方式,女性用香之风及其形式也随之发生变迁,人们生活起居深受影响。  在男权至上的封建时期,从待字闺中的姑娘到为人妻、为人母的少妇老妻,绝
期刊
南通博物苑虽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却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她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由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开创了中国人创办博物馆的先河,正是这样的创举,引导着现在的南通打造出“环濠河博物馆群”,进而南通被冠以“博物馆之城”的美名。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其重要性不用言语。南通博物苑创建之初,张謇先生就特别重视文物的征集,“纵之千载,远之异国者”是他征集文物的良好
期刊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方法有许多种,最简单的一种是排除法,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历史上不曾有过这个人物,历史的进程和走向会有何改变,由此判断此人的历史价值。  如果没有王世襄,历史会有何不同?王世襄先生作为一个大藏家和文物学家,涉猎颇广,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对明式家具的研究与推广。如果没有王世襄从50年代至70年代的搜集、收藏,就没有那79件珍贵的明式家具实物能够在上海博物馆向公众展示;也没有上世纪80年代的两
期刊
自从王世襄先生住院以后,我就未能前去探望,老人家过世时因为得到消息已晚,也错过了王先生的葬礼,至今心中留有遗憾。今年是王世襄先生百年诞辰,与王老生前交往的点滴记忆,一一浮上心头。借此文抒发心中追忆之情,作为对王先生的一种纪念。  王老对中国家具产业的贡献,可谓无人能及。王老建立的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体系,自此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家具研究。此前所有家具研究出版物,皆为外国人所著,而且基本上只是一种图录的
期刊
王老世襄先生以九十五岁高龄悄然谢世,至今已匆匆五年。他老人家的百岁冥寿小辈后人多有祭奠,慎终追远,光前裕后。三十年前冷僻的明式家具如今已充盈大江南北,各类媒体津津乐道的紫檀黄花梨,当年在王老眼中的孤独一去不返。王老若九泉有知,他会说什么呢?  认识王老时我大概二十八九岁的时候,是张德祥先生带我去的。王老一口一个祥子地叫他,让我脑海里老是闪现骆驼祥子。那时老合的《骆驼祥子》正火,正焕发着第二次青春。
期刊
编者按:5月29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51讲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子林主讲紫禁城的建筑之道。王子林,1965年出生,1989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同年入故宫博物院工作。多年从事宫廷原状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在原状宫殿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方面多有创新性的见解。著有《紫禁城原状与原创》《皇城风水:北京  王不得不为王之地》《皇家风水:帝王文化的成功演绎》等。  紫禁城能保存至今非常幸运,为中国的文化
期刊
去年5月18日安徽博物院“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获得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精品奖”。“江淮撷珍”作为“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的组成部分,是安徽博物院精心组织的院藏特色展,展览分为金银器、玉石器、漆器、铁画、竹木牙角器五个部分。展品囊括了本院及巢湖、蚌埠、怀远、东至等地市博物馆、文管所收藏的50余件文物珍品。  安徽博物院藏古代工艺品种类繁多,金银器、玉石器、漆器、铁画、
期刊
海南岛古称崖州,世人即把产于海南的沉香成为崖香。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广引北京蔡京少子蔡涤《铁围山丛谈》佳句,盛赞海南香:“占城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清代张嵩,在《崖州志·香类》中评价曰:“近日洋棋楠多出,香气甚烈,价未甚昂。外属人往往为所误。不知洋香气虽烈逾几倍,冬则气渐消。崖香气味纯和,历百年而不变。以其得道之正云。”  国产沉香主
期刊
明晚期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青花瓷的需求较大,外销瓷器也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虽然这一时期御窑厂的生产几近停滞,但民窑青花瓷的烧造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崇祯(1628-1644年)时期的青花瓷器,在近几十年来更以其丰富的纹饰内容、充满生活气息的实用种类和潇洒而不失细致的笔墨意趣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收藏者的目光。本文试以烟台市博物馆藏两件明崇祯青花瓷器为例,探索其中人物故事题材的奥妙。  崇祯青
期刊
编者按:4月26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52讲邀请青铜器鉴定、修复专家贾文忠主讲青铜器的鉴赏与收藏。贾文忠先生出生于文物鉴定修复世家,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班毕业,曾先后在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从事文物保管、征集、修复和鉴定等工作。现任文化部市场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金属文物组执行主任、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青铜研究会会长、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青铜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