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艺术家群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野艺术家地图项目(BAM)在2015年发起和组织的第三次展览活动,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十位艺术家参与,程然、黄靖杰、吉云、马琦、王辉、邬烈威、应歆珣、郑泓、赵明、Mr.别怕,架上绘画、摄影、装置、影像等多种形式共存,展出他们在当下社会现实中思考着艺术的方向和各自的艺术道路。
  程然
  《在入睡之前》(超级16毫米胶片转单频数字高清录像,彩色,有声),拍摄和制作于其驻留荷兰时,通过四个儿童睡觉前听的童话故事来讨论各种哲理、边界等话题。
  王辉
  《沐浴》是一件户外装置, “这是我前几年作品的延续,当时是和石灰有关,因为小时候老家如果来了领导或重大节日时会用竹篮框装上石灰在地上打一些印迹,后来感觉石灰不是特别好,便加了水和灯进去,后来发现特别是拍了视频之后有星空的感觉,特别好。它里面是手工打的上千个洞,构成了一幅原子弹爆炸后的图案,有内容。后面希望做一个系列, 还有文字和图片,放在一个黑屋子里,疏疏密密, 水像雨一样流在地上,人可以穿行其间。”
  应歆珣
  《别怕,我会给你缝道美丽的伤疤》出于艺术家母亲手术前医生对母亲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给出极大的心理安慰,这是一种矛盾下的心理调控力量。作品试图触及心灵深处,在人类自己本身的这个“环境”里,寻找一种能量,产生这种能量。
  邬烈威
  作品涉及摄影、影像、装置、社会项目等。作品从早期的摄影开始到现阶段的跨媒体创作,关注的是社会与人,人与人的多面关系。
  赵明
  将城市和家激发的感悟融入雕塑创作中,将家视为一个作品,慢慢雕。
  由策展人张冰与半野艺舍联合发起的国内首次策展人驻地项目,是继半野艺术家驻地项目后的一个延续和深入。意在在策展工作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当下,提供给国内国际的策展人在策展理论、实践和研究上一个内部沟通、讨论和交流的学术平台;同时也为外界了解和关注杭州本地艺术生态起到桥梁作用,同时增加年轻本地艺术家与策展人直接实践的机会。
  本次策展人驻地一共邀请了五位艺术策展人,分别是诗人、评论家和策展人朱朱,独立策展人张冰、美术馆策展人王慰慰、独立策展人刘畑、李晟瞾。同时北京杨画廊的创始人杨洋、上海art link art创始人郑为名、美术馆艺术管理人魏颖、杭州青年策展人宋振熙以及北京金格艺术空间负责人、收藏家蒋伟,也作为邀请嘉宾一起参与到本次驻地的活动中来。他们在艺术领域内都有各自不同的学术关注点和研究方向。
  驻地期间,所有策展人和嘉宾选择出了五位杭州艺术家进行工作室拜访、集中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出艺术家创作思路以及作品发展的未来可能性,不仅为本地艺术家们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策展人通过本次驻地也感受和体会到杭州艺术生态的优劣势。
  驻地策展人采访视频:http://v.qq.com/boke/page/h/f/3/h0146htb0f3.html
其他文献
我的绘画作品比较多,但是除了画画之外我也非常关注展示空间。去年在中国美术馆我和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卡斯特利有一个对话展览,今年4年月份又以“白墙计划”为概念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展出我和他的全新合作。而上海站展览最初的构思只是把之前在北京展出过的作品再展一次。一个艺术家进入美术馆的空间之后,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将作品放置入这个空间内。我和卡斯特利在展览开幕前3天抵达上海准备布展。可他的作品却因为海关手续
期刊
幾言
期刊
从常态的角度来讲,在布置这样一个常规展览时,采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静态观察的视角。也就是说,当我把作品挂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对的是作品本身。 因为这些被放入空间的作品自身是独立的,它有它自己的内容,它自己的语言和它自己的观念。因此,我们如果概括地形容一个常规展览,就是考虑如何将作品置入一个空间。
期刊
整个展览才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到最后,如何除去墙上的作品,已经成为这件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白墙计划里,消解成为建构。甚至最终的消解比之前的建构更为重要。  在最终覆盖掉墙上的作品之前,我做过很多设想,如何从白墙回归白墙,因为每一种不同的覆盖方式都指向着不同的行为观念,也包含着不同的价值观。我让一个工人按照空间的前后关系,由远及近的覆盖卡斯特利的部分,先从最远处的脸颊开始涂,接着涂掉鼻子和嘴,最后
期刊
吕豪:日渐干涸的当代艺术实在不想指认,当代艺术现如今正在渐渐干涸,但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让人难以启齿又难以回避的事实。  展会与作品  看看如今各大艺术博览会上的作品吧,不妨自问:它究竟还能调动你身上多少艺术细胞?有时想想,真不知道是艺术发展得太快,还是作为欣赏者的大众过于驽钝。一如农产品博览会的艺术现场,满场攒动的人头,各种艺术门类——绘画、新媒体、装置、录像、行为——的作品遍布现场;形形色色的
期刊
幾[]
期刊
在勐海县勐遮镇的曼宰龙佛寺的僧舍外墙上,绘制着“傣味”十足的可称为“傣族本土型”的壁画。《勐海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曼宰龙佛寺壁画绘于傣历1230年(公元1868)……”,是由曾到泰国留学回国之后还俗的傣族画工所画,距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不过,由于南传佛教艺术“活态”性和寺庙常修常新的特点,现在我们看到的壁画,是1 987年在原清代壁画的基础上由勐遮曼垒佛寺佛爷、民间画工康朗赛(2008年去
期刊
晚清时期,大批欲求出外谋生的华工成为发达国家在中国被廉价诈骗去“淘金”的对象。远在异国,即使报酬低廉、条件苛刻、种族歧视,但中国华工们没有任何选择,最终以牺牲掉数千人的性命为代价完成重任,不少华工因为无法返回中国,而且得不到侨居地的公民权利、无法获得移民资格而客死异乡。  之所以提及这段关于华工的历史,是因为8月1日在白盒子艺术馆进行的“受害者—张卓良公共实证艺术项目”的展览,此次展览包括两方面的
期刊
与垄断着大部分重要文化资源的北京相比,多样性的艺术实践在中小型城市的环境下似乎很难持续地生长。而这种落差的产生,并不意味着生活在地方上的文艺群体,没有独特的艺术理念或梦想。更多时候是因为受到资金和整体文化环境的限制,而只能将自我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寄托在扎堆涌向大都市的路途上。  本期我们关于“独立空间”的共分两个部分:  —— 现实空间 ——  在上期杂志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一些蜗居在京城不同角落
期刊
两周之前,据说互联网界人士如果不在乌镇或去乌镇的路上,那就OUT了,—这是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办;一个月前,文化圈的人都在谈乌镇木心美术馆的开幕,两三个月前,文艺界的人们在关心乌镇国际戏剧节的演出,—这已经是2013年首届之后的第三届了;而最近几天,关注艺术的人当然不会错过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消息。  12月29日,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主办,陈向宏发起并担任展览主席,冯博一主策划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