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部门在食品QS标志监管中存在的误区、困难及对策

来源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一些问题。作为工商部门,必须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围绕职能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笔者认为,现阶段工商部门在加强对食品流通企业的日常巡查、食品票帐的规范监管基础上,也应该适当加强食品Qs标志监管,这既是职责所在,更是民生所系,防止因监管不到位而出现类似“三鹿事件”的食品安全事故。
  
  一、食品QS标志概念
  
  食品OS标志,即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也称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它是指食品生产企业按规定程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在经检验合格的食品外包装上必须加贴的一种质量标志。
  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即由英文字母QS加1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的编号,也可视为QS标志的编号。QS号码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凭数字识别真假。编号有的标在OS标志正下方,有的也标在食品包装的其他地方。
  
  二、监管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食品Qs标志监管是其他部门的职责。其实工商部门进行Qs标志监管,既是一种职权,更是一种责任,法律上已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监管的职责依据上,食品QS制度虽然是由国家质检部门负责认定和实施的一个行政许可制度,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65条第二款已经明确规定“本条例第四十六条至第五十一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国务院规定的职权范围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明确规定了“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4]35号),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分工进一步明确“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这就充分确定了工商部门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也进一步明确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也必须担负起流通环节0S标志监管的工作职责。工商部门也有明确的职权依据,在查处流通环节涉及QS标志食品案件中,可以依据《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37条第二款之规定,行使调查、查阅、复制、查封、扣押等职权。
  误区之二:认为所有上市销售的列入目录的食品都要标示QS标志。实际上,有许多列入目录的食品都不用或暂时不用QS认证,搜集列举如下:
  1、原装进口的食品。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和销售的食品,对于原装进口的食品不需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
  2、宾馆、酒家、西餐厅以及超市自制的食品。根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3条第二款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指有固定的厂房(场所)、加工设备和设施,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加工、制作、分装用于销售的食品的单位和个人。不包括现做现卖、流动制作等形式的食品加工场所。
  3、豆制品店、粮油加工店、面包房和熟食店等小作坊制作的食品。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的规定,上述小作坊制作的食品暂不进行QS认证。
  4、农副产品。譬如八角、胡椒、肉桂等干调料,香菇、黑木耳等土特产,以及干鲜果等,应该视其具体的生产或者加工方式,如果未改变结构的,就是农副产品,不需要强制进行Qs认证。
  另外,对农民加工、销售的散装茶或礼盒包装的散装茶,尽管已经明确属于认证的范围,但是由于存在对茶叶进行QS认证科学性的争议以及主体的特殊性,我们在执法中应该谨慎对待。
  误区之三:将食品无QS标志行为等同于无《食品生产许可证》行为处理。在执法实践中,我们往往会把外包装上未标示QS标志的食品全部依据违反《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5条之规定,按照销售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的产品来定性。其实不然。其中存在几种例外情况:
  1、食品生产日期早于纳入认证日期的情况。有些产品在生产出厂时是不需要办理生产许可证的,后来明文规定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但是这部分食品还在保质期内上市销售。譬如,自2008年1月1日起,糕点、豆制品等新纳入QS认证范围,所以,我们对在检查中发现的生产日期为2008年1月1日以前的并在保质期内的糕点、豆制品类食品,即使无QS标志,也不能一概而论进行查处。
  2、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未标示Qs标志的情况。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本批次的食品前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且也经过出厂检验的,但是未将Qs标志标示在食品外包装上而上市销售的,也不能按照销售无生产许可证食品查处,
  误区之四:监管局限于QS标志有无,而忽略QS标志真伪,局限销售环节检查,而忽略经营活动中使用行为的检查。在执法检查中,部分执法人员往往将注意力放在食品有无标示QS标志上,而对所标示的QS标志的真伪不加注意。其实,如果我们认真的去推敲《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5条和第48条的内容,“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外在表现形式不止未标示Qs标志一种,使用不真实的Qs标志也是其一种。所以说。我们在执法检查中,也应该注重对Qs标志真伪的辨别,通过对加印在外包装上的许可证编号的查询,初步断定0s标志是否真实,对销售伪造或变造QS标志又无《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的行为,按照上述条款加以处理。
  另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5条和第48条规定“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执法中不应只局限于副食品商店、超市等食品销售环节,也应该涉及饭店、宾馆、茶室、KTV等场所,对饭店使用的食用油、大米和茶室使用的茶叶以及KTV使用的啤酒、葡萄酒等食品进行QS标志监管。
  
  三、工商部门在流通环节食品QS标志监管中的难题
  
  (一)调查取证难。在包装上未标示QS标志,并不一定表示食品生产厂家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可能存在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未标示QS标志的情况。另外,对一些标示伪造QS标志的行为,尽管我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初步查实该企业有无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但从证据效力来看,我们必须进一步调查生产企业或生产企业所在地相关部门。然而,当今的市场是一个商品充分流通的市场,上市食品的生产企业遍布全国各地,要求生产厂家来销售地配合调查他们可能不积极,不远千里去生产厂家调查取证成本未免又太高,所以,调查取证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处罚执行难。依据《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之规定,对于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产品的,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设定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我们在实际执法操作中,很难执行。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以浙江省为例,在对一 些小规模零售的经营商以5万元起点进行处罚,尚感到难以执行,对一些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而言,执行更是难上加难。
  (三)监管范围窄。总体上看,工商部门在食品QS标志监管中,只能对流通环节中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的食品行为进行处罚,执法面狭窄。在处理销售无QS标志食品中,对于经营者销售的食品已经是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按照法定条件生产、出厂检验,但是产品外观没有标示Qs标志的这类食品中,依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47条之规定“不得出厂销售”,同时该《实施细则》第83条也做出了处罚规定,但是针对的是生产领域,不适用于工商部门。工商部门在监管这部分食品中就存在一定的处罚依据缺失,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对策与建议
  
  (一)转观念、增知识,确保职责落实
  加强流通环节食品QS标志监管,关系到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身心健康,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摈弃工商部门不应过多涉及食品Qs标志监管的错误观念,而是应该理直气壮、义不容辞的开展监管工作。市局要多组织一些食品QS标志专项检查任务,统一行动,营造声势;基层工商所要把食品QS标志监管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到责任区日常工作中去: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中,不仅要“六查六看”,而且还要检查食品QS标志。对于巡查中发现上市销售无QS或伪造QS标志食品的一律要进行严格查处,该下柜下架的要下柜下架,该处罚的要严格处罚,坚决杜绝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广大执法人员对食品QS标志概念、范围、意义以及调查取证程序等知识的掌握理解水平,确保职责落实。
  
  (二)重引导、强警示,坚持区别对待
  由于食品Qs制度真正推行没几年,加上不同食品纳入认证的时间又互不相同,所以销售商对该项制度难免有一个认识认同到自觉遵守的过程,我们执法中也应该给予一个缓冲期,允许企业整改过渡。在查处上市销售无QS或伪造QS标志食品行为中,不应该一概而论,而应该视违法行为轻重、主观上是否故意和危害后果等区别对待,对于一些货值金额比较低,又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不按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之规定进行处罚。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引导食品销售企业建立行业自律制度上。通过对经营者进行教育警示,逐步规范经营行为,让无QS或伪造QS标志食品自动退出市场,让生产企业违法生产的不合格食品没有销售市场,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三)攻大奸、戒小过,重在源头管理
  我们实施流通环节食品QS标志监管,应把重点放在各级食品批发市场、各级食品批发部、大型超市、生产企业的经营部等领域上,要从这些源头上进行严格管理。在查办相关案件中,要体现“攻大奸、戒小过”的执法理念,对于在批发商、大型零售商、生产商的经营部中发现的销售无QS或伪造QS标志食品的行为,由于其具有较大辐射力和影响面,所以必须严格查处,从重查处,发现一起打掉一起;但是,对于一些小型零售商危害性质不严重的上述行为,并不一定要按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5万元起罚,而应该在责令其退市下架、并对其进行警示教育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到追查其上一级批发商身上。
  
  (四)抓协作、促合力、追根溯源打击
  如果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质检部门的工作好比在施肥、在固本,工商部门的工作好比在修枝、在除虫,只有相互协作,大树才能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于上市销售无QS或伪造QS标志食品的,在依法查处案件的同时,还要将生产厂商的违法信息及时主动的提供给生产地的质检部门,追根溯源,加强与质检部门的协作,进一步完善对食品QS标志的全领域、全过程监管。
其他文献
2007年7月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以青岛平度为例,短短三年内,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74家,辐射桑蚕、蔬菜、花生、葡萄、苹果、生猪、鸡鸭、肉牛、农业服务等多个行业,出资总额达2,56亿元,入社农户总数6709户。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个别申请人提供虚假申请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经营与登记事项不符、空壳合作社等问题。
期刊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工商局充分发挥登记注册职能作用,围绕“民生”和“科技”两个立足点,以服务民生为目标,以科技提升为手段,努力构建了“服务民生电子档案系统”,将图片信息、移动电话、网络视频等多媒体介质有效融入企业档案,进一步提升了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有力地促进了整体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一、健全四项机制,构建服务民生电子档案系统框架    (一)电子设备管控机制。全系统先后投入资
期刊
正确认识和有效防范执法风险,实现履职到位,是新形势下各级工商部门和广大工商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近年来,广东省工商局市场处创新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活动机制,在防范工商部门系统性风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目前已初见成效。    一、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活动自1987年在全省全面开展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的充分肯定,已成为广
期刊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打造人才高地,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体制机制创新是核心和关键。近年来,吉林省工商系统立足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和职能转变的新要求,坚持理念引领,实践创新,下大力气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系统健全完善了干部更新、强化锻炼、竞争上岗、培训提高、年轻干部培养等五项机制,明确了干部竞争上岗、跨区域跨岗位交流、
期刊
工商办字(2011)1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自1991年成立以来,在总局党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认真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深入分析研究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挥了沟通、凝聚系统内外理论学术力量的纽带作用,为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不断
期刊
(2011年7月27日)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庆祝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學会20周年华诞。  首先,我代表中国工商學会,向与会的国家工商总局各位领导和學会的历届老领导,理论學术界各位专家、學者,兄弟學会的各位代表,各地方工商學会负责同志,以及总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负责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年前的7月,全国工商系统的广大理论工作者怀着炽热的心情,迎
期刊
(2011年7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庆祝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成立20周年。刚才,杨树德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几位专家学者、行业组织代表及系统内的同志也作了感情真挚的发言。大家深情回顾了工商学会20年的发展历程,展望了工商理論创新的美好前景。畅谈了做好学会工作和工商行政管理理論研究工作的经验、体会和思考,谈得都很好,听了很受启发。在这里,我代表总局党组,向中国工商学
期刊
2011年5月,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派员参加了蒙古公平竞争和消费者保护局主办的第一届竞争法律与竞争政策国际论坛和反垄断专题研讨会。会议就竞争法律与竞争政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交流沟通,就反垄断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关于各国竞争法的制定实施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普遍制定了竞争法,发展中国家情况不一。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非洲的22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正在制定中;亚
期刊
为总结中国工商学会20年来走过的历程,进一步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中国工商学会开展了”纪念中国工商学会成立2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系统干部踊跃来稿,中国工商学会认真组织了严格的三级评审,最终选出35篇获奖文章,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7篇,鼓励奖20篇。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期刊
2004年以来,全国工商系统开展了“红盾护农”活动,经过7年多的努力,农资市场诚信意识明显增强,监管效能明显提高,农资投诉明显下降,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红盾护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已成为全国工商系统一个响亮的品牌。按照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红盾护农制度化建设,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与中国工商学会联合开展以“五个更加”与红盾护农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