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赖于“理”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1987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本管理”这一管理理念近年来在不同行业被广泛推广和应用。所谓管理的人本原理:即提高管理效能,一切管理都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本。那么如何在学校管理这一层面实现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效能呢?
  我认为严管无错,但需要科学。在“管”与“理”之间,“理”为上,只有真正做好“理”的工作,才会实现高效能。所以,“管”赖于“理”。那么如何在学校管理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呢?
  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身为一校之“首席”的校长,要想成为人师之师,首先要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方可使学校的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只有结合本校教师、本地学生、本地域实际情况进行校本化选择确立的办学理念,才是适合自我发展的教育理念。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理念首先要物化。作为理论、思想形态的教育理念可以物化为学校的建筑,教室的陈设,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具等。其次,能够制度化。教育理论只有借助制度这一载体,才能被贯彻落实、内化为人的观念,外化为人的行为,从而成为教管人员及教师教学实践的力量之源。再次,可以人性化。理念的人性化体现在其服务性上。衡量其有无价值,关键是看它有无让学校中的每名成员焕发生命活力,有无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无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他们主动地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实践中尽情彰显。
  讲求道理。所谓人无理无以立于世,一个不讲求道理的人是无法完成和他人的正常交流与相处的,更不要说完成学校管理工作了。
  学校管理者除行为端正外,更要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有道,秉公办事。面对教师群体中的“异类”、持不同意见者,更要求校长放下架子,放弃面子,有虚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的雅量,能“开张圣听,察纳雅言”,任他言辞尖锐,不留情面,只要言之有理,都要学会笑纳。这些意见如同金矿,粒粒黄沙下掩盖的才是真金。
  学会梳理。所谓梳理,即用人本的管理手段使学校工作趋于理顺,明确岗位职责,用制度说话。身为学校管理者应明确,制度的制定不是管理者一个人和几个人的事情。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除遵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外,必须坚持自下而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广泛争求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意见,同时要明确岗位职责,使教育员工做到职能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责任上分,决策上合,切实做到分工不分家,做到规范化的人本管理。
  传达情理。戴尔·卡耐基认为,最高水平的管理就是被管理者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管理行为主要表现为对员工的信任、理解、关心、鼓励、肯定和赏识。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作为管理者,如何实现传情达理这一管理行为方式呢?
  根据行为科学理论,应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教职工进行情感交流。 我校在管理实际中,一方面走依法治校之路,另一方面创造一切可能让职工有归属感,认同感,为教师的成长营造一种“家”的氛围,创设一种上下同心的良好发展环境。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小组,为教师的自身发展铺路搭桥,提供服务。同时还设立了校长开放日、主任开放日,与教师们沟通交流。
  根据需要理论,满足不同人员不同层次的需要,与教职工进行情感交流。 为满足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我校每学期进行两次“教师才艺展”、“教师教学成果展”的大型展示活动。教师自动申报,学校不强行布置任务,并向教师提供展示过程中的一切帮助,每位教师都可以把自己的小绝活、教学成果向大家展示。在这种看似平淡和形式化的展示中,教师在自我实现中拉近了与管理者的距离,增进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管”赖于“理”,“理”终将使“管”消于无形,终将使学校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坦途。■
  □编辑 郭卿
其他文献
猪气喘病由支原体感染引发,呈世界流行,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首次分离到该病原,现广泛分布于全国各个省份。病猪以长期气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特征,虽然致死率不高,
山西国有煤炭企业能否成功培育发展新动能、能否成功转型升级,直接影响整个山西的高质量发展进程。通过对山西国有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现状分析,思考制约山西国有煤炭企业高质量
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在《京都协议书》要求减排的6种温室气体中,CO2为最大宗,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每吨CO2当量为计算单位。在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包括
我国基础教育已基本实现规范化办学,探索个性化办学已十分必要。作为校长,我根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一中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我对“个性化”办学的理解,把构建个性化教育作为学校新时期发展的特色,充分利用校本教育资源、区域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并根据学校发展实际进行独特开发,在尊重教育规律和生命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以人为本,走“个性化“办学之路。  以教师发展构筑学校“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