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危害及治理

来源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生源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互联网技术赋权.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视域看,网络民粹主义将网民激进化、道德化的价值诉求作为其合法性来源,通过渲染“精英-平民”二元对立、编织反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等方式,破坏“中国梦”价值共识,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应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挑战,需从民生改善、价值引领、舆情治理、法治建设等多维度入手,切实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法治化水平、重构互联网媒体传播格局,以此形塑多元主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遏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想的蔓延.
其他文献
实现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当前我国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还存在治理权力配置不合理与政策执行钝化、社企主体参与不足与主体内聚力弱、责任界定模糊与监督机制缺位等系列问题.推进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需要突破区域本位主义理念,凝聚协同治理共识;组建跨域协同治理机构,完善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职能体系;加快制度集成,完善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制度体系;完善运行机制,推动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制度势能向治理效能转变.本文从理念重塑、机构强化、制度集成和机制完善四个维度提出跨域生态环境协同
唐代边塞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种将暴力浪漫化、崇高化的倾向,近于现代文艺“暴力美学”特征.在具体的艺术技巧方面,以拓展想象空间、意象跳跃性组合较为突出.中唐以后,暴力浪漫化的审美倾向在边塞诗创作中渐渐弥散,较有影响力的边塞诗作品中已经罕见“暴力美学”特征.究其原因,除唐帝国衰落和战争环境的变化以外,伴随着儒学复兴潮流回归的“诗教”观念亦是推动边塞诗审美转型的重要因素.
教师角色行为随时代更迭而演化生长,在教育信念、职业认知、知识理解、教学方法等方面呈现其时代特色.农业时代教师秉承传道的观念,坚持客观主义知识观,教学方法具有传承与模仿性质,教师是知识与伦理的捍卫者;工业时代崇尚培养专家技术人才的观念,强调知识的科学性、实用性与生产性,教学方法具有程序化、技术化特征,教师是专业化教育者;人工智能时代则期盼回归教育的生命与生活的本真的观念,知识的复杂性、相对性与建构性等性质更为突出,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与创造性特征,教师是教育创造者.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
二战后,美国作为唯一本土没有发生大战的国家,凭借受益战争及战后金融资本大量输出,以及援助德国与日本战后的重建,逐步建立起了经济、金融和军事霸权.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迫使英美资本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苏联瓦解后,资本主义进入全球化时代,在资本主义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自由化的泛滥,导致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从实质上讲,依然是强国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掠夺矛盾的爆发,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资本主义进入后全球化时代,未来世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