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戒毒康复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衔接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戒毒工作开展中,强制隔离戒毒与戒毒康复仍缺乏工作对接规定,为了促使戒毒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将从戒毒康复与强制隔离戒毒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区别进行分析,并探讨两者之间工作对接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制定相关的对接对策来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从而提升戒毒工作开展的效果.
其他文献
刑释人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处在发展关键期的未成年刑释人员更是关注的重点.通过观察发现,未成年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过程中存在着拒绝与他人交流和接触,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加社交活动等社交回避行为.本文通过观察刑释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后的行为表现,分析导致他们产生社交回避行为的具体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矫正策略,帮助刑释未成年人顺利回归并享受社会生活.
我国法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偏于薄弱,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生的“文献能力”不足.“文献能力”包含规则跟踪、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运用四个方面,其中又以规则跟踪、文献阅读为重心.对此,以规则信息半月报为载体的规则跟踪机制、以文献概要撰写为手段的文献阅读机制可望发挥有效作用.这两套机制均以过程性评价、学徒式训练为特征,以获益激励为诱导,实施成本小、风险低,旨在为法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设恰当的学业挑战,助其摆脱惰性、走出“放羊”状态.合理的规范制订和制度设置,可为上述机制的有效实施铺平道路.
我国《宪法》第十三条明确指出“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只有保证公民的个人私有财产,公民才会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保证社会公正公平,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私有财产保护工作中也浮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与长治久安,我们必须加强做好私有财产的保护工作.本文将对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进行分析.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网络活动已经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购物、社交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与此同时,利用网络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日益增多,其利用高科技的作案手段不断更新,花样百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在本文中,为了提高大家的防骗意识,列举了多种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以及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对策.
违约方解除规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法律规定,需要有一个使其本土化的适应过程,包括建立和现有法律制度的关联,实践中合同僵局的情形有多种,也不能一律用违约方解除规则去解决合同双方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实践中出现的合同僵局,首先用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规则去解决,然后再用违约方解除规则.
《民法典·?合同编》第八百二十九条的规定是否可以在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适用,以及目的港无人提货时承运人的责任,是学界及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本文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指导案例108号为依据,对《民法典·?合同编》第八百二十九条在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案件中的适用与目的港无人提货时承运人的责任进行讨论与分析,从而进一步把握法律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问题以及目的港无人提货制度.
【摘 要】十月革命爆发后,苏俄的严峻形势和敌对势力的反苏宣传主导了时人对苏俄的认知,进而生成并强化了苏俄的负面形象。但随着苏俄政权稳固、马克思主义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兴起和苏俄真实信息播散,苏俄负面形象逐渐消解。尤其是五四运动爆发后,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反帝情绪及爱国热情,在各派的鼓动宣传下,其形象达到“高光时刻”。苏俄形象的演变,其实是各派系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塑造形象的过程,
逻辑思维在我们平常认识、理解和分析事物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对于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逻辑思维具有启示性作用,为司法工作者对案例进行推理分析提供一定的指导.
目前来看,我国的现代化深入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同时观念也在不断进步,不仅对行业,而且对于劳动关系都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关注劳动合同的实践问题.为此,本文从劳动合同的实践问题入手,在对劳动合同进行简单介绍之后,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然后提出改善措施,保障双方利益.
【摘 要】1948年6月28日,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作出谴责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决议,标志着苏南冲突的公开化,这场苏联阵营的第一次内部冲突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冲突在遥远的中国也产生了较大反响,国民党、共产党、中间党派、托派等各方都对接收到的苏南冲突信息进行了解释与利用。中共出于意识形态和争取苏联支持的因素支持苏联立场,中间党派对此问题呈摇摆态度;国民党与其同盟者则极力渲染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