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so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神经外科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多发性动脉瘤(MIA)的诊断正确率日益提高。笔者结合近年文献对MIA的发病率、发病部位、诊断以及外科治疗进展等综述如下。

其他文献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是在下丘脑等处合成的一种内源性神经三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某些外周器官,可产生广泛的中枢及外周效应。近年来,有关外源性TRH治疗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失血性休克及治疗脑、脊髓损伤等方面。但自1982年以来,一些研究者尝试用外源性TRH及其长效的结构类似物治疗脑缺血,见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尚存在争论。文章就此进展进行综述。
关于使用溶栓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治疗时间窗”是有争议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就通常采用的6h“最佳时限”提出质疑。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始于90年代。缺血后,脑组织中FGF水平增加,不仅星形细胞内FGF和FGF mRNA表达增加,而且神经元中FGF和FGF mRNA表达也增加。外源性aFGF和bFGF有一定程度的对抗缺血性脑损害的作用。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颞动脉炎致命并发症之一。颞动脉炎可影响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颅外段。患者血小板增高的程度与血管炎的严重程度及缺血并发症发生的频率有关。大剂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冲击是治疗脑缺血并发症的主要方法,推荐在静注大剂量激素的同时辅以抗凝或抗血小板疗法。认为血小板计数可作为疗程判断的依据。
文章就Binswanger病的病理、发病机理,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诊断问题进行介绍。
认知功能缺损是急性脑血管病最常发生的心理障碍,也是影响其全面康复的重要因素。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十分必要。今就评估脑卒中认知功能的神经心理学测试中有关问题、常用量表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一简要综述。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舒血管活性肽之一,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血管中含量丰富。动物和人体实验均显示其强大的扩血管作用,对治疗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具有潜在价值。
脑出血的死亡率较高,其生命预后与诸多因素有关。本文综述了脑出血急性期的各种表现(意识、抽搐、呕血、内环境紊乱、血糖和周围血白细胞增高)、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扩大、出血破入脑室、脑积水、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等诸因素对生命预后的影响。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包括颈部听诊、血管造影、超声波、磁共振血管造影。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危险因素除了一般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外,尚有脂蛋白(a)、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抗体、载脂蛋白E(Apo E)多态性、纤溶功能异常和抗热休克蛋白抗体。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复习近年来与大鼠脑尾壳核出血模型有关的主要文献,就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分类、制备方法及各自特点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