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每月读30本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平台:
  藤原琉璃君(以下简称“藤原”),85年生,豆瓣网红人。
  说他是豆瓣网红人,是因为他是豆瓣网看书较多,也是最活跃的人之一。在豆瓣网上他有自己的小组——“靡丽女人香藤原”,目前组员已超过900人,很多组员就是为了看他的每月书账好按图索骥去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阅读书目。
  他在豆瓣网上标记的已读过的书有3,700多本,想读的书有12,000多本。
  
  藤原琉璃君
  浙江嘉兴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曾任职于某图书馆古籍部、某网站读书频道编辑。
  
  读书要有目录学的功夫、不仅仅是简单的四部七科,一个会读书的人是需要把图书馆的架构默记于心,需要心中有个知识框架。一本书在阅读中迅速地被定位为知识结构中的一个节点,在不同纬度的知识空间内与不同的知识范畴联结。
  
  虽说读书速度因人而异,但阅读总是件花时间的事。也因此,在这个快餐时代,静心读一本书,对许多人来说,是种奢侈。
  让我们先算一笔读3700本书需花的时间账吧——以每日一本书来计算,这意味着,必须花上十年的时间才能读完这么多书。也就是说,藤原必须从13岁开始,平均每天读一本书,且不间断。这个数字同时还说明,月平均读书数量至少需为30本。
  如果这样的读书数据读的都是小说、漫画,或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如果读的书中,有许多诸如《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孟子字义疏证》、《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之类的专业书籍,一天一本的速度确实令人惊叹、羡慕与好奇。
  看到此,应有不少爱读书者已在心底暗暗计算自己过去一个月读了几本书,过去一年又读了几本?再对照藤原的数据……笔者就是这样的人。在豆瓣网上知闻藤原已经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也是他小组的成员。在得知他才23岁时惊讶更是不断蔓延。
  古往今来,让蠹鱼们津津乐道的名人读书轶事不在少数,平凡如你我者,通常能做的不过是望名人事迹兴叹。如今这位平凡爱书人,要跟我们聊聊读书经验,这听起来更令人期待——兴许他讲的一二三更适合我们。
  
  一天读一本书
  记者:豆瓣上你登记的已读的书有3,700多本,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藤原:常有人质疑我读书的速度和质量,我自己也回答过很多次,但肯定是无法应付所有人一遍又一遍的提问。对于如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发问前为什么不去翻看之前同样问题我给出的回答,我的建议是他们需要自己“动手动脚乱翻书、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行动。
  记者:你的意思是,希望质疑者能身体力行去实践读书这件事喽。
  藤原:能多些读书人,自然是件好事情。钱可以省得点用,攒着买书,时间不也一样么。
  记者:我觉得你读书的速度肯定很快,不然怎么有办法读这么多书。你读一本书大概得花多长时间?
  藤原:这个要看你界定的是文学书还是学术书,还有书厚度及语言风格。在我看来,不一定读文学类的书就比读学术书快,不过通常是这种情况。也不见得说一句一行的写法就比整段整段的读起来快,但大多数情况确是如此。
  记者:那在工作的同时,一天读一本书可能吗?
  藤原:如果是文学书,300页左右的,应该是没问题的。
  记者:那学术书呢?具体点,比如说《叫魂》这本书。不过这个书是比较通俗的学术书,相对好看些。
  藤原:这本书故事性比较强,大概四个小时吧。历史类学术书相对好读一些。
  记者:那你比我看得快多了,我基本上得看上两三天。一目十行就是说你这种看书速度吧。
  藤原:没有没有,我也是一行一行看过去的。可能我眼球滑动的速度比较快,但是读书的时候我总会自动寻找要点,就像tag一样,如果有字句可以跟原先的记忆匹配,那这些字句就无形中加粗了,会自己显现在眼前。就像在一堆人里面,你总是最先看见原来相熟的人一样。这样读起书来,每一步都是对原有知识链条的增益而且不容易忘记。另外,我说三、四个小时就是纯的时间,并不是边读书还要做别的事情的状态。
  记者:现在看书时间比较少而且很零碎。你一天的时间是怎么过的,上班后看书的时间肯定会少很多。
  藤原:最工整规矩的作息是:早上八点半起床上班,九点半到公司,十二点吃饭,一点半继续上班。六点下班,磨蹭一会儿,到六点半,坐车到淮海路,去季风书店逛一逛,然后回家,八点半看海峡两岸,十一点多上床,一点多睡觉。
  记者:那其间看书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藤原:回家之后,在床上肯定都会看书。每天的阅读时间基本上都是保证的。
  
  藤氏阅读法
  记者:很多像我这样平时也有阅读习惯的人,比较苦恼的是“读书的时间少,读书的速度慢,要读的书太多”。所以看到你读这么多书是相当羡慕,甚至多少有些嫉妒。我们想知道你是怎么读这些书的。
  藤原:读书要有目录学的功夫、不仅仅是简单的四部七科,一个会读书的人是需要把图书馆的架构默记于心的。举个例子吧,比如看玛丽·尼米埃的《沉默女王》时,先不要带任何眼光去读,要读出仅属于玛丽·尼米埃文字的美感,至少对这个小说的情节概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复读的时候则不断旁逸斜出地联想脑中原有的线索。比如提到Anais Nin的时候就联想到《阿娜伊斯·宁日记》;不断将作者的笔触与同时代女作家进行对比,如埃莱娜·勒努瓦,或者新近以《刺猬的优雅》窜红的妙莉叶·芭贝里;一个字词、一个字句引起的感受都可以作为联想的对象,对于注解中出现的人、地、时、事都是构建整个文本空间的要素。对于《沉默女王》中着力描述的作者父亲、法国著名作家罗歇·尼米埃,则阅读其著作《堕入情网的火枪手》和《蓝色装甲兵》,深化对父女文笔异同的印象;世界文坛上子承父业的不少,对于既是近水楼台也是绕不过去的坎的那种感觉,可以去看看马丁·艾米斯、金斯利·艾米斯等人的作品,大小仲马更是意味深长的一个例子,小仲马对父亲的那种爱恨与玛丽·尼米埃有点同命相怜,罗歇·尼米埃是奉子成婚,夫妻关系极为恶劣,他车祸驾鹤西去时身旁一同香消的乃是另一个女人,玛丽·尼米埃刚出生父亲就扬言要把她扔进塞纳河。法国总统的私生女马萨琳娜·班若讲述成长期间的种种痛苦的《被钉上的嘴》年初引进出版,不恰也是一个极好的可参照对象么。颇为近似,此外,还可以了解短篇小说大师埃梅与罗歇·尼米埃的师承关系以及50年代法国文坛“轻骑兵一代”的概况。这种方法运用娴熟后,其实一遍过去,多条线索也能同时并行不悖地运作。
  记者:你刚才提到的“四部七科”的目录学功夫,要怎么来具体实践呢?
  藤原:读中国传统文化框架内的书自然用的是四部的方法,这些都不出张之洞《书目答问》的范畴。但是现在的这个知识框架需要变化。我说四部七科是打个比方,四部是“经史子集”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七科是经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后中国原有知识框架整合西方学科门类的尝试。但到了现在就变化得更厉害了,因为很多学科交叉得厉害,原来没有的IT也变成了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组成。而七科的“文、理、法、农、工、商、医”,实际上也不一定能完美地涵盖现在的这个知识框架。我刚说:一个会读书的人是需要把图书馆的架构默记于心的。我也曾说过,不能在图书馆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的人就读不好书。其实就是这么个意思:需要心中有个知识框架。这样读书才不会漫无目的而显得盲目。
  此外对于这些外在且公认的知识架构,还需要有自己的一个补充。比如我丢出王明珂的《羌在汉藏之间》、京极夏彦的《姑获鸟之夏》、张德彝的《航海述奇》、勒内·吉拉尔《替罪羊》,这四本书内在肯定有一个理路,否则我不会贸贸然地把他们硬捏到一起。一本是讲民族关系的,一本是推理小说,一本是清末出洋的纪闻,还有本是社会学著作,但他们都涉及到了替罪羊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发解途径,王明珂提到“毒药猫”,京极夏彦书里那个被诅咒的家族正是被村里人当作一切厄运的来源,张德彝则提到英法两国都羞于启齿避孕套的发明互相推诿,勒内·吉拉尔更是指出替罪羊的机制乃是通过建立一种“基本暴力”、一种“建设性的暴力”以取代其他暴力,以一人之死换得大家的性命,正是这种机制纵容了迫害和集体犯罪行为的存在。如果需要我可以再增添数十本著作作为这个理路的延伸,这个链条甚至可以无限延长。知识点便被这种看似无联系的内在理路所串联,这就是与四部七科这样的硬分类所不同的软连接了,原本分属几个类别的知识实际上仍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正是这种软性的联系可以激发出治学的动力。
  这其中的重点是:一本书在阅读中迅速地被定位为知识结构中的一个节点,在不同纬度的知识空间内与不同的知识范畴联结。
  记者:这样一套图书馆目录学的读书方法跟你在图书馆的工作经验有没有关系?
  藤原:我在图书馆工作前就已经有这样一套读书方法了。这套方法是慢慢形成的。一开始是像群岛那样星星点点,各自独立,但当书越看越多的时候,原先隐没在水下的脉络就会显现,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大岛。就会像拼图那样,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联系起来。
  记者:你看过的这些书,会重新看第二遍、第三遍吗?
  藤原:会啊。很多书会重新看。我经常会把书按照自己当下的思考重新编排。其实读书也有一个类似“反刍”的过程,每本书的内容是有很多外延的,当你看的书越来越多,并按照不同的分类和联想一读再读,你会在自己的思考和重新编排中找到发现让你惊喜的新发现——这是因为从一本书接驳到另一本书,知识的网络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架构起来。这样看书,一本书就具有多重的价值,不会再被轻易地废弃。
  记者:你看的书除了小说外,还看了很多其他领域的书,涉及面很广。
  藤原:我本身感兴趣的领域就很多,比如艺术史、历史、文学、民族、文艺理论。
  记者:不过理论性的东西不好读。
  藤原:写得好翻译得好的话,会好读很多。
  
  选书的标准
  记者:现在每年出的书那么多,我常常会有一种很无措的感觉。你知道的,信息太多了,有时候你不知道该怎么下手选择。根据畅销榜单的话,常常买回来的书又不合口味,你是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是否买一本书?
  藤原:主要有三个途径吧。一是可信的领域内人的推荐,比如《读品》的朋友,他们大多业有专攻;二是在书中被引用频次,如果一部书的名字在好几本书中被提到的话,我就会反应过来读,这是编缀知识网络的又一块好补丁;三是自己看书以来的经验或者说是眼光吧。
  记者:这些图书信息都是从哪里来的?
  藤原:主要有四个渠道:豆瓣网;书的注释;参考文献以及各种出版社的书讯。至于看了这些信息后怎么才有阅读的欲望,那就是选书标准的问题了。
  记者:你看台版书吗?
  藤原:看的。但是数量上相对比较少。基本上会看的台版书是目前没有引进又特别想看的书,还有就是如果引进无望或是引进了也会删节的书。不是很着急看的书,还是会等出大陆版。
  记者:因为大陆版价格比较便宜吧。
  藤原:确实大陆的书比港台版的价格低很多,但近年来的涨幅也实实在在地超过了大多数人对于书价的一个惯习接受阈限。这里面其实还是有虚高的成分,往往出版社给批发商的折扣会更低,以期在销量降低的情况下也能保本甚至赢利,但那又和全民读书意愿不高有关了。
  记者:你买的台版书都是什么类型的?
  藤原:学术类的,或者是制作特别精良的。说到制作精良,我觉得台版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台湾出版者比大陆业者要用心。但是由于受限于岛内市场的狭窄和竞争激烈程度,有的书还是有不少遗憾。翻译类的书往往译笔成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大陆也普遍存在。
其他文献
当人民的生活条件愈来愈好,生活就不再仅仅是活着的问题,而是要活得美丽、活得流行、活得灿烂,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方面的书愈来愈受到内地读者的青睐。专业设计工作者固然可以藉由书中专业的内容学习到工作中所需的技巧和养分,却也不乏大批追求生活美感的读者会阅读此类书籍,欣赏书中的作品和设计理念。  以下是观察十二月全国连锁广告人书店 “龙之媒”首页“畅销”图书排行榜前三十名畅销书中与设计有关图书后的重
期刊
从90年代起,广告业进入了中国,20年过去,广告业的进步几乎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起大步向前迈进,如今早已成为大陆地区最火红的行业之一。而谈到“广告”似乎就离不开“创意”,创意哪里来?不外就是亲身的生活体验,和吸取别人的经验,以下就看看2008年,哪些广告书最受大众的青睐。观察“龙之媒”首页“畅销”排行榜,发现广告类畅销图书的趋势如下:    1.大师光环是最有效的市场催化剂  广告方面的书出版的
期刊
和龑  资深出版人,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编审。    刘明清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编审、发行总监。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大陆经济也于今年下半年以来遇到空前的困难。不久前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推出投资总额高达4万亿的保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十项措施。  由于大陆出版业目前占国家经济总量的比重不高,所以十项保增长扩内需的措施中基本不直接
期刊
纵观2008年两岸科普图书市场,与以往几年没有大的改观。总体销量依然萎靡,引进版图书仍旧独领风骚。但2008年,我们也看到拐点的出现。“科学松鼠会”标志着科普作者群的成熟,而《密码传奇》则拉开“网络科普”的帷幕。  科普图书在全球或两岸图书市场的境遇都日渐式微,归究其主要原因是受网络媒体影响,具体可从图书受众和科普图书内容两点展开来探讨。  科普图书的受众,向来归纳为两类人:一类是学生(中小学生为
期刊
走进书店,生活类图书的重点推荐区放着三本(套)书:《不生病的智慧》、《求医不如求己》、《人体经络使用手册》,取其首字则成“不求人”,恰好也昭示着本年度生活类图书销售中流砥柱的健康养生类图书的一个态度。    2008年大陆生活类图书市场基本情况  生活类图书保持近两三年的快速增长势头。根据《开卷2008年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显示,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仍旧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不
期刊
两岸绘本达人  编辑平台:  “中国化”是近年文化界、出版界热衷的话题。在少儿绘本图书领域,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两岸出版人和创作者,逐渐意识到少儿绘本也需中国化。本刊特地组织两岸本土特色绘本创作者对话,相信能给大家带来新的视角。    “台湾”蔡达源    蔡达源(1966年生于台北市,目前任职中学美术专任教师,课余时间从事插画及绘本创作。代表台湾连续入选2007、2008年意大利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
期刊
二十世纪末,随着电脑的普及,中国大陆开始进入计算机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网络又悄然的走进千家万户。从此,网络便与人们结下不解之缘,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网络都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008年7月,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2008年6月底,大陆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同时,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面临前
期刊
“更大、更好、更精彩”——这是出席第三届新加坡海外华文书市的公众所给予的评语。这个被公认为新加坡最大型、最成功的图书文化展览于2008年11月14日至23日,适逢年底学校假期的两个周末假,在新达国际会议与展览中心隆重举行。  这是大众集团第三次主办海外华文书市。自2006年创办以来,书市旨于培养新加坡人的阅读习惯,并提高新加坡的文化风气,让更多的国人对语文和艺术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新加坡海外华文
期刊
我开过8年书店(1995年至2003年),关门是不得已——从此心里就打了一个结。2006年初,看到这本原版书,立刻视作者为同道:竟然有人爱书店比我还疯狂。同年7月拿到了版权,请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好朋友捉刀翻译,9个月后完工。台湾大块文化公司的编辑看到译文,跟着买下繁体字版权、译稿和原版封面的版权,赶在2007年底就出版了。不过,他们放弃了原著的书名,换了一个很台湾、很煽情的书名《如果你爱上一家
期刊
12月起,网络上又兴起一股评判“作家富豪榜”的浪潮,是缘于由《财经时报》独家推出2008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再次出炉。调查单位一直强调:“调查的结果其实在意料之中,一些作家在为生存苦苦挣扎,一些作家已经通过版税‘跻身富人阶层’,基于此,本报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目的不在于标榜作家之间的差距,而是试图真实展现中国作家的生存现状。”  自2006年《财经时报》首次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伊始,有关“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