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308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音乐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剖析可以深入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脉络,推动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此类教育研究活动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音乐文化是歌种、舞种、曲种、乐种、剧种等历代音乐文化精华的遗留。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1]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已经被传承了几千年之久,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融合了多种不同的音乐形式,还融入了不同风格、色彩的音乐,使我国的传统音乐形成了一个集传承与兼容并蓄为一体的音乐体系。将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引进高职声乐教学中,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重视,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强高职声乐教学的深刻内涵,推动声乐教育的发展。对培养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的大背景下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促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深刻内涵是在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不断充实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建立一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模式。因此,高职声乐教学要与时俱进、越走越远,就需要与传统音乐文化积极融合,使民族声乐得到充实。高职声乐教学充分吸收传统音乐文化精髓,使高职声乐的发展更具时代性,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第二,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对高职声乐教学发展意义重大。与高职声乐教学相比,传统音乐文化个性特点鲜明,在主要脉络上衍生出了众多的小分支。比如,安徽淮阳的花鼓戏、河南的上党梆子、陕北的信天游、京剧、昆剧等地方戏曲的发展,这些小音乐剧种既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同时又能共同存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能够丰富高职声乐的内容和发展形式,弥补高职声乐教学单调的发展模式的缺陷,增加高职声乐教学的厚重感,使其经历长久的发展之后依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2]两者的融合可以吸引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力,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无限魅力,做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继承者,促进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长盛不衰。与此同时,加深对声乐作品内涵的理解,提高演唱水平。
  第三,借鉴欧美国家音乐发展的经验。西方流行音乐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究其根本在于西方音乐的发展注重对西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每一个国家的传统音乐文化都会经历萌芽、发展、成熟直至衰退四个阶段,如果不设法挽留即将走向衰亡的传统音乐文化,其后果就是被社会所摒弃甚至淘汰。由此观之,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永葆生命力,就要借鉴西方文化的发展经验,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现代音乐文化发展之中,为其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拯救,也是对高职声乐教学能夠长久发展下去的积极探索。
  二、充分做好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声乐教学的融合工作
  第一,注重声乐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声乐教师承担着传播声乐知识、弘扬声乐文化的重要任务,如果不能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声乐教师,我国的声乐教育就很难有更高水平的提升。所以,声乐教师首先要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其次,应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从节奏、调式调性、发声特点、情感处理、润腔等方面,能够给与学生以指导。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会促进教学的发展,推动整个声乐教育的发展。
  第二,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发展,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声乐教学无缝对接。在媒体化信息技术的的发展趋势下,高职声乐教学的发展也要顺应这个大趋势,利用互联网、抖音、火山等视频发布平台,观看视频教学资料,将声乐教学的唱法、理论知识做成小视频发布到相关的视频网站,扩大高职声乐教学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支持,[4]将音乐教学理论或资料做成PPT,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音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音乐文化,进而提高专业素养。
  第三,高职院校和教育机构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设备。目前,高职院校存在基础教学设施缺乏、设备相对陈旧、教师得到培训的机会少等问题,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配套先进的教学设备,并加强教师使用教学设备的培训力度。教育部门也要加大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对声乐专业的财政拨款专项资金。让学院有财力支持邀请各方面的音乐文化人才到学校演出或大师班、讲座。学生只有不断地开阔视野,接触到各类音乐文化,才会被其感染。这有利于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探究传统音乐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声乐学生也只有真正地了解传统音乐文化,才能成为真正的声乐人才。
  第四,将戏曲文化、古诗词融入到声乐演唱中。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王昆老师曾说过一句话:唱中国歌曲要接民族的地气,要从传统的民族声乐中学习。我国老一辈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郭兰英、李谷一等都有着深厚的戏曲功底,加上科学的发声方法,行腔委婉动听,表演深刻感人。许多流行歌手如李玲玉、屠洪刚等也是有着扎实的戏曲基本功,才会成为一代流行音乐的领军人物。戏曲中的眼神、行腔以及站姿都是声乐表演应该借鉴的。此外,古曲的演唱也应被重视起来,这对于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会提高声乐人才的艺术修养。
  三、结语
  “复兴传统文化”是当下返璞归真的重要蜕变,这将会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最为华丽的转身。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成为各所高校和教师研究的重点。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促进高职声乐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明成.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策略[J].北方音乐,2018(2):202.
  [2]李凤武.论高职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中国培训,2017(6):238.
  [3]彭莹.高职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4):154-155.
  [4]李晓贰.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当代音乐,2016(3):12-18.
  [5]辜小飞.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及其融入策略[J].黄河之声,2016(9):37-38.
  作者简介:郑领娣(1986—),女,汉族,山东东营人,硕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助教,研究方向:声乐。
其他文献
13年间收治15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结合文献对其病因,病理生理,临床特点,外科处理及与一般门脉高压症的共性和特性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提出了见解。
对称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显示出物质世界的和谐、优美和均衡.对称本来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区域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物理学中许
[摘要]目的:消化内科门诊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消化内科门诊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内收治的急性腹痛患者一共140例。明确诊断后,立即对症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①临床诊断,140例病人中,31例(22.14%)急性胆管炎。27例(19.29%)溃疡疾病,19例(13.57%)急性胆囊炎,15例(10.72%)心肌梗死,14例(10%)肠梗阻。11例(7.85%
结肠癌性梗阻39例手术治疗体会山东省立医院(250021)林黎明石玉龙1982~1995年,我们对39例结肠癌梗阻患者行手术治疗,体会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急症入院,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35~73岁,平均48.6岁。伴穿孔者3例。癌
对7例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患者,均采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经国静脉插管造影,对病变血管部位做出明显定位诊断。6例采用相应的血管鞘膜剥脱松解术,异常交通静脉支结扎术,静脉外肌袢
信息加工理论运用于物理教学,有助于教师探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部过程和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本文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案例分析,揭示信息加工理论对物理教学过程的指导作用,提出实
家长叙述:5岁多的女儿最粘我。可最近一段时间我工作特别忙,不能接送她,改由保姆接送,结果女儿每天早上起床和出门都眼泪汪汪的,看着我什么也不说,也不大声哭闹,我真担心她太压抑了
[摘要]目的:观察全冠修复与根管治疗同步治疗隐裂牙牙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定本院牧治的隐裂牙牙髓炎患者72例(84颗),研究时段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根据治疗方式差异性进行分组,分对照组(42颗,根管治疗后择期全冠修复)、试验组(42颗,根管治疗与全冠修复同步进行),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2.86%)显著较对照组(73.81%)高,P<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县在册随访管理的100例慢性病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按
采用左前胸外侧横断胸骨切口行为包剥离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12例,除1例死于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外,余11例愈或好转出院,术后随访8-67个月。对该病的手术治疗及术前、术后处理等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