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医学社团——博医会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me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7世纪下半叶起,西欧相继出现了柏林皇家医学会、巴黎外科学会、爱丁堡和伦敦医学会等医学团体,它们通过举办会议,编辑期刊,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医学的进步.19世纪末期,西方在华医学传教士为了更好地进行医学传教及医学教育工作,借鉴西方的医学社团制度,成立了"中国博医会"."博医会"致力从事医学名词的统一与标准化、教会医院与医学教育、中国本土疾病的研究和公共卫生4方面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由于"博医会"规定非宗教服务人士不得成为正式会员,致使许多学者无法入会,再加之海外中国医学留学生陆续回国,本土西医学者自主传播西医的意识不断增强.于是,上海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华民国医药学会等本土西医社团陆续成立.其中,中华医学会成立于1915年.由于部分成员来自"博医会",因此其在组织结构、功能、运行机制,以及主要事业和期刊杂志的编辑出版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借鉴了"博医会".从这一意义而言,"博医会"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医学社团的"样板"。

其他文献
美国内战前,护理工作由未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和宗教妇女团体完成.内战的爆发,使得更多的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到军队医院的护理工作中.美国的护理也从带有宗教色彩的慈善活动和分散进行的简单工作,转变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职业,并由此发展起来.在内战中,一方面是优秀护士的工作和奉献,挽救了战士的生命,降低了伤亡,并逐渐得到医生、战士和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未受培训护士不具备战争救护和应对灾难的能力.这种矛盾
明代王拳所撰《大河外科》为图文并茂的中医外科专著,国内,且在其他医药古籍中鲜见提及,20世纪末发现的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050-0004号藏本,Ⅰ)的《大河外科》万历三十八年(1610)刊本曾一度被视作孤本,学术价值极高.该书的其他名称、作者里贯、成书年代及版本传承情况等均疑而未详.经深入考察表明:①该书有一别名为《回生外科医方》,其正文内容与《大河外科》完全相同;②“大河”乃系明代驻兵
近代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使许多国人对中医学持否定态度.中医药自身的经济价值、社会各界对中医的经济支持,对于民国时期中医救亡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临床和行政,无不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分析经济因素对中医存续和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医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既要把中医药产业视为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把中医药事业当作国家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视并妥善处理中医
明代珍本医籍《大河外科》中所载赤疔为一急重病症,不易治疗,在现代中医学中无对应病名,少数医籍认为其为红丝疔的别名.《大河外科》用马蹄香治疗,可药到病除,堪称“绝品”;《疮疡经验全书》亦谓其“服之立愈”.经过深入考察发现:①赤疔首载于《中藏经》;②宋、元、清代医籍中较少提到赤疔,只有明代文献对该病有较多记载;③心疔、火焰疔是赤疔的异名;④经对比分析赤疔与红丝疔的病因、病位、症状、病势和病图,证明二者
回顾正史中的医家传记以及历史上有关医家传记的专著或专篇,可知医家传记主体部分是传主生平和医学成就,其他部分则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家庭背景、蒙童求学、个性、喜恶、特长、游历、医德、简评、医学外成就等,虽着墨较少,但可使传主形象更为丰满、鲜活.中医医家传记的写法,应在真实性前提下,科学性与普及性有机结合,力求写得更有文采.传记作者应内史与外史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传主的医学工作,同时了解传主所处的时代
沈伟东先生著《医界春秋(民国中医变局中的人和事1926—1937)》一书已于2011年8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期刊
在1980-2011年间,泰州地区先后发现了4具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尸.这4具古尸集中分布在不到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具有相同的保存条件.通过对古尸埋葬情况的分析,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死者去世后长时间的停柩,使得尸体得以充分脱水,成为干尸,这是古尸得到保存的基本条件;遗体下葬后,在恒温、恒湿、抑菌、密闭的条件下,继续以湿尸的方式得以保存。
随着世界武装冲突的加剧,在战场上高新技术武器不断涌现,出现了许多新武器的伤情和伤类,这些战伤救治问题不被人们所了解;近年来,国内不断出现一些新发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等,引发了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内频发,如2011年日本福岛大地震引起核电站事故,由于公众对医学防护知识不了解,产生了世界范围的核恐慌.在这些灾害事故面前人们无所适从,对一些防灾减灾的科学知识了解甚少,产生了
期刊
有作者和读者询问:中国知网为什么查不到近几年《中华医史杂志》发表的文章?原因是:中华医学会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签署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据库”独家合作协议,《中华医史杂志》同其他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一样,所发表的文章不再为中国知网收录。在中华医学会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合作中,万方数据开发完成了覆盖中西医学全领域的信息内容产品体系,搭建了开放、和谐、创新的医学知识链接全
期刊
医史文献学科虽是一个古老的学科,但专业研究队伍至今仍较弱小,而且研究经费不足,安贫乐道的优秀研究人员缺乏,严重影响了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因此,精心培养青年学者,成为医史文献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1. 充分认识培养医史文献人才的重要性1919年,陈邦贤先生的《中国医学史》作为第一部中国医学通史著作问世;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医学史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华医学会医史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医史学科发展的里程碑.
期刊